一种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309728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包括主壳体,主壳体的内部配置有主腔体,用于容置极片群组;主壳体的侧方与第一密封件可拆卸配合,用于封闭或暴露主腔体;主壳体的内部配置有注液腔,注液腔与主腔体相连通,主壳体与第二密封件可拆卸配合,用于封闭或暴露注液腔;主壳体的侧方配置有极耳,极耳与第一密封件可拆卸配合,并且极耳的一端与极片群组相配合;第一密封件与主壳体之间、第二密封件与主壳体之间、极耳与第一密封件之间均配置有垫片。本技术通过简易的组装方式实现类扣式电池的快速组装,同时可实现多层极片组装,电池漏液风险降低,可保证电池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池,具体涉及一种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


技术介绍

1、现有的扣式锂电池正负壳体一般采用钢板冲压成型,形成电池正极壳体和负极壳体,常规的钢壳扣式电池对正极壳体、密封圈和负极壳体,通过模具进行机械压缩扣边的密封结构和密封方式。扣式电池在完成密封后,正极壳体和负极壳体在封口处都存在较大的压应力。

2、授权公告号为jp6960204b2的专利技术专利涉及纽扣式微型可充电锂电池结构模块,其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橡胶环,上壳体嵌入下壳体内,并且上壳体和下壳体的侧壁之间由橡胶环密封。该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防爆结构和密封结构的矛盾,即当试图确保防爆性能时电池的组装合格率降低,而当试图确保密封性时电池容量降低的问题。

3、此外,现有的扣式电池密封结构和密封方式都比较复杂,操作难度大,易导致电池可能出现漏液问题。并且,对于组装后的扣式电池的拆解过程是破坏性,属于不可逆拆解,不利于电池的性能测试和评估,妨碍工作人员后期的更换和维修,适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通过简易的组装方式实现类扣式电池的快速组装,同时可实现多层极片组装,获取接近全电池设计的电池。

2、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包括主壳体,主壳体的内部配置有主腔体,用于容置极片群组;主壳体的侧方与第一密封件可拆卸配合,用于封闭或暴露主腔体;主壳体的内部配置有注液腔,注液腔与主腔体相连通,主壳体与第二密封件可拆卸配合,用于封闭或暴露注液腔;

4、主壳体的侧方配置有极耳,极耳与第一密封件可拆卸配合,并且极耳的一端与极片群组相配合;

5、第一密封件与主壳体之间、第二密封件与主壳体之间、极耳与第一密封件之间均配置有垫片。

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形成电池的主体结构,并且主壳体与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之间以螺纹连接的方式可拆配合,极耳与第一密封件之间均可拆卸配合,从而使得电池的组装与拆卸均更加方便快速,并且使得电池的拆解与组装过程一样均为可逆过程,如此,在对电池进行检测、维修的过程中均可避免对电池使用性能的损害。并且,各个零件间采用垫片进行组合紧固和密封,结构简单,可降低电池可能出现漏液风险,从而避免出现电池出现容量过低、电池电压过低、电池性能不稳定、电池存放时间短、电池持续时间短等不合格问题。

7、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主腔体包括一个圆柱状的第一腔体和两个扇叶状的第二腔体,两个第二腔体均与第一腔体相连通;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均贯穿主壳体。

8、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极片群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正极片和负极片;正极片与负极片均包括一个圆形的主材以及一个扇叶形的延伸部;正极片与负极片的主材均嵌合在第一腔体的内部,多个正极片的延伸部嵌合在一个第二腔体的内部,多个负极片的延伸部嵌合在另一第二腔体的内部。

9、进一步的,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配置有隔膜;隔膜嵌合在第一腔体的内部。

10、由此,模拟全电池多层极片的设计,解决了目前的扣式电池只能采用单层正极和负极结构的局限性,从而使的电池的性能得到提升,降低了因极片设置而导致的类扣式电池与实际全电池之间的差异。

11、利用主腔体中的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腔体可对多个正极片与多个负极片进行分别限位,从而避免组装误差,从而便于第一极耳、第二极耳与正极片、负极片之间的连接,保证电池性能。

12、进一步的,正极片与负极片的主材均配置有涂料层。

13、进一步的,正极片与负极片的主材直径略小于第一腔体的内径;隔膜的直径大于正极片与负极片的主材直径。

14、更进一步的,隔膜的直径等于第一腔体的内径。

15、进一步的,正极片与负极片的延伸部与第二腔体的尺寸相吻合。

16、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极耳包括金属棒和中空套体,中空套体套设在金属棒的外部,并且中空套体的一端配置有外螺纹,用以与第一密封件螺纹连接。

17、进一步的,极耳包括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的金属棒直径大于第二极耳的直径。中空套体内部的中空腔的直径与所对应的金属棒的直径相等。

18、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主壳体的外部配置有防护组件;防护组件包括防护基体,防护基体的一侧与主壳体的外壁贴合设置;防护基体的内部设有中空的防护腔体,防护腔体的内部配置有缓冲件。

19、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缓冲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块以及用于连接两个连接块的连接杆,两个连接块用于与防护腔体的内壁相抵接。

20、进一步的,连接块为漏斗型结构,连接块的开口端与防护腔体的内壁相贴合。

21、进一步的,连接杆具有一定的弹性。

22、由此,利用防护组件可提高对主壳体内部组件的保护,避免因外部冲击引起极片群组错位、极耳脱落等不良,提高电池性能的稳定性。防护组件对外部的冲击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具体的,在外部冲击的作用下,防护基体因内设的防护腔体可产生一定的形变,从而吸收并消耗一部分冲击能量,从而使得外部冲击对主壳体内部结构的冲击力度大幅降低。缓冲件的设置还可以在防护基体形变的过程中也发生一定的弹性形变,从而进一步吸收冲击能量。此外,由于连接杆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外部冲击结束后,可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促使防护基体恢复原状,从而保持防护基体的空间结构的稳定性。连接块设为漏斗形结构可提高缓冲件对外界冲击的灵敏性,并在防护基体回弹的过程中扩大受力面积,提高受力的均衡性。

23、此外,在类扣式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防护组件的设置还可以吸收来自主壳体的热量,从而提高散热效率,降低电池的工作温度,保证电池的使用性能。防护基体与主壳体的外壁贴合设置,还可降低主壳体不同位置之间的温度差异,避免因温度变化异常导致的电池供电不良。

24、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密封件包括同轴套设的紧固环体和密封帽,紧固环体与注液腔的开口端螺纹连接,紧固环体的一个末端通过垫片与主壳体的外壁抵接;密封帽套设于紧固环体的外部;紧固环体与弹性件相配合,弹性件的一端伸入注液腔的内部,弹性件的另一端与紧固环体弹性配合。

25、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弹性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紧固头部和连接尾部,连接尾部伸入注液腔的内部,紧固头部为具有弹性的环状结构,紧固头部与注液腔远离主腔体的末端相配合,并且紧固头部与紧固环体的内壁弹性抵接。

26、进一步的,弹性件具有引流作用。

27、由此,利用紧固环体和密封帽对注液腔进行可拆卸式的密封,可大幅降低漏液风险。弹性件的设置可提高紧固环体与主壳体之间的密封性能。并且弹性件具有一定的导流性能,粘附在紧固环体以及密封帽内壁的电解液可沿弹性件流动并回落至主腔体的内部,降低电解液外露的可能性。

28、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包括主壳体(10),所述主壳体(10)的内部配置有主腔体(11),用于容置极片群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包括主壳体(10),所述主壳体(10)的内部配置有主腔体(11),用于容置极片群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扣式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组装和拆卸式的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海鹏刘桃松刘艳娜黄震霆陈建陈冬张焱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华宇钠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