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307206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2
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墙体加固装置,使用时,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均位于地面上,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均抵靠竖向设置并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建筑墙体的左侧面,建筑墙体的左侧面的开裂位置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第一固定板通过第一固定杆竖向插设在地面中实现固定,第二固定板通过第二固定杆竖向插设在地面中实现固定,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抵靠板向右移动以抵紧第二固定板,绕左右方向旋转第一螺杆,使得第一滑块向右移动,通过支撑杆使得第二滑块向右抵紧第一支撑板并向上移动,通过弹性件抵紧第三固定板,使得弹性连接件成拉伸状态。本技术能够对建筑墙体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且能够减小或抵消震动对建筑墙体造成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加固,特别涉及建筑墙体加固,具体是指一种建筑墙体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1、广义的建筑物是指人工建筑而成的所有东西,既包括房屋,又包括构筑物。

2、房屋和构筑物均是通过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两个部分组成,在房屋和构筑物建设期间通常需要先对围护结构进行搭建,之后再对承重结构进行建设,承重结构在房屋或构筑物建设时以及后期的长期使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房屋的居住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地基打的不牢固、设计结构的不合理或地下水土流失,造成地基下沉,导致一侧墙体开裂倾斜,且在附近有重型车驶过时震动会加速墙体开裂的速度,如果不及时固定会导致严重后果。

3、因此,希望提供一种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能够对建筑墙体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且能够减小或抵消轻微震动对建筑墙体造成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能够对建筑墙体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且能够减小或抵消震动对建筑墙体造成的伤害,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设计巧妙,结构简洁,使用简单方便,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3、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特点是,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第一滑块、第四固定板、第一螺杆、驱动机构、抵靠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弹性连接件、第五固定板、第二滑块、弹性件和支撑杆,其中:

4、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均水平设置并均沿左右方向设置且左右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均竖向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上,所述第一滑块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且左右可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上,所述第四固定板竖向设置并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滑块的左边,所述第一螺杆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螺杆的右端位于所述第一滑块的左边并绕所述左右方向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一螺杆的左端沿所述左右方向穿设且螺纹啮合所述第四固定板,所述抵靠板水平设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所述抵靠板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并抵靠所述第二固定板,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抵靠板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抵靠板用于驱动所述抵靠板左右移动;

5、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竖向设置并均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且竖向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弹性连接件竖向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侧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右端,所述第三固定板和所述第五固定板均水平设置并均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且竖向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右侧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侧,所述第二滑块竖向设置并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左边并竖向可移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五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上,所述弹性件竖向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板和所述第五固定板之间且分别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板和所述第五固定板,所述支撑杆沿从左向右方向朝右上方倾斜设置,所述支撑杆的左端和右端分别绕所述前后方向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

6、较佳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左前滑块、左后滑块、第二螺杆、右前滑块、右后滑块、第一抵靠杆和第二抵靠杆,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右侧面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左滑槽,所述第二螺杆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左滑槽中,所述第二螺杆的前端和后端分别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左滑槽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并分别相对于所述的左滑槽的前侧壁和所述的左滑槽的后侧壁绕所述前后方向可转动设置,所述第二螺杆的前半部的螺纹旋向和后半部的螺纹旋向相反设置,所述左前滑块和所述左后滑块前后相互间隔设置并均前后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左滑槽中,所述左前滑块和所述左后滑块分别套设且螺纹啮合所述的第二螺杆的前半部和所述的第二螺杆的后半部,所述抵靠板的左侧面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右滑槽,所述右前滑块和所述右后滑块前后相互间隔设置并均前后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右滑槽中,所述第一抵靠杆和所述第二抵靠杆均水平设置并相互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抵靠杆的左端和所述第二抵靠杆的左端分别水平可转动连接所述左前滑块和所述左后滑块,所述第一抵靠杆的中部水平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抵靠杆的中部,所述第二抵靠杆的右端和所述第一抵靠杆的右端分别水平可转动连接所述右前滑块和所述右后滑块。

7、较佳地,所述建筑墙体加固装置还包括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均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顶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右边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顶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右边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

8、较佳地,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上连接杆、上弹性件、拉紧器、下弹性件和下连接杆,所述上连接杆、所述上弹性件、所述拉紧器、所述下弹性件和所述下连接杆均竖向设置并竖向依次连接设置,所述上连接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下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下连接杆下并连接所述下连接杆。

9、更佳地,所述建筑墙体加固装置还包括上半圆环和下半圆环,所述上半圆环和所述下半圆环均竖向设置并均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上半圆环的开口和所述下半圆环的开口分别朝上和朝下设置,所述上半圆环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下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上连接杆的上端钩设在所述上半圆环上,所述下半圆环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下连接杆的下端钩设在所述下半圆环上。

10、较佳地,所述建筑墙体加固装置还包括前固定板、后固定板、前导向杆和后导向杆,所述前固定板和所述后固定板均竖向设置并均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且前后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滑块的左端位于所述前固定板和所述后固定板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前固定板和所述后固定板,所述前导向杆和所述后导向杆均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前导向杆的右端位于所述前固定板的左边并连接所述前固定板,所述前导向杆的左端左右可移动穿设所述第四固定板,所述后导向杆的右端位于所述后固定板的左边并连接所述后固定板,所述后导向杆的左端左右可移动穿设所述第四固定板。

11、较佳地,所述建筑墙体加固装置还包括竖向导向杆,所述竖向导向杆的下端设置在所述第五固定板上,所述竖向导向杆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板下并竖向可移动插设在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底面中。

12、较佳地,所述建筑墙体加固装置还包括减震板,所述减震板水平设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减震板位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五固定板之间且分别连接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五固定板。

13、较佳地,所述建筑墙体加固装置还包括防滑条,所述防滑条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下且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

14、较佳地,所述的第二支撑板的下侧绕所述前后方向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固定板的右端。

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16、1、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第一滑块、第四固定板、第一螺杆、驱动机构、抵靠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弹性连接件、第五固定板、第二滑块、弹性件和支撑杆,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左前滑块、左后滑块、第二螺杆、右前滑块、右后滑块、第一抵靠杆和第二抵靠杆,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右侧面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左滑槽,所述第二螺杆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左滑槽中,所述第二螺杆的前端和后端分别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左滑槽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并分别相对于所述的左滑槽的前侧壁和所述的左滑槽的后侧壁绕所述前后方向可转动设置,所述第二螺杆的前半部的螺纹旋向和后半部的螺纹旋向相反设置,所述左前滑块和所述左后滑块前后相互间隔设置并均前后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左滑槽中,所述左前滑块和所述左后滑块分别套设且螺纹啮合所述的第二螺杆的前半部和所述的第二螺杆的后半部,所述抵靠板的左侧面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右滑槽,所述右前滑块和所述右后滑块前后相互间隔设置并均前后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右滑槽中,所述第一抵靠杆和所述第二抵靠杆均水平设置并相互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抵靠杆的左端和所述第二抵靠杆的左端分别水平可转动连接所述左前滑块和所述左后滑块,所述第一抵靠杆的中部水平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抵靠杆的中部,所述第二抵靠杆的右端和所述第一抵靠杆的右端分别水平可转动连接所述右前滑块和所述右后滑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墙体加固装置还包括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均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顶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右边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顶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右边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上连接杆、上弹性件、拉紧器、下弹性件和下连接杆,所述上连接杆、所述上弹性件、所述拉紧器、所述下弹性件和所述下连接杆均竖向设置并竖向依次连接设置,所述上连接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下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下连接杆下并连接所述下连接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墙体加固装置还包括上半圆环和下半圆环,所述上半圆环和所述下半圆环均竖向设置并均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上半圆环的开口和所述下半圆环的开口分别朝上和朝下设置,所述上半圆环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下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上连接杆的上端钩设在所述上半圆环上,所述下半圆环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下连接杆的下端钩设在所述下半圆环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墙体加固装置还包括前固定板、后固定板、前导向杆和后导向杆,所述前固定板和所述后固定板均竖向设置并均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且前后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滑块的左端位于所述前固定板和所述后固定板之间并分别连接所述前固定板和所述后固定板,所述前导向杆和所述后导向杆均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前导向杆的右端位于所述前固定板的左边并连接所述前固定板,所述前导向杆的左端左右可移动穿设所述第四固定板,所述后导向杆的右端位于所述后固定板的左边并连接所述后固定板,所述后导向杆的左端左右可移动穿设所述第四固定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墙体加固装置还包括竖向导向杆,所述竖向导向杆的下端设置在所述第五固定板上,所述竖向导向杆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板下并竖向可移动插设在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底面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墙体加固装置还包括减震板,所述减震板水平设置并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减震板位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五固定板之间且分别连接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五固定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墙体加固装置还包括防滑条,所述防滑条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下且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支撑板的下侧绕所述前后方向可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固定板的右端。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第一滑块、第四固定板、第一螺杆、驱动机构、抵靠板、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弹性连接件、第五固定板、第二滑块、弹性件和支撑杆,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左前滑块、左后滑块、第二螺杆、右前滑块、右后滑块、第一抵靠杆和第二抵靠杆,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右侧面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左滑槽,所述第二螺杆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并位于所述左滑槽中,所述第二螺杆的前端和后端分别沿所述前后方向穿设所述左滑槽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并分别相对于所述的左滑槽的前侧壁和所述的左滑槽的后侧壁绕所述前后方向可转动设置,所述第二螺杆的前半部的螺纹旋向和后半部的螺纹旋向相反设置,所述左前滑块和所述左后滑块前后相互间隔设置并均前后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左滑槽中,所述左前滑块和所述左后滑块分别套设且螺纹啮合所述的第二螺杆的前半部和所述的第二螺杆的后半部,所述抵靠板的左侧面沿所述前后方向设置有右滑槽,所述右前滑块和所述右后滑块前后相互间隔设置并均前后可移动设置在所述右滑槽中,所述第一抵靠杆和所述第二抵靠杆均水平设置并相互交叉设置,所述第一抵靠杆的左端和所述第二抵靠杆的左端分别水平可转动连接所述左前滑块和所述左后滑块,所述第一抵靠杆的中部水平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抵靠杆的中部,所述第二抵靠杆的右端和所述第一抵靠杆的右端分别水平可转动连接所述右前滑块和所述右后滑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墙体加固装置还包括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均沿所述左右方向设置,所述第一顶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右边并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顶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右边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上连接杆、上弹性件、拉紧器、下弹性件和下连接杆,所述上连接杆、所述上弹性件、所述拉紧器、所述下弹性件和所述下连接杆均竖向设置并竖向依次连接设置,所述上连接杆位于所述第一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褚永颜张志威崔爱珍于海申刘博刘浩邱宇徐文岩刘丽丽郭海岩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天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