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00495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通过改变防护门面对冲击波的布局模式,利用自平衡的方式消除冲击波,解决大尺度地下空间防护门的使用问题。该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包括:环廊和防护门;所述环廊中轴线的一端与穿廊连通,中轴线的另一端与内部通廊连通;所述防护门设置在环廊与内部通廊的交汇处,用于封堵所述内部通廊,并将所述环廊分隔为沿其中轴线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由此通过改变防护门面对冲击波的布局模式,改变传统防护门的受力特点,将传统的受拉、抗弯改为受压;且利用自平衡的方式消除冲击波,从而大大提高防护门的防护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护门体系,具体涉及一种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属于地下防护工程口部防护设施构造领域。


技术介绍

1、防护门是防护工程口部主要的防护设施,其位置一般位于防护工程出入口,也是防护工程的脆弱部位和关键部位,其功能是满足一定的核爆冲击波和常规武器的荷载冲击,战时起着保护人员生命及物资安全的重要作用。

2、在传统的防护工程设计中,防护门体系如图1所示,采用防护门1直接面向穿廊3、面对冲击波的布局模式,即泄爆用的穿廊3之后是单向的内部通廊2,防护门1设置在内部通廊2中;该布局模式下,防护门直接面对冲击波方向,战时依靠防护门1自身性能抵抗冲击波的直接冲击,防护门1受到的作用力基本特点是单向受载,且主要为拉应力,如图2所示;这使得防护门的各项指标大大受限于材料的自身抗拉性能,门体尺寸和抗冲击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例如,尺寸为3mx3m的防护门在10mpa冲击波作用下需要单向承受超过9000吨压力。

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工程的加速推进,大型地下防护工程频频出现,任务级别不断提高,通道尺寸大幅增加,对防护门的防护能力无论是从尺度还是抗冲击力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尺寸、高抗力的防护门急需在实际中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通过改变防护门面对冲击波的布局模式,利用自平衡的方式消除冲击波,解决大尺度地下空间防护门的使用问题。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包括:环廊和防护门;所述环廊中轴线的一端与穿廊连通,中轴线的另一端与内部通廊连通;

3、所述防护门设置在环廊与内部通廊的交汇处,用于封堵所述内部通廊,并将所述环廊分隔为沿其中轴线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防护门为可移动式防护门;在所述环廊一侧设置有舱室,所述舱室用于提供防护门的存放空间;平时所述防护门位于舱室内部,让出环廊;需要使用所述防护门时,所述防护门从舱室内移出,封堵所述内部通廊。

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防护门底部设置有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包括导轨单元和用于驱动所述防护门移动的驱动单元,所述导轨单元与设置在舱室以及环廊地面上的导轨配合。

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防护门包括:防护门主体和设置在所述防护门主体左右两相对侧的抗爆单元。

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抗爆单元为模块化结构。

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内部通廊中设置有密闭门。

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环廊的形成方式为:将穿廊之后的单向通道改变为沿中轴对称的环形通廊,末端交汇于一起,再通向内部通廊。

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环廊的形成方式为:将部分穿廊改为环形的通廊,再通向内部通廊。

11、有益效果:

12、(1)本专利技术的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通过改变防护门面对冲击波的布局模式,改变传统防护门的受力特点,将传统的受拉、抗弯改为受压;且利用自平衡的方式消除冲击波,从而大大提高防护门的防护能力。

13、(2)本专利技术的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中的防护门为可移动式防护门,该防护门平时位于舱体内,不影响通道使用,战时移出来,由此不在受制于传统门尺寸的束缚,解决防护门大跨度的问题。

14、(3)本专利技术的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升级改造便捷,传统防护门一旦建成后,抗力级别再难以升高;本专利技术的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中,在防护门主体的左右两相对侧分别设置抗爆单元,可以通过更换自平衡抗爆单元达到升级或维修的目的。

15、(4)本专利技术的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中,抗爆单元为模块化结构,方便受到攻击后可以更换或修复,使其能够迅速重新恢复防护功能。

16、(5)本专利技术的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中,防护门底部设置有移动单元,方便防护门的移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廊和防护门;所述环廊中轴线的一端与穿廊连通,中轴线的另一端与内部通廊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门为可移动式防护门;在所述环廊一侧设置有舱室,所述舱室用于提供防护门的存放空间;平时所述防护门位于舱室内部,让出环廊;需要使用所述防护门时,所述防护门从舱室内移出,封堵所述内部通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门底部设置有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包括导轨单元和用于驱动所述防护门移动的驱动单元,所述导轨单元与设置在舱室以及环廊地面上的导轨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门包括:防护门主体和设置在所述防护门主体左右两相对侧的抗爆单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爆单元为模块化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通廊中设置有密闭门。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廊的形成方式为:将穿廊之后的单向通道改变为沿中轴对称的环形通廊,末端交汇于一起,再通向内部通廊。

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廊的形成方式为:将部分穿廊改为环形的通廊,再通向内部通廊。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廊和防护门;所述环廊中轴线的一端与穿廊连通,中轴线的另一端与内部通廊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门为可移动式防护门;在所述环廊一侧设置有舱室,所述舱室用于提供防护门的存放空间;平时所述防护门位于舱室内部,让出环廊;需要使用所述防护门时,所述防护门从舱室内移出,封堵所述内部通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平衡式防护门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门底部设置有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包括导轨单元和用于驱动所述防护门移动的驱动单元,所述导轨单元与设置在舱室以及环廊地面上的导轨配合。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林涛石泽华周旭王迎东贺虎成施鹏杜永华任磊叶海林崔潇骁丁亮亮侯军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三九二一部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