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循环送风下托作用的双送单回通风系统和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29784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6
基于内循环送风下托作用的双送单回通风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位于侧墙中部人体头部高度的主送风口;内循环送风口位于主送风口下部,回风口位于内循环送风口下部并贴近地板;处理后的高能量品位、高新鲜度的主送风经由主送风口送至室内人员工作区,特别是头部区域;内循环送风仅需净化处理经由内循环送风口送至室内工作区;为确保室内空气质量,排风经由回风口排至室外环境,所述回风口气流分为三个路径:排风气流、回风气流和内循环送风;本发明专利技术内循环送风对主送风的下托及回风口对送风气流的下抽吸力,引导主送风向工作区发展,有效利用了室内空气侧送风能量,提高了送风的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了室内热环境营造消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机械通风领域室内气流组织方式,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内循环送风下托作用的双送单回通风系统和方法


技术介绍

1、为营造健康舒适的宜居环境,人们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策略来满足室内人员的热需求及空气品质需求。自然通风依靠室内外空气密度差向室内引入新鲜空气,是一种环保且节能的通风方式。而机械通风消耗建筑能源,但该种通风方式在恶劣天气环境下仍旧可以营造室内热舒适环境。

2、机械通风可营造均匀室内热环境及非均匀室内热环境,均匀室内热环境代表性的通风方式为混合通风,送风能量均匀调节室内工作区与非工作区热环境,考虑到人员头部以上非工作区无热舒适需求,现有混合通风方式产生非必需的能源消耗。基于此,先进气流组织成为营造室内热舒适环境并降低能耗的解决方案之一。目前较为常见的先进气流组织包括但不限于叠动通风等。相较混合通风,叠动通风能效有了明显性的提升,其机组制冷量温降提高30%(li h,li j,fan m,etal.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interactivecascade ventilation oriented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内循环送风下托作用的双送单回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制冷工况下,包括位于侧墙中部人体头部高度的主送风口,内循环送风口位于主送风口下部,回风口位于内循环送风口下部并贴近地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送风下托作用的双送单回通风系统的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室内存在冷负荷需求时,处理后的高能量品位、高新鲜度的主送风经由主送风口送至室内人员工作区,特别是头部区域;内循环送风口位于主送风口下部,内循环送风从下往上下托主送风,引导主送风向头部区域流动;最后排风经由回风口排至室外环境;所述回风口气流分为三个路径:(1)排至室外的排风气流;(2)与室外新风混合送至主送风口处的回...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内循环送风下托作用的双送单回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制冷工况下,包括位于侧墙中部人体头部高度的主送风口,内循环送风口位于主送风口下部,回风口位于内循环送风口下部并贴近地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送风下托作用的双送单回通风系统的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室内存在冷负荷需求时,处理后的高能量品位、高新鲜度的主送风经由主送风口送至室内人员工作区,特别是头部区域;内循环送风口位于主送风口下部,内循环送风从下往上下托主送风,引导主送风向头部区域流动;最后排风经由回风口排至室外环境;所述回风口气流分为三个路径:(1)排至室外的排风气流;(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胜姜静华张霞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