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触控笔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触控笔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76501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2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笔及电子设备,触控笔包括电极模组,电极模组部分位于笔尖内,电极模组包括电极基板和第一电极,电极基板包括介质层和分别位于介质层内的第二电极和接地电极,接地电极围设在第二电极外周侧上,第一电极围设在电极基板外周侧上,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具有接地电极,以屏蔽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间信号的干扰。通过将第二电极和接地电极与介质层合并成一个整体的电极基板后再与第一电极组装,在保证性能的条件下,极大的减小了电极模组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增大笔尖的厚度,提升触控笔强度。且能够减小或避免电极间的装配间隙,减小或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电极松动的问题,此外还能够使电极模组的外观设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触控笔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1、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tablet)的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需要更高精度的触摸,例如绘画软件等,由此触控笔的使用渐渐广泛,对于触控笔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工作原理不同,触控笔主要分为电感触控笔和电容触控笔,电容触控笔包括主动式电容笔和被动式电容笔。

2、目前,主动式电容触控笔包括笔尖、笔杆及位于触控笔内的功能电极,其中,功能电极可以位于笔尖内,功能电极可以包括有tx1电极、接地电极和tx2电极,tx1电极和tx2电极用于发射信号以确定笔尖位置及计算笔身的倾斜情况。tx1电极、接地电极和tx2电极通常为环形的金属结构件,一般会通过机械的方式嵌套组装在一起后固定在笔尖内,具体的,接地电极可以嵌套在tx1电极外周上,tx2电极可以嵌套在接地电极外周上,使接地电极位于tx1电极和tx2电极之间,接地电极能够隔绝tx1电极和tx2电极之间的信号互扰,增强信号效果。

3、然而,tx1电极、接地电极和tx2电极嵌套组装在一起,电极之间嵌套重叠的位置直径就会比较大,在保证触控笔的直径尺寸的情况下,会导致笔尖的壁厚较薄,影响触控笔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笔及电子设备,解决现有的触控笔中电极嵌套组装在一起后直径较大而导致笔尖的壁厚较薄,使触控笔的强度降低的问题。

2、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触控笔,包括笔壳和位于笔壳内的电极模组,笔壳的一端具有笔尖,电极模组的至少部分位于笔尖内。

3、电极模组包括电极基板和第一电极,电极基板包括介质层、第二电极和接地电极,第二电极位于介质层内,且第二电极的一端朝向笔尖的端部,第二电极的另一端沿背离笔尖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能够用于发射信号以供触控设备确定触控笔笔尖的位置及计算笔身的倾角等。

4、接地电极位于介质层内并沿着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延伸设置,且接地电极围设在第一电极的外周侧上,接地电极与第二电极绝缘设置。

5、第一电极围设在电极基板的外周侧上,接地电极位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且第一电极与接地电极、第二电极绝缘设置。接地电极起到很好的绝缘屏蔽作用,隔绝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减小或避免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信号互扰。

6、通过使第二电极和接地电极位于介质层内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电极基板结构,与相关技术中三电极分别嵌套组装相比,将第二电极和接地电极合并成一个电极基板,将电极模组由原来的三个电极嵌套组装降低至两个结构(电极基板和第一电极)组装,第二电极、接地电极和第一电极的电极嵌套重叠区的直径可以减小至相关技术中的三分之一,能够极大的减小电极模组的尺寸,从而减小电极模组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增大笔尖的厚度,提升触控笔的强度。

7、而且,将第二电极和接地电极合并为一个电极基板,再与第一电极组装,能够减小装配次数和零件成本,也能够减小装配件之间的装配间隙,增加电极模组的同轴度和机械可靠性,从而减小或避免了触控笔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松动的现象,提升触控笔的书写体验。还有利于降低电极模组的装配难度和装配成本。

8、此外,电极模组整体尺寸的减小,在触控笔笔尖尺寸一定的情况下,能够空出更多的空间,也就使电极模组的外观设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设计柔性,满足触控笔的结构设计需求,在触控笔的笔尖为透明材质的场景下电极模组外观设计具有多样性,有利于提升触控笔的美观性和科技感。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电极和接地电极分别为金属走线。与相关技术中的金属筒或金属环电极相比,也能够显著的减小第二电极、接地电极自身的尺寸,进一步减小整个电极模组的尺寸,有利于进一步增大笔尖的壁厚,提升触控笔的强度。

10、而且接地电极与第二电极自身尺寸相对较小,能够显著的减小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投影重合面积,有利于减小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信号耦合,降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信号间的干扰。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地电极包括至少四层金属走线,至少四层金属走线中的其中两层与第二电极在介质层内层叠且间隔设置,至少四层金属走线中的另外两层与第二电极在介质层内同层且间隔设置,且另外两层金属走线分别位于位于第二电极的两侧。通过四个金属走线将第二电极层包围起来,使四个金属层形成的接地电极围设在第二电极的外周侧上,从而保证接地电极具有良好的屏蔽作用,在将第二电极和接地电极合并成一个整体的电极基板的条件下,使接地电极能够很好的屏蔽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减小或避免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信号间的互扰。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介质层上还设置有引线层,引线层位于电极基板背向笔尖的一端,引线层与第一电极电连接,引线层与第二电极、接地电极绝缘设置。引线层可以与触控笔的控制电路板连接,使第一电极可以通过引线层与控制电路板连接,也就是说,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接地电极均可以通过电极基板实现与控制电路板的电连接,便于实现,且有利于提升触控笔内的结构布局性。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介质层至少包括相对的顶层和底层,顶层和底层分别位于介质层沿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侧,引线层至少包括两层,至少两层引线层分别位于顶层和底层上。也就是说,与第一电极连接的引线层位于介质层上下两个表层,有利于增加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接地电极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更低的信号干扰。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介质层还包括中间层,中间层位于顶层和底层之间,至少四层金属走线中的其中两层分别位于顶层和底层上,第二电极、至少四层金属走线中的另外两层位于中间层上,提升电机基板的结构设计灵活性,且有利于进一步减小电极基板的尺寸。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介质层还包括至少三层中间层,至少三层中间层依次层叠设置在顶层和底层之间,至少四层金属走线中的其中两层分别位于其中两层中间层上,第二电极、至少四层金属走线中的另外两层位于另一中间层上。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引线层与第二电极、接地电极之间的距离,减小信号的干扰。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基板还包括导电层,导电层位于电极基板面向笔尖端部的一面上,且导电层与第二电极电连接,导电层与接地电极、第一电极绝缘设置。导电层可以具有更大的面积,增加导电层和导电柱之间的接触面积,提升电连接牢度。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地电极的一端与导电层之间具有第一间隔,第一间隔用于将接地电极与导电层隔开,从而实现了导电层与接地电极的绝缘,保证了第二电极与接地电极的绝缘设置。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极基板包括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电极基板还包括第一屏蔽层,第一屏蔽层分别设在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

19、第一屏蔽层与接地电极电连接,第一屏蔽层朝向第二电极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第一间隔,提升接地电极对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间信号屏蔽的效果,减小信号间的干扰。

20、第一屏蔽层与导电层之间具有第二间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触控笔,其特征在于,包括笔壳和位于笔壳内的电极模组,所述笔壳的一端具有笔尖,所述电极模组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笔尖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接地电极分别为金属走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电极包括至少四层金属走线,至少四层所述金属走线中的其中两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介质层内层叠且间隔设置,至少四层所述金属走线中的另外两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介质层内同层且间隔设置,且另外两层所述金属走线分别位于位于第二电极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上还设置有引线层,所述引线层位于所述电极基板背向所述笔尖的一端,所述引线层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至少包括相对的顶层和底层,所述顶层和所述底层分别位于所述介质层沿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还包括中间层,所述中间层位于所述顶层和所述底层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还包括至少三层中间层,至少三层所述中间层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顶层和所述底层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基板还包括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位于所述电极基板面向所述笔尖端部的一面上,且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导电层与所述接地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绝缘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电极的一端与所述导电层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所述第一间隔用于将所述接地电极与所述导电层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基板包括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基板还包括在垂直于所述第二电极延伸方向上相对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间隔在所述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0.1mm。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模组还包括注塑层,所述注塑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电极基板之间,且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电极基板通过所述注塑层注塑为一体式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主体端,所述主体端的外周面为锥形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电柱,所述导电柱位于所述笔尖的端部内,且所述导电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任一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壳包括:笔杆和所述笔尖,所述笔尖与所述笔杆的一端之间可拆卸相连。

1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控设备和上述权利要求1-16任一所述的触控笔。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笔,其特征在于,包括笔壳和位于笔壳内的电极模组,所述笔壳的一端具有笔尖,所述电极模组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笔尖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接地电极分别为金属走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电极包括至少四层金属走线,至少四层所述金属走线中的其中两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介质层内层叠且间隔设置,至少四层所述金属走线中的另外两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介质层内同层且间隔设置,且另外两层所述金属走线分别位于位于第二电极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上还设置有引线层,所述引线层位于所述电极基板背向所述笔尖的一端,所述引线层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至少包括相对的顶层和底层,所述顶层和所述底层分别位于所述介质层沿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还包括中间层,所述中间层位于所述顶层和所述底层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还包括至少三层中间层,至少三层所述中间层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顶层和所述底层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触控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基板还包括导电层,所述导电层位于所述电极基板面向所述笔尖端部的一面上,且所述导电层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导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健王俊平唐辉俊董雷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