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装置及包括其的永磁电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57957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17
一种转子装置及包括其的永磁电机,其设置在定子的内部,转子装置包括转子屋、多个磁极模组和多个通孔,转子屋的内部形成有可供空气流通的通道,磁极模组间隔设置在转子屋的外侧面上,磁极模组与定子之间形成有气隙,定子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风道,通孔设置在转子屋上,且通孔为倾斜设置,以使通道内的空气通过通孔进入至气隙中,并进入至风道内。通过在转子的转子屋上设置若干个通孔,增大了转子的通风散热面积,增强了对转子的散热,同时也增强了对定子的散热,实现了对电机的冷却;将通孔倾斜设置能够有效降低其空气阻力,从而使得冷却空气更容易进入到通孔中,进一步增强了电机的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转子装置及包括其的永磁电机


技术介绍

1、永磁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构成,转子由转子屋和磁极模组构成,磁极模组由永磁体和永磁体支承结构构成。转子设置在定子的内部,并且转子与定子之间形成有气隙,以防止转子在旋转地过程中,与定子发生碰撞或摩擦;同时,在定子上设置有径向的通风结构,定子与转子之间的气隙也能够为冷却空气提供通路,从而使得冷却空气进入通风结构中,对定子和转子进行冷却降温。但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冷却空气只能从气隙两侧轴向进入,在转子转动的过程中,空气会被带动产生切向运动,使得气隙内流场紊乱,从而导致电机内部流动阻力急剧上升,而流动阻力越大,电机内部冷却空气的流量就会越少,其冷却效果也就越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电机内部流动阻力大,冷却空气流量太小从而导致电机冷却效果较差的缺陷,提供一种永磁电机转子结构。

2、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3、一种转子装置,其设置在定子的内部,所述转子装置包括转子屋、多个磁极模组和多个通孔,所述转子屋的内部形成有可供空气流通的通道,所述磁极模组间隔设置在所述转子屋的外侧面上,所述磁极模组与所述定子之间形成有气隙,所述定子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风道,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转子屋上,且所述通孔为倾斜设置,以使所述通道内的空气通过所述通孔进入至所述气隙中,并进入至所述风道内。

4、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在转子的转子屋上设置若干个通孔,从而将转子内部的通道与转子和定子之间的气隙相连通,由于定子上设置有多条风道,这些风道与气隙也相连通,从而使得该转子装置在旋转时,其转子屋内部的通道内的冷却空气可以被驱动通过通孔进入到转子与定子之间的气隙内,进而进入到定子内壁面上的风道中,从而增大了转子的通风散热面积,增强了对转子的散热,同时也增强了对定子的散热,实现了对电机的冷却;此外,将通孔倾斜设置能够有效降低其空气阻力,从而使得冷却空气更容易进入到通孔中,进一步增强了电机的冷却效率;该装置结构简单,在生产时容易加工,工作过程稳定,效果明显。

5、较佳地,所述通孔由所述转子屋内侧向所述转子屋外侧的倾斜方向与所述转子的旋转线速度方向的夹角大于90度。

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在相邻的两个磁极模组之间设置通孔,使得该装置在实现提高电机冷却效果的同时,也避免了在结构上与磁极模组发生干涉,保证了该转子装置的正常运行;此外,通孔由转子屋内侧向转子屋外侧的倾斜方向与转子的旋转线速度方向的夹角大于90度,使得转子在旋转时,其内部通道的冷却空气可以更顺畅地通过通孔进入到气隙内,进而实现对转子和定子的冷却,有效提高了电机的散热性能。

7、较佳地,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转子屋的法线的夹角为15度到60度之间。

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设置通孔的轴线与转子屋的法线的夹角在15度到60度之间,最大化提高了转子屋内部通道内的冷却空气的流通效率,使得冷却空气流动更快、流量更大,从而提高该转子装置的冷却效率。

9、较佳地,所述通孔为圆孔、腰型孔、矩形孔、三角形孔中的至少一种。

10、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将通孔设置为圆孔,便于生产时对通孔进行加工,也使得每个通孔的结构都更规则,倾斜角度更加可控,从而避免了电机内部的流场紊乱,造成流动阻力太大而影响散热效果。

11、较佳地,所述风道为径向风道,所述径向风道由所述定子的内侧面沿所述定子的径向,向所述定子的外侧面延伸,或,所述径向风道由所述定子的外侧面沿所述定子的径向,向所述定子的内侧面延伸,并将所述定子的内侧与外侧相连通,所述径向风道沿所述定子的轴向间隔设置。

12、较佳地,任意两个相邻的磁极模组之间形成有磁极间隙,所述磁极间隙与所述通孔、所述气隙相连通,从而将所述通孔与所述气隙相连通。

13、较佳地,多个所述通孔设置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磁极模组之间,以使所述磁极间隙与所述通道相连通,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转子的轴向均匀分布。

14、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在任意相邻的两个磁极模组之间设置多个通孔,并沿转子的轴向均匀分布,使得通孔沿着转子的轴向均匀地多排布置,并将转子内部的通道与磁极间隙、气隙和径向风道相连通,从而有效提高了转子内部冷却空气的流通效率,进而提高了该转子装置的冷却效率。

15、较佳地,所述磁极模组包括永磁体和永磁体支撑结构,所述永磁体设置在所述永磁体支撑结构的内部,所述永磁体支撑结构的一端固接于所述转子屋的外侧面。

1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在转子屋上设置永磁体和永磁体支撑结构,保证了该转子装置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起到了保护永磁体的作用。

17、较佳地,所述永磁体支撑结构的外侧面为弧形设置,以使所述永磁体支撑结构与所述定子之间形成所述气隙。

1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将永磁体支撑结构的外侧面设置为弧形,以使永磁体支撑结构与定子之间形成气隙,从而使得冷却空气可以进入到该气隙中,进而对转子和定子进行冷却降温。

19、一种永磁电机,所述永磁电机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子装置。

20、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在永磁电机中应用该转子装置,有效提高了永磁电机的通风散热性能和冷却效率,并且该转子装置安装方便,工作过程稳定,效果明显。

21、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22、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在转子的转子屋上设置若干个通孔,从而将转子内部的通道与转子和定子之间的气隙相连通,由于定子上设置有多条风道,这些风道与气隙也相连通,从而使得该转子装置在旋转时,其转子屋内部的通道内的冷却空气可以被驱动通过通孔进入到转子与定子之间的气隙内,进而进入到定子内壁面上的径向风道中,从而增大了转子的通风散热面积,增强了对转子的散热,同时也增强了对定子的散热,实现了对电机的冷却;此外,将通孔倾斜设置能够有效降低其空气阻力,从而使得冷却空气更容易进入到通孔中,进一步增强了电机的冷却效率;该装置结构简单,在生产时容易加工,工作过程稳定,效果明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子装置,其设置在定子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装置包括转子屋、多个磁极模组和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为圆孔,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转子屋的法线的夹角为15度到60度之间,所述转子屋的内部形成有可供空气流通的通道,所述磁极模组间隔设置在所述转子屋的外侧面上,所述磁极模组与所述定子之间形成有气隙,所述定子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风道,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转子屋上,并且所述通孔为倾斜设置,以使所述通道内的空气通过所述通孔进入至所述气隙中,并进入至所述风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由所述转子屋内侧向所述转子屋外侧的倾斜方向与所述转子的旋转线速度方向的夹角大于90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为径向风道,所述径向风道由所述定子的内侧面沿所述定子的径向,向所述定子的外侧面延伸,并将所述定子的内侧与外侧相连通,所述径向风道沿所述定子的轴向间隔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相邻的磁极模组之间形成有磁极间隙,所述磁极间隙与所述通孔、所述气隙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通孔设置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磁极模组之间,以使所述磁极间隙与所述通道相连通,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转子的轴向均匀分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极模组包括永磁体和永磁体支撑结构,所述永磁体设置在所述永磁体支撑结构的内部,所述永磁体支撑结构的一端固接于所述转子屋的外侧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支撑结构的外侧面为弧形设置,以使所述永磁体支撑结构与所述定子之间形成所述气隙。

8.一种永磁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电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装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子装置,其设置在定子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装置包括转子屋、多个磁极模组和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为圆孔,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转子屋的法线的夹角为15度到60度之间,所述转子屋的内部形成有可供空气流通的通道,所述磁极模组间隔设置在所述转子屋的外侧面上,所述磁极模组与所述定子之间形成有气隙,所述定子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风道,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转子屋上,并且所述通孔为倾斜设置,以使所述通道内的空气通过所述通孔进入至所述气隙中,并进入至所述风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由所述转子屋内侧向所述转子屋外侧的倾斜方向与所述转子的旋转线速度方向的夹角大于90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为径向风道,所述径向风道由所述定子的内侧面沿所述定子的径向,向所述定子的外侧面延伸,并将所述定子的内侧与外侧相连通,所述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杨施培丽张嘉文吴立建吕威赵大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