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吸入式光盘机,由动力单元带动滑动件,驱动驱动杆转动进片导杆进片。基板覆盖壳体后侧的主机板,第一传动杆中间枢设在基板中央,一端受滑动件牵动,并设有牵引槽驱动右定位杆,另一端驱动枢设在基板的第二传动杆。第二传动杆固定复位弹簧一端,并带动枢设在基板的退片导杆。退片导杆一端外周形成凸轮驱动左定位杆,受一定位弹簧限制靠向机壳侧边,以空出基板后侧的缺口。通过对称分散设置左右定位杆在退片导杆两侧,减少左右定位杆移动范围并让进片导杆对称施力,以利引导光盘片定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读写光盘片数据的光盘机,尤其是涉及光盘机中,用以引导及驱 动光盘片进入或退出的吸入式光盘机。
技术介绍
一般光盘机进片方式主要分为托盘式(Tray Type)和吸入式(Slot-inType)。托 盘式光盘机利用一托盘的置放槽承载光盘片,推入或滑出光盘机,让光盘片到达定位或退 片。而吸入式光盘机只要直接将光盘片插入进出口中,即可通过进退片机构自动推入光盘 片,并引导光盘片到达定位,操作方便且不需托盘较易薄化,以配合笔记电脑薄化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其为中国台湾公开第200805260号“吸入式盘片装置”专利案的背景 技术,是在吸入式光盘机10中空内部设置机芯11,机芯11 一端的主轴马达12位于吸入式 光盘机10的中央。吸入式光盘机10靠近进出口且邻近机芯11,设置动力单元13,驱动前 后移动的滑动件14,作为吸入式光盘机10动力来源。吸入式光盘机10 —侧边靠近进出口 处,设置进片单元15,受滑动件14驱动推入光盘片16。吸入式光盘机10另一侧边则设有 退片单元17设在基板18上,经由连杆受滑动件14驱动退出光盘片16。吸入式光盘机10 另在后侧边近中央处,设置定位单元19,配合退片单元17,在推入光盘片时,由光盘片16周 缘两点,引导光盘片16中心孔20对正主轴马达12,以钳住及转动光盘片16。由于基板18大致覆盖吸入式光盘机10的整个后侧,其上挖设导槽21,提供退片单 元17与定位单元19稳定支撑及引导移动的基础。而吸入式光盘机10的主机板22,如虚线 所示,正位于基板18下方,且被基板18覆盖住。基板18上分散挖设数开孔23,作为吸入式 光盘机10组装制造后,主机板22的测试及检修孔。然而,进片单元15推入光盘片16时,所接触的周缘,较偏向退片单元17,无法对称 施力于退片单元17与定位单元19之间,易导致光盘片16中心孔20无法对正主轴马达12。 此外,基板18上下有退片单元17与定位单元19的连杆在移动,开孔23仅能在退片单元17 与定位单元19移动范围外的有限空间挖设,常无法对正主机板22电子零件的测试点及检 修位置,必须拆卸吸入式光盘机10才能顺利测试检修,增加测试检修作业的困难度。而且, 基板18也必须留出距离主机板22的适当高度,供设置较高的电子零件,不利于吸入式光盘 机10薄化。此外,主机板22的电子零件运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为吸入式光盘机10主要温 度上升的来源,被基板18覆盖主机板22,仅凭有限的开孔,无法达到充份散热,不仅缩短电 子零件寿命,且不利吸入式光盘机10的运作。因此,
技术介绍
的吸入式光盘机,在进退片的 机构及配置上,仍有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入式光盘机,通过对称分散设置左右定位杆在退片 导杆两侧,减少左右定位杆移动范围并让进片导杆对称施力,以利引导光盘片定位。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入式光盘机,让左右定位杆及退片单元的连杆避开基板的缺口,集中放置较高的、易发热或需检修测试的电子零件,利用基板的缺口开放的 空间,不仅降低结构堆叠高度,利于检修测试,且可利用缺口直接面向光盘片的转动气流, 降低吸入式光盘机的温度。为了达到前述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吸入式光盘机,在壳体后侧设主机板,由动力 单元带动滑动件,进片单元的驱动杆受滑动件驱动而转动一进片导杆。基板覆盖主机板,挖 设数导槽及二穿越孔。退片单元将第一传动杆中间枢设在基板中央,一端受滑动件牵动,且 在同端设牵引槽,驱动右定位杆的接片挡板,另一端驱动枢设在基板的第二传动杆,第二传 动杆固定复位弹簧一端,并带动枢设在基板的退片导杆,退片导杆一端外周形成凸轮驱动 左定位杆转动,另一端穿过基板的上方形成接片端。左定位杆端缘向上凸设接片墙,且受一 定位弹簧限制,使左定位杆靠向该机壳侧边。本专利技术的吸入式光盘机,动力单元由传动马达转动齿轮组,带动滑动件。第二传 动杆设一触脚,触动设在主机板的开机侦测开关,启动该传动马达,主机板另设限位侦测开 关,由滑动件触动关闭该传动马达,限制该滑动件移动距离。基板在靠近机壳后侧中央留出 一缺口,缺口且在第一传动杆枢设中间的附近,使分散设置在两侧的左右定位杆及第一传 动杆移动区域避开缺口,以便将较高、发热且需检修的电子零件,集中配置在缺口,达到薄 化整机的高度。附图说明图1为
技术介绍
吸入式光盘机内部结构的上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吸入式光盘机的零件分解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吸入式光盘机起始状态的上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吸入式光盘机进片的上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吸入式光盘机启动状态的上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吸入式光盘机引导光盘片定位的上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吸入式光盘机完成定位的上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30 吸入式光盘机31 壳体311 上壳312 下壳313 面板314 进出口315主机板316电子零件317开机侦测开关318a、318b 限位侦测开关32 机芯321主轴马达33 动力单元331传动马达 332齿轮组333滑动件334 齿条335第一驱动槽336第二驱动槽34进片单元341进片导杆342驱动杆343接片销344支点345第一滑销35基板351第一导槽352第二导槽353第三导槽354导缘355第一穿越孔356第二穿越孔357缺 口36退片单元361第一传动杆3611第一支轴3612第一导销3613第一牵引槽3614第二导销362第二传动杆3621第二支轴3622第二牵引槽3623第三牵引槽3624第三导销3625触脚363退片导杆3631凸轮3632第三支轴3633接片端3634第四导销364复位弹簧37右定位杆 371第四支轴372第五导销373接片挡板374导片38左定位杆381第五支轴382第六导销383接片墙384夹片385定位弹簧40光盘片具体实施例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 合附图加以说明如下。请同时参考图2及图3,图2为本专利技术吸入式光盘机30的零件分解图,图3为本发 明吸入式光盘机30组合的上视图。吸入式光盘机30包含壳体31、机芯32、动力单元33、进 片单元34、基板35、退片单元36、右定位杆37及左定位杆38。其中,壳体31包含上壳311 及下壳312,具有中空内部,前端设面板313,其上设进出口 314供光盘片40进出。壳体31 的后侧底部设主机板315,主机板315上设有电子零件316、开机侦测开关317及限位侦测 开关318a、318b。机芯32 —端枢设于壳体31前端,另一端设有主轴马达321,用以转动光 盘片40,且由壳体31的一角落斜向中心。动力单元33设于靠近机芯32的侧边,提供吸入式光盘机30动力来源,由设于吸 入式光盘机30前端的传动马达331,转动齿轮组332,带动滑动件333前端的齿条334,使 滑动件333沿着壳体31的一侧边前后滑动。滑动件333的后端紧邻限位侦测开关318a及 318b,由触动限位侦测开关318a及318b控制滑动件333移动的距离,滑动件333上设第一 驱动槽335及第二驱动槽336。进片单元34包含进片导杆341及驱动杆342,设于壳体31 一侧边,且与动力单元33同侧。进片导杆341 —端枢设在壳体31近进出口 314的一侧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入式光盘机,包含:壳体,前端设有进出口,后侧设有主机板;动力单元,设于该壳体前端,提供动力带动滑动件沿着该壳体的侧边前后移动,该滑动件上设有第一驱动槽及第二驱动槽;进片单元,设于该壳体靠近该进出口的一侧边,由驱动杆受该第二驱动槽驱动而转动一进片导杆,而该进片导杆一端枢设在该壳体;基板,覆盖该主机板,挖设第一导槽、第二导槽及第三导槽,另挖设有第一穿越孔及第二穿越孔;退片单元,设于该基板,包含:第一传动杆,中间枢设在该基板的下面中央转动,一端设有第一导销嵌入该第一驱动槽,受滑动件牵动,且在同端设有第一牵引槽,另一端设有第二导销;第二传动杆,枢设在该基板的下面转动,其上设有第二牵引槽、第三牵引槽及第三导销,该第二牵引槽供该第二导销嵌入驱动,该第三导销固定一复位弹簧一端,且嵌入该第二导槽移动,该复位弹簧另一端固定在该基板;及退片导杆,设于与该滑动件相反的该壳体侧边,一端外周形成凸轮,以支轴枢设在该基板的下面转动,另一端穿过该第三导槽伸出该基板的上方,形成接片端,中央另设有第四导销嵌入该第三牵引槽,受该第二传动杆带动;右定位杆,以枢设在该基板转动,且靠近该滑动件的后端,一端向下凸设第五导销穿过该第一穿越孔,嵌入位于该第一牵引槽受该第一传动杆驱动,另一端缘形成接片挡板,且在接近该接片挡板,向下设有一导片嵌入该第一导槽;以及左定位杆,一角枢设在该基板转动,且靠近该退片导杆的支轴,另一角向下凸设第六导销穿过该第二穿越孔,接触该凸轮的外周受其驱动,第三角端缘向上凸设接片墙,且受一定位弹簧限制,使左定位杆靠向该机壳侧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耀庆,吴仁琛,
申请(专利权)人:广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