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氨纶上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44769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55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氨纶上油装置,涉及纺丝加工相关技术领域。本技术包括基板、油箱、油槽和回油斜板,竖直设置的基板一侧面由左至右依次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辊、第二转辊、第三转辊和第四转辊,第四转辊后方的基板侧面固定有油箱,油箱远离基板的一端固定有油槽,油槽内转动连接有三个油辊,油槽上端的一长侧边上固定有倾斜设置的回油斜板,回油斜板上表面的两端固定有挡条,两个挡条内转动连接有两个挤油轴杆。本技术通过设置油箱、油槽、油辊、回油斜板、挤油轴杆、挤油环,解决了上油部分距离卷绕机过远,氨纶丝运动过程中会将大量油剂甩出;以及氨纶丝上油后的后续运行路径中会大量滴油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纺丝加工相关,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氨纶上油装置


技术介绍

1、氨纶。理论上就确指裸氨纶,也有将尼龙包覆氨纶丝或其他纤维丝(纱)包覆氨纶称氨纶的,它们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添加上油剂,以便于后期织造的顺滑和防静电产生。纺丝时上油的作用的主要为以下几点:增加集束性,纺丝一般是复丝,上油可以复丝中的单丝更集束;减少摩擦系数,纺丝从喷丝板出来到卷绕机的距离一般有很多罗拉和导丝装置,减少摩擦对纱线品质的影响;防静电,长丝摩擦很容易起静电;方便织造,在织造中,长丝有些产品不需要上浆,上纺丝油就可以了,含油量过小织造容易起毛,含油量过大,纺织品很容易渗油出来。但氨纶丝在实际上油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2、目前氨纶使用的上油装置位置离成品较远,氨纶丝在高速运动中会将已经吸收的油剂大部分再甩出来,最终造成油剂的浪费;

3、由于氨纶丝上油多为直接浸泡在油剂内以保持充分上油,但是无法避免的在后续运行过程中,氨纶丝表面大量滴油,造成浪费且污染环境,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氨纶上油装置,通过设置油箱、油槽、油辊、回油斜板、挤油轴杆、挤油环,解决了上油部分距离卷绕机过远,氨纶丝运动过程中会将大量油剂甩出;以及氨纶丝上油后的后续运行路径中会大量滴油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本技术为一种新型氨纶上油装置,包括基板、油箱、油槽和回油斜板,竖直设置的所述基板一侧面由左至右依次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辊、第二转辊、第三转辊和第四转辊,第四转辊后方的基板侧面固定有油箱,所述油箱远离基板的一端固定有油槽,所述油槽内转动连接有三个油辊,所述油槽上端的一长侧边上固定有倾斜设置的回油斜板,回油斜板上表面的两端固定有挡条,两个挡条内转动连接有两个挤油轴杆;

4、第一转辊、第二转辊、第三转辊和第四转辊皆于基板侧面转动,用于输送氨纶丝使用,市面上常规的上油装置通常位于第一转辊和第二转辊之间(如说明书附图6所示),氨纶丝在经过第二转辊、第三转辊和第四转辊时会将氨纶丝上上过的油剂再甩出去一部分,导致浪费;

5、首先将油箱及油槽设置于第四转辊后方,在氨纶丝输送完成后,进入油槽内上油,直接进入卷绕机等设备,减少中间的输送路径,降低氨纶丝上油剂被甩出所造成的浪费;

6、氨纶丝经过第一转辊下方经过,再经第二转辊上方卷绕,再经第三转辊下方卷绕,再经第四转辊上方卷绕,导向油槽内部,从油槽内左边的油辊和中间的油辊间隙处进入,接触油槽内的油剂,再经中间油辊和右边油辊的间隙处导出,最后导向回油斜板上,经两个挤油轴杆周侧的挤油环相互挤压出多余的油剂后导出至卷绕机卷绕,多余的油剂经回油斜板回流至油槽内。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辊位置最低,第二转辊和第四转辊高度相同,第三转辊高度低于第四转辊高度但高于第一转辊;与常规的导丝结构相同。

8、进一步地,所述油箱与油槽相接触的一侧面开设有通槽,通槽与油槽内腔贯通;油箱内储存油剂,同时可方便观测油剂的液位高低,利用通槽将油剂导入油槽内,油槽内油剂的液位高度略高于油辊,在油剂液位低于油辊最低端时,需要及时补充油剂。

9、进一步地,两个相邻的所述油辊之间间距相等,且油辊的高度低于油槽的上端面,通槽位于油辊下方;氨纶丝进入油槽内,经三个油辊的导向并浸油上油后导出。

10、进一步地,所述两个挤油轴杆的外周皆等间距的固定有挤油环,每个挤油环的周侧皆设有供氨纶丝的环槽。

11、进一步地,两个挤油轴杆上处于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挤油环外周相互接触,两个挤油环外周的环槽相互连通;每根氨纶丝从油槽内导出后,进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挤油环之间,通过相互连通的环槽将氨纶丝表面多余的油剂挤出,避免过量的油剂浪费,多余的被挤出的油剂从回油斜板流回油槽储存,避免了浪费,又降低了成本,又无需频繁的打扫周围卫生。

12、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本技术通过设置油箱、油槽、油辊,解决了上油部分距离卷绕机过远,氨纶丝运动过程中会将大量油剂甩出的问题;市面上常规的上油装置通常位于第一转辊和第二转辊之间(如说明书附图6所示),氨纶丝在经过第二转辊、第三转辊和第四转辊时会将氨纶丝上上过的油剂再甩出去一部分,导致浪费,而本技术将油箱及油槽设置于第四转辊后方,在氨纶丝输送完成后,进入油槽内上油,直接进入卷绕机等设备,减少中间的输送路径,降低氨纶丝上油剂被甩出所造成的浪费。

14、本技术通过设置回油斜板、挤油轴杆、挤油环,解决了氨纶丝上油后的后续运行路径中会大量滴油的问题;每根氨纶丝从油槽内导出后,进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挤油环之间,通过相互连通的环槽将氨纶丝表面多余的油剂挤出,避免过量的油剂浪费,多余的被挤出的油剂从回油斜板流回油槽储存,避免了浪费,不会在后续输送路径上大量滴油,又降低了成本,又无需频繁的打扫周围卫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氨纶上油装置,包括基板(1)、油箱(2)、油槽(3)和回油斜板(4),其特征在于:竖直设置的所述基板(1)一侧面由左至右依次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辊(101)、第二转辊(102)、第三转辊(103)和第四转辊(104),第四转辊(104)后方的基板(1)侧面固定有油箱(2),所述油箱(2)远离基板(1)的一端固定有油槽(3),所述油槽(3)内转动连接有三个油辊(301),所述油槽(3)上端的一长侧边上固定有倾斜设置的回油斜板(4),回油斜板(4)上表面的两端固定有挡条(402),两个挡条(402)内转动连接有两个挤油轴杆(4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氨纶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辊(101)位置最低,第二转辊(102)和第四转辊(104)高度相同,第三转辊(103)高度低于第四转辊(104)高度但高于第一转辊(1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氨纶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2)与油槽(3)相接触的一侧面开设有通槽(201),通槽(201)与油槽(3)内腔贯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氨纶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的所述油辊(301)之间间距相等,且油辊(301)的高度低于油槽(3)的上端面,通槽(201)位于油辊(301)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氨纶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挤油轴杆(401)的外周皆等间距的固定有挤油环(4011),每个挤油环(4011)的周侧皆设有供氨纶丝的环槽(40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氨纶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挤油轴杆(401)上处于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挤油环(4011)外周相互接触,两个挤油环(4011)外周的环槽(4012)相互连通。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氨纶上油装置,包括基板(1)、油箱(2)、油槽(3)和回油斜板(4),其特征在于:竖直设置的所述基板(1)一侧面由左至右依次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辊(101)、第二转辊(102)、第三转辊(103)和第四转辊(104),第四转辊(104)后方的基板(1)侧面固定有油箱(2),所述油箱(2)远离基板(1)的一端固定有油槽(3),所述油槽(3)内转动连接有三个油辊(301),所述油槽(3)上端的一长侧边上固定有倾斜设置的回油斜板(4),回油斜板(4)上表面的两端固定有挡条(402),两个挡条(402)内转动连接有两个挤油轴杆(4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氨纶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辊(101)位置最低,第二转辊(102)和第四转辊(104)高度相同,第三转辊(103)高度低于第四转辊(104)高度但高于第一转辊(1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占利沈梅董海林张永治靳力翟静雯王金刚李增
申请(专利权)人: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