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及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28088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包括压力型锚杆和组合钢管桩;压力型锚杆包括无粘结锚筋和注浆体;无粘结锚筋包括隔离套管、预应力筋和承压板,隔离套管的下端位于基岩内并固定连接有承压板;组合钢管桩包括套设置在注浆体外的内钢管,以及套设置在内钢管的上端外的外钢管;压力型锚杆还包括可拆卸连接在外钢管的上端并可安装输电铁塔的安装座,内钢管、安装座和外钢管之间浇筑有混凝土;预应力筋受拉,且预应力筋的上下两端分别锁紧在安装座和承压板上,注浆体的上端和安装座的接触,承压板埋设在注浆体的下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及施工方法,可缩短工期,增加抗拔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尤其涉及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输电线路走廊日益紧张,越来越多的输电线路工程建于山区,跨越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质场地。为提升输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推进施工企业转型升级,国网公司积极推动输电线路机械化施工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

2、我国东南沿海山区存在着大量大坡度、厚覆土层场地,这类场地的特征在于坡度普遍超过30度、基岩上部覆土层厚度达到3m。对于这类场地,现有技术中输电线路铁塔常采用复合式基础,如上部承台与下部的直锚和群锚结合的承台式锚杆基础、上部陶挖基础与下部锚杆结合的陶挖-锚杆复合基础等。现有的基础形式采用传统的全长粘结型锚杆,其包括由混凝土固结形成的灌浆体,以及埋设在灌浆体重的锚杆杆体。在上拔荷载作用下,锚杆杆体顶部存着应力集中,灌浆体受到拉力后容易开裂,从而导致锚杆杆体的上端产生较大的位移,影响输电铁塔的稳定性;另外,这种形式的锚杆无法充分的发挥基岩的力学性能;另外,现有的基础形式在施工时需要绑扎和焊接钢筋笼,施工周期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的输电铁塔基础施工周期长、抗拔性能差的缺点,提出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可缩短工期,增加抗拔性能。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包括压力型锚杆和组合钢管桩;压力型锚杆包括无粘结锚筋和注浆体;无粘结锚筋包括隔离套管、预应力筋和承压板,隔离套管的下端位于基岩内并固定连接有承压板,预应力筋穿过隔离套管,隔离套管的外侧浇筑有混凝土,以形成注浆体;组合钢管桩包括套设置在注浆体外的内钢管,以及套设置在内钢管的上端外的外钢管,内钢管的下端位于基岩内,且高于隔离套管的下端,注浆体的外侧和内钢管内壁贴合;外钢管的下端位于覆土层内,且位于基岩的上侧,压力型锚杆还包括可拆卸连接在外钢管的上端并可安装输电铁塔的安装座,内钢管、安装座和外钢管之间浇筑有混凝土;预应力筋受拉,且预应力筋的上下两端分别锁紧在安装座和承压板上,注浆体的上端和安装座的接触,承压板埋设在注浆体的下端。

4、通过上述设置,缩短施工工期;减少了钢筋和混凝土的用量,降低了材料运输和施工成本,减小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用压力型锚杆,可将受到的上拔荷载传递给基岩,充分发挥基岩的锚固性能,进而提升基础的抗拔性能。

5、进一步的,内钢管和外钢管的材质均为q235钢,内钢管和外钢管的表面设置有抗锈层。

6、通过上述设置,可提高内钢管和外钢管的抗锈性能,增加复合基础的稳定性。

7、进一步的,内钢管的外径为300mm,内钢管的壁厚为3mm,内钢管的下端进入基岩的深度不小于2m,混凝土为c30细石混凝土,压力型锚杆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围绕外钢管的轴线环形阵列设置,相邻的两个压力型锚杆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等于100mm。

8、通过上述设置,第一,使内钢管能更好的传递下压荷载和水平荷载给基岩;第二,方便在压力型锚杆之间浇筑混凝土。

9、进一步的,外钢管的壁厚为10mm,外钢管的内壁至内钢管的外壁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等于100mm。

10、通过上述设置,第一,使外钢管具备足够的刚度承受水平和下压荷载;第二,方便将混凝土浇筑至外钢管和内钢管之间。

11、进一步的,外钢管的下端进入覆土层的深度为300-500mm。

12、通过上述设置,使复合基础具有较好的抗倾覆性能。

13、进一步的,安装座的下侧和内钢管的上侧接触。

14、通过上述设置,使安装座受到的下压荷载能更好的通过内钢管向基岩传递。

15、进一步的,注浆体的下端的外径为100-120mm,压力型锚杆进入基岩的深度大于等于5m。

16、通过上述设置,提高了单锚承载力。

17、进一步的,每个隔离套管中穿过有1-3根预应力筋,预应力筋设置为psb1080级或psb1200级预应力螺纹钢筋。

18、进一步的,组合钢管桩还包括固定连接在外钢管的上端并向外延伸的法兰盘,安装座设置为圆形的钢板,安装座的厚度为20mm,钢板的外缘和法兰盘的外缘齐平,钢板的边缘通过螺栓锁紧在法兰盘上。

19、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的施工方法,具体步骤为:平整山区的坡面,形成施工平台;采用旋挖机在施工平台上向下钻孔,形成第一桩孔,第一桩孔的孔径为300mm,第一桩孔进入基岩的深度大于等于2m;将内钢管插入第一桩孔中,采用锚杆钻机在第一桩孔的孔底向下钻孔,形成锚杆孔,锚杆孔的深度大于等于3m;将无粘结锚筋插入至锚杆孔的孔底;向锚杆孔中浇筑混凝土至内钢管的上端,混凝土终凝并形成注浆体;在施工平台上围绕内钢管的外周向下挖掘覆土层,形成和外钢管适配的第二桩孔,第二桩孔的深度为300-500mm;将外钢管放入第二桩孔中,外钢管和内钢管的上端齐平,在外钢管和内钢管之间浇筑混凝土至外钢管的上端;将安装座安装在外钢管的上端,将无粘结锚筋的预应力筋的上端锁紧在安装座上。

20、本申请的施工方法,开挖面小,土方的开挖量较小,采用的机械体积小,方便在山区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小;不需要制作钢筋笼,可缩短工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力型锚杆和组合钢管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钢管和所述外钢管的材质均为Q235钢,所述内钢管和所述外钢管的表面设置有抗锈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钢管的外径为300mm,所述内钢管的壁厚为3mm,所述内钢管的下端进入所述基岩的深度不小于2m,所述混凝土为C30细石混凝土,所述压力型锚杆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围绕所述外钢管的轴线环形阵列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压力型锚杆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等于1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钢管的壁厚为10mm,所述外钢管的内壁至所述内钢管的外壁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等于1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钢管的下端进入所述覆土层的深度为300-50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的下侧和所述内钢管的上侧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体的下端的外径为100-120mm,所述压力型锚杆进入所述基岩的深度大于等于5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隔离套管中穿过有1-3根所述预应力筋,所述预应力筋设置为PSB1080级或PSB1200级预应力螺纹钢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钢管桩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外钢管的上端并向外延伸的法兰盘,所述安装座设置为圆形的钢板,所述安装座的厚度为20mm,所述钢板的外缘和所述法兰盘的外缘齐平,所述钢板的边缘通过螺栓锁紧在所述法兰盘上。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力型锚杆和组合钢管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钢管和所述外钢管的材质均为q235钢,所述内钢管和所述外钢管的表面设置有抗锈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钢管的外径为300mm,所述内钢管的壁厚为3mm,所述内钢管的下端进入所述基岩的深度不小于2m,所述混凝土为c30细石混凝土,所述压力型锚杆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围绕所述外钢管的轴线环形阵列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压力型锚杆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等于1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钢管的壁厚为10mm,所述外钢管的内壁至所述内钢管的外壁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等于1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区输电铁塔复合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钢管的下端进入所述覆土层的深度为30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麻坚徐刚吕庆徐军岳李文武华献宏吴成舟范震凯江会林张淇经鑫陈廉政柳建超姚宇辉叶泓伟吴凯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