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13863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36
本技术公开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中,包括:拉线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空腔,拉线壳体的一侧设置有拉线通孔;线鼓卡设于第一空腔内;线鼓的中心轴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拉线舱盖设置于拉线壳体的上表面并覆盖第一空腔的上方开口,拉线舱盖的中心区域设置有第二通孔;法兰轴与拉线舱盖螺纹固定,法兰轴的中心区域设置有第三通孔;主齿轮设置于法兰轴的上表面,并对齐第三通孔;游标齿轮与主齿轮啮合;转轴的下端与线鼓的中心轴固定连接,转轴的上端与主齿轮连接;主磁敏芯片固定于主齿轮的上方;游标磁敏芯片固定于游标齿轮的上方。本技术的优点:通过游标齿轮算法和非接触磁敏角度检测技术实现小体积、长距离、高精度的拉线位移传感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位移传感器,具体涉及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


技术介绍

1、拉线位移传感器是一种将线位移测量转换为角度测量的传感器,其主要组成包含:测量钢丝绳、旋转轴、复位卷簧、角位移传感器。通过角位移传感器测量钢丝绳在旋转轴线鼓上的盘绕圈数,结合线鼓的周长,计算出线头的位移量。实现线位移的测量。一般而言,钢丝绳在线鼓上盘绕的圈数有10圈到20圈不等。一些超长测量行程的拉线传感器上钢丝绳会盘绕到30圈以上。这就对所采用的角度位移传感器的测量圈数有所要求。

2、目前在拉线传感器行业中,其角位移传感器均采用现成的成品编码器或电位器。而大多数成品电位器的测量圈数较少,一般只有10圈。如需要测量10圈以上的圈数,则要采取齿轮组减速的方式扩展电位器的测量圈数,这样就牺牲了原电位器的精度和分辨率,增加了产品体积。而采用编码器的方案,虽然一般的多圈编码器动辄就有上百圈的测量行程,远超过拉线传感器所需的测量圈数,但是多圈编码器的体积大,价格高,使用在拉线传感器上性价比非常低。

3、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

4、1、由于电位器的测量圈数有限,因此使得拉线传感器的测量距离受限;

5、2、当扩大电位器的测量圈数时,由于电位器的测量精度以及分辨率降低,进而导致拉线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差;

6、3、使用多圈编码器来扩大测量圈数时,编码器的体积较大且价格高,因此导致拉线位移传感器的性价比低。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

2、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中,包括:

3、拉线壳体,所述拉线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空腔,所述拉线壳体的一侧设置有拉线通孔;

4、线鼓,所述线鼓卡设于所述第一空腔内;

5、所述线鼓上卷绕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的一端线头通过所述拉线通孔伸出,所述线鼓的中心轴上设置有第一通孔;

6、拉线舱盖,所述拉线舱盖设置于所述拉线壳体的上表面并覆盖所述第一空腔的上方开口,所述拉线舱盖的中心区域设置有第二通孔;

7、法兰轴,所述法兰轴设置于所述拉线舱盖的上方,并与所述拉线舱盖螺纹固定,所述法兰轴的中心区域设置有第三通孔;

8、主齿轮,所述主齿轮设置于所述法兰轴的上表面,并对齐所述第三通孔;

9、游标齿轮,所述游标齿轮设置于所述法兰轴的上表面,与所述主齿轮啮合;

10、转轴,所述转轴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卡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以与所述线鼓的中心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主齿轮连接,以带动所述主齿轮转动;

11、主磁敏芯片,固定于所述主齿轮的上方;

12、游标磁敏芯片,固定于所述游标齿轮的上方。

13、优选的,还包括:

14、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于所述线鼓的一侧,并通过销杆固定于所述第一空腔的底部;

15、所述钢丝绳跨过所述导向轮后卷绕于所述线鼓上。

16、优选的,还包括拉线装置,所述拉线装置包括:

17、拉线壳,所述拉线壳的内部中空;

18、拉线头,所述拉线头的一端与所述拉线壳连接,所述拉线头的另一端具有第一开口,所述拉线头的内部与所述拉线壳的内部相通;

19、于所述拉线头的另一端的两侧分别打孔,以形成第四通孔;

20、所述拉线壳与所述拉线头的连接处设置有一卷绕区域;

21、所述钢丝绳的一端线头穿过所述拉线通孔后依次进入所述拉线壳以及所述拉线头后,经由所述第一开口穿出,再穿过所述第四通孔后卷绕至所述卷绕区域。

22、优选的,所述拉线头与所述拉线壳螺纹连接;

23、当所述钢丝绳的一端线头卷绕值所述卷绕区域后,所述拉线头朝向所述拉线壳拧紧,以卡紧所述钢丝绳的一端线头。

24、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形状和所述转轴的下端形状相匹配,以供所述转轴的下端卡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25、优选的,所述拉线壳体的所述第一空腔的底部还开设有第五通孔,所述线鼓的中心轴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五通孔;

26、所述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还包括:

27、卷簧舱,所述卷簧舱的边缘与所述拉线壳体固定连接;

28、复位卷簧,所述复位卷簧设置于所述卷簧舱内部的第二空腔内,所述复位卷簧的内圈卡设于所述第四通孔内。

29、优选的,所述复位卷簧的所述内圈的形状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形状相匹配,以供所述内圈卡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30、优选的,还包括:

31、线路板,所述线路板通过多个支撑柱固定于所述法兰轴的上方,所述主磁敏芯片及所述游标磁敏芯片分别设置于所述线路板上。

32、优选的,所述法兰轴的一侧还设置有固定孔。

33、所述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还包括:

34、罩壳,所述罩壳覆盖于所述法兰轴的外部,所述罩壳的下端接触所述拉线舱盖;

35、所述罩盖的一侧设置有一个匹配于所述固定孔的第五通孔,所述罩壳与所述法兰轴通过第五通孔与固定孔螺丝连接。

36、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37、本技术在主齿轮和游标齿轮的上方分别设置有一个主磁敏芯片和游标磁敏芯片,通过主磁敏芯片结合游标磁敏芯片使拉线位移传感器的测量距离不受限,同时使拉线位移传感器的测量更加精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线装置,所述拉线装置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头与所述拉线壳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形状和所述转轴的下端形状相匹配,以供所述转轴的下端卡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壳体的所述第一空腔的底部还开设有第五通孔,所述线鼓的中心轴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五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卷簧的所述内圈的形状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形状相匹配,以供所述内圈卡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法兰轴的一侧还设置有固定孔;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线装置,所述拉线装置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头与所述拉线壳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拉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形状和所述转轴的下端形状相匹配,以供所述转轴的下端卡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兆波高敬仁潘亚西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思博机械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