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换热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1、微通道换热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换热效果好等优点,在对尺寸和重量有严格限制的工业应用中具有广阔的潜力。传统微通道换热器通常包含两块换热芯,一块换热芯走冷流体,另一块换热芯走热流体,这些结构未能充分利用交错逆流原理增强冷热流体对流,如文献号为cn111678364a《一种微通道换热器》中公开的换热器件的结构较为复杂,且其热流和冷流的接触面积有限,从而使得其换热效率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冷流和热流对流效果佳,且二者接触面积大,换热效果佳的微通道换热器。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板形壳体、换热板和两个端板,所述板形壳体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两个所述端板均沿左右方向竖向设置并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在所述板形壳体内,两个所述端板将所述板形壳体内分割成位于中间的换热区和位于两端的汇流区,所述换热板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换热区内,且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板形壳体(1)、换热板(2)和两个端板(3),所述板形壳体(1)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两个所述端板(3)均沿左右方向竖向设置并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在所述板形壳体(1)内,两个所述端板(3)将所述板形壳体(1)内分割成位于中间的换热区(11)和位于两端的汇流区(12),所述换热板(2)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换热区(11)内,且所述换热板(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端板(3)连接,并将所述换热区(11)分割成位于上方的冷流腔(111)和位于下方的热流腔(112),位于前方的所述端板(3)上设置有将所述热流腔(112)和位于前方的汇流区(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板形壳体(1)、换热板(2)和两个端板(3),所述板形壳体(1)沿前后方向水平设置,两个所述端板(3)均沿左右方向竖向设置并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在所述板形壳体(1)内,两个所述端板(3)将所述板形壳体(1)内分割成位于中间的换热区(11)和位于两端的汇流区(12),所述换热板(2)沿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换热区(11)内,且所述换热板(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端板(3)连接,并将所述换热区(11)分割成位于上方的冷流腔(111)和位于下方的热流腔(112),位于前方的所述端板(3)上设置有将所述热流腔(112)和位于前方的汇流区(12)连通的热流通孔(31),位于后方的所述端板(3)上设置有将所述冷流腔(111)和位于后方的所述汇流区(12)连通的冷流通孔(32),所述板形壳体(1)左端设置有与所述冷流腔(111)连通的冷媒入口(13a)以及与位于前方所述汇流区(12)连通的热媒出口(14b),所述板形壳体(1)的右端设置有与位于后方所述汇流区(12)连通的冷媒出口(13b)以及与所述热流腔(112)连通的热媒入口(14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2)为在左右方向上呈波浪形或锯齿形的褶皱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且所述换热板(2)的波峰和波谷分别与所述板形壳体(1)的内顶壁和内底壁相抵,并分别将所述冷流腔(111)和热流腔(112)分割成多条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冷流通道(1111)和热流通道(1121),所述热流通孔(31)和冷流通孔(32)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热流通孔(31)与多个所述热流通道(1121)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热流通孔(31)将对应所述热流通道(1121)与对应所述汇流区(12)连通,多个所述冷流通孔(32)与多个所述冷流通道(1111)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冷流通孔(32)将对应所述冷流通道(1111)与对应所述汇流区(12)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丁,李明洁,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