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确定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确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175668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利用取心井测井曲线和岩心分析数据建立储层总孔隙度模型,构建粒间孔孔隙度和渗透率主控关系式,然后利用非渗透等效孔隙度在测井曲线上标定建立储层非渗透等效孔隙度模型,通过分析岩心非渗透等效孔隙度与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关系,建立储层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模型,最后在待解释井中利用上述模型实现对储层等效孔隙度的计算,通过构建的粒间孔孔隙度和渗透率主控关系式实现储层渗透率的准确求取。该方法能够准确计算碳酸盐岩储层的渗透率,实现对该类储层的有效准确评价,为该类储层的合理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油气藏勘探开发,具体涉及一种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确定方法


技术介绍

1、油气储层中碳酸盐岩储层占有重要的地位,碳酸盐岩储层一般具有埋藏深、岩性组合多样、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由于沉积、成岩和构造等多种因素影响,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多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等多种类型存在,且大多储层以沉积后在成岩阶段的改造过程中形成的次生孔隙为主,孔隙中也存在着不连通的粒内孔隙,使得相似孔隙类型的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大小不等的喉道尺寸,储层的孔渗关系极其复杂。

2、以基质孔和粒间溶孔为主的储层,其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多呈现正相关关系,即高孔隙度对应着相对高的渗透率,低孔隙度对应着相对低的渗透率;以粒内溶孔为主的储层,由于溶蚀程度差异的影响,其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即在相同孔隙度的条件下对应高低不等的多个渗透率,存在高孔隙度对应相对高的渗透率、高孔隙度对应相对低的渗透率等多种可能。而储层渗透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碳酸盐岩储层品质的好坏,因此,有必要针对该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寻求一种准确计算渗透率的方法,为准确评价储层品质好坏奠定基础。

3、测井资料是评价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常用的手段,现有技术中也存在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储层渗透率的方法,如张翔等(张翔,张伟,靳秀菊,刘红磊,姜贻伟,毕建霞.普光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测井识别及孔渗关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6,41(12):2119-2126)提出将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划分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混合孔隙、裂缝四种类型,分别建立储层的渗透率模型,通过声波时差与密度比值法、声波时差和密度幅度比值法、密度和深浅侧向电阻率比值法识别四种孔隙结构类型,进而确定储层渗透率。上述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大致识别储层的孔隙结构类型,但其在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交会图中,对以粒内溶孔为主的储层都解读为高孔隙度对应低渗透率,这与岩心铸体薄片描述中孔隙度、渗透率分析不一致;利用该方法判定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时容易出现误判,导致该方法计算的渗透率与岩心分析的渗透率之间的误差较大。

4、现有技术在利用测井资料计算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时,由于孔隙结构识别的局限性、不全面性,孔隙结构容易出现误判,影响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精准计算,导致不能准确评价储层的品质,也给该类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的合理高效开发带来了障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确定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在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计算时误差大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1)获取数据

5、获取取心井的常规测井曲线数据、各岩心分析孔隙度数据和各岩心分析渗透率数据;

6、(2)建立模型

7、(a1)将各岩心分析孔隙度在常规测井曲线上进行标定,建立储层总孔隙度模型;

8、(a2)将各岩心分析孔隙度和岩心分析渗透率交会,确定粒间孔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主控关系式,然后将各岩心分析渗透率带入粒间孔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主控关系式,计算得到各岩心的等效孔隙度;

9、(a3)定义各岩心分析孔隙度与等效孔隙度的差值为非渗透等效孔隙度,利用非渗透等效孔隙度在测井曲线上的标定建立储层非渗透等效孔隙度模型;

10、(a4)定义各岩心等效孔隙度与总孔隙度的比值为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分析各岩心非渗透等效孔隙度和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之间的关系,建立储层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模型;

11、(3)待解释井储层的渗透率计算

12、(b1)根据(a1)建立的储层总孔隙度模型计算待解释井储层的总孔隙度;根据(a3)建立的储层非渗透等效孔隙度模型计算待解释井储层的非渗透等效孔隙度;

13、(b2)根据(b1)得到的待解释井储层的非渗透等效孔隙度和(a4)建立的储层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模型计算待解释井储层的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然后根据计算得到的待解释井储层的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和(b1)得到的待解释井储层的总孔隙度的乘积计算待解释井储层的等效孔隙度;

14、(b3)将待解释井储层的等效孔隙度带入(a2)中的粒间孔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主控关系式,计算待解释井储层的渗透率。

1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确定方法,首先利用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和常规测井曲线资料建立储层总孔隙度模型,并构建粒间孔孔隙度和渗透率主控关系式,然后通过非渗透等效孔隙度在测井曲线上标定建立储层非渗透等效孔隙度模型,通过分析岩心非渗透等效孔隙度与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关系,建立储层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模型,最后在待解释井中利用上述各项参数模型实现对储层等效孔隙度的计算,通过构建的粒间孔孔隙度和渗透率主控关系式实现对储层的渗透率的准确求取。该方法能够实现准确计算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目的,与储层的取心分析渗透率结果更加接近,误差较小,能够实现对该类油气藏储层的有效性准确评价,为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合理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16、优选地,步骤(a1)中,所述储层总孔隙度模型为:

17、port=a·pord+b·pora+c·porn;

18、其中,port为储层总孔隙度,单位为%;pord为密度孔隙度,单位为%;pora为声波时差孔隙度,单位为%;porn为补偿中子孔隙度,单位为%;a、b、c为相关系数,a++c=1。

19、步骤(a1)中,所述储层总孔隙度模型的具体建立过程包括:首先利用密度、声波时差、补偿中子曲线分别计算密度孔隙度、声波时差孔隙度、补偿中子孔隙度,然后将各岩心分析孔隙度在常规测井曲线上进行标定,采用数学逻辑组合密度孔隙度、声波时差孔隙度、补偿中子孔隙度建立储层总孔隙度模型。

20、优选地,步骤(a3)中,所述储层非渗透等效孔隙度模型为:

21、porf=d·(pord-pora)+e;

22、其中,porf为储层非渗透等效孔隙度,单位为%;pord为密度孔隙度,单位为%;pora为声波时差孔隙度,单位为%;d、e为相关系数。

23、步骤(a3)中,所述储层非渗透等效孔隙度模型的具体建立过程包括:首先利用密度、声波时差、补偿中子曲线分别计算密度孔隙度、声波时差孔隙度、补偿中子孔隙度,然后利用非渗透等效孔隙度在测井曲线上的标定,得出非渗透等效孔隙度与密度孔隙度和声波时差孔隙度之间的差值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进而确定储层非渗透等效孔隙度模型。

24、优选地,步骤(a4)中,所述储层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模型的具体建立过程为:将各岩心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和非渗透等效孔隙度交会,找出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和非渗透等效孔隙度关系趋势的拐点,根据拐点划分区间,在不同非渗透等效孔隙度区间内分别建立储层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与非渗透等效孔隙度关系式。储层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与非渗透等效孔隙度的关系可为线性关系、指数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1)中,所述储层总孔隙度模型为:PORT=a·PORD+b·PORA+c·POR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3)中,所述储层非渗透等效孔隙度模型为:PORF=d·(PORD-PORA)+e;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4)中,所述储层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模型的具体建立过程为:将各岩心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和非渗透等效孔隙度交会,找出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和非渗透等效孔隙度关系趋势的拐点,根据拐点划分区间,在不同非渗透等效孔隙度区间内分别建立储层等效孔隙度校正系数与非渗透等效孔隙度关系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1)中,所述储层总孔隙度模型为:port=a·pord+b·pora+c·por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3)中,所述储层非渗透等效孔隙度模型为:porf=d·(po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杰罗周亮陈建张纪喜翟芳芳孙艾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