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水下电能与信号传输非接触式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16719 阅读:3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水下环境电能与信号传输非接触式连接装置,其包括插座和插头,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从插座到插头间的单向电能传输;通过光通讯原理实现插座和插头间的双向信号传递。本发明专利技术与传统的电能与信号传输连接装置相比,不需要插座和插头间的直接接触,插座和插头可以实现各自独立的完全封装,将内部器件与周围环境隔开,大大简化了密封,可有效防止漏水、漏电事故,为水下机电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创造良好条件,另外,也避免了水下湿插拔接插件必须使用水下机器人插拔操作而导致的高额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水下环境电能与信号传输非接触式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海水是电的良导体,因此在水下不论传输电能还是电信号都不能像在陆地 输电一样采用裸露导体接触的方式。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内部含有金属缆、通过 导体接触传输电能和电信号的湿拔插接头,但此类接头价格昂贵使用寿命短,并且需要ROV进行复杂的插拔操作,因此其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随着电能 和信号传输技术的提高,通过水下基站向水下设备长期供应电能、发送指令和 接收数据成为可能,为此急需一种使用方便、寿命长的连接装置,作为基站和 设备间电能和信号传输的通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满足水下探测设备和基站之间电能、信号传输的 电能与信号传输非接触式连接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水下电能与信号传输非接触式连接装置,包括插座和插头; 插座包括由第一壳体和安装在第一壳体两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一透光窗口构成的第一密封腔,第一密封腔内设置有第一支架,在第一支架的朝向端盖一 侧固定有电能发送及信号处理电路板,第一支架的朝向第一透光窗口一侧固定 有第一感光元件、第一凸透镜和具有环形槽的第一铁氧体磁芯,第一凸透镜位 于第一感光元件和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水下电能与信号传输非接触式连接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插座和插头;插座包括:由第一壳体(5)和安装在第一壳体(5)两端的第一端盖(3)和第一透光窗口(13)构成的第一密封腔,第一密封腔内设置有第一支架(10),在第一支架(10)的朝向端盖一侧固定有电能发送及信号处理电路板(2),第一支架(10)的朝向第一透光窗口(13)一侧固定有第一感光元件(4)、第一凸透镜(8)和具有环形槽的第一铁氧体磁芯(9),第一凸透镜(8)位于第一感光元件(4)和第一透光窗口(13)之间,第一凸透镜(8)具有中心孔,中心孔中固定有第一发光管(6),第一发光管(6)的发光端朝向第一透光窗口(13),第一感光元件(4)与第一凸...

【技术特征摘要】
1.水下电能与信号传输非接触式连接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插座和插头;插座包括由第一壳体(5)和安装在第一壳体(5)两端的第一端盖(3)和第一透光窗口(13)构成的第一密封腔,第一密封腔内设置有第一支架(10),在第一支架(10)的朝向端盖一侧固定有电能发送及信号处理电路板(2),第一支架(10)的朝向第一透光窗口(13)一侧固定有第一感光元件(4)、第一凸透镜(8)和具有环形槽的第一铁氧体磁芯(9),第一凸透镜(8)位于第一感光元件(4)和第一透光窗口(13)之间,第一凸透镜(8)具有中心孔,中心孔中固定有第一发光管(6),第一发光管(6)的发光端朝向第一透光窗口(13),第一感光元件(4)与第一凸透镜(8)的焦点重合,第一铁氧体磁芯(9)置于第一凸透镜(8)外,在第一铁氧体磁芯(9)的环形槽中缠有原边线圈(12),第一铁氧体磁芯(9)、原边线圈(12)、第一发光管(6)和第一凸透镜(8)的中心线与第一壳体(5)轴线重合,第一多芯耐压防水导线(1)穿越第一端盖(3)与电能发送与信号处理电路(2)相连,原边线圈(12)与电能发送及信号处理电路板(2)相连;插头包括由第二壳体(20)和安装在第二壳体(20)两端的第二端盖(22)和第二透光窗口(15)构成的第二密封腔,第二密封腔内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鹰林麟李德骏李泽松杨灿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