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混合攻击下电力系统的耦合协调控制方法和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混合攻击下电力系统的耦合协调控制方法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133304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混合攻击下电力系统的耦合协调控制方法和系统,包括:获取电力系统的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中各层级耦合点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下的信息参数值;利用预先建立的混合攻击模型和设定的攻击频次,对所述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进行攻击,得到所述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中各层级耦合点受到混合攻击下的信息参数值;将所述正常运行状态下的信息参数值和受到混合攻击下的信息参数值进行对比,得到变动信息参数值;根据变动信息参数值,对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中各层级耦合点进行耦合协调控制;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混合攻击风险事件发生时,对配电网状态进行灵活转换,有利于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保障电力系统处于崩溃状态下的供电负荷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配电网,具体涉及一种混合攻击下电力系统的耦合协调控制方法和系统


技术介绍

1、目前,伴随着信息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网结构通过有效融入先进技术,实现电网结果的更新换代。同时,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至配电网实现并网,对电网的适应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了以集中式配电网为主、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辅的耦合型配电网系统结构。

2、由于电力系统时常受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各种极端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洪涝、海啸),或受到区域网络攻击等小概率高风险lphi(low probability high impact)事件不断发生,不利于耦合型配电网的优化配置。电网作为一种物理信息融合系统,面临着来自物理层面和信息层面的双重风险,若配电网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协调控制存在不合理切换,对整个电力资源应用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会造成配电线路资源的浪费,也会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供电。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小概率高风险事件的发生时,导致电力系统中配电网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协调控制存在不合理切换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混合攻击下电力系统的耦合协调控制方法,包括:

2、获取电力系统的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中各层级耦合点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下的信息参数值;

3、利用预先建立的混合攻击模型和设定的攻击频次,对所述电力系统的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进行攻击,得到所述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中各层级耦合点受到混合攻击下的信息参数值;

4、将所述正常运行状态下的信息参数值和受到混合攻击下的信息参数值进行对比,得到变动信息参数值;

5、根据所述变动信息参数值,对所述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中的各层级耦合点进行耦合协调控制。

6、可选的,所述混合攻击模型包括如下建立过程:

7、根据所述电力系统受极端自然灾害影响的攻击信号和网络攻击信号,生成混合攻击信号;

8、根据所述混合攻击信号,建立混合攻击模型。

9、可选的,所述混合攻击模型对应的表达式如下:

10、

11、其中,u(t)表示t时刻的混合攻击信号;ω(t)表示t时刻的第一随机变量;ρ(t)表示t时刻的第二随机变量;u(t)表示t时刻控制输入信号;表示t时刻控制输入信号对应的受极端自然灾害影响的攻击信号;g(u(t))表示t时刻控制输入信号对应的网络攻击信号。

12、可选的,所述变动信息参数值包括下述的一种或多种:最大电压偏差幅值、最大支路有功功率值和负载功率缺口值。

13、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变动信息参数值,对所述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中的各层级耦合点进行耦合协调控制,包括:

14、根据所述变动信息参数值,得到所述受到混合攻击下的信息参数值所属的结构等级;

15、根据所述受到混合攻击下的信息参数值所属的结构等级,得到所述耦合协同型配电网切换模型对应的耦合协调的控制参数;

16、根据所述耦合协调的控制参数对所述耦合协同型配电网切换模型中的各层级耦合点进行耦合协调控制。

17、可选的,所述攻击频次是通过概率盒对所述混合攻击模型进行映射后得到的。

18、可选的,所述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19、

20、其中,x(t,θ)表示t时刻下参数向量为θ时的系统状态;u(t)表示t时刻的控制输入信号;t表示时间参量;θ表示参数向量;y(t,θ)表示t时刻下参数向量为θ时的控制输出信号;f表示系统状态、控制输入信号和系统状态导数之间的耦合关系;g表示系统状态、控制输入信号和控制输出信号之间的耦合关系。

21、可选的,所述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中包含一级耦合点、二级耦合点和三级耦合点。

22、可选的,所述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包括如下的构建过程:

23、将所述一级耦合点分别与配电网和主网进行连接,或将所述一级耦合点分别与低压配电网和中压配电网进行连接;

24、将所述二级耦合点与同一层级下的耦合单元进行连接;

25、将所述三级耦合点与同一层级下的耦合单元的内部负荷进行连接,得到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

26、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混合攻击下电力系统的耦合协调控制系统,包括:

27、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电力系统的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中各层级耦合点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下的信息参数值;

28、信号攻击模块:用于利用预先建立的混合攻击模型和设定的攻击频次,对所述电力系统的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进行攻击,得到所述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中各层级耦合点受到混合攻击下的信息参数值;

29、参数对比模块:用于将所述正常运行状态下的信息参数值和受到混合攻击下的信息参数值进行对比,得到变动信息参数值;

30、协调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变动信息参数值,对所述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中的各层级耦合点进行耦合协调控制。

31、可选的,所述信号攻击模块中的混合攻击模型包括如下建立过程:

32、根据所述电力系统受极端自然灾害影响的攻击信号和网络攻击信号,生成混合攻击信号;

33、根据所述混合攻击信号,建立混合攻击模型。

34、可选的,所述信号攻击模块中的混合攻击模型对应的表达式如下:

35、

36、其中,u(t)表示t时刻的混合攻击信号;ω(t)表示t时刻的第一随机变量;ρ(t)表示t时刻的第二随机变量;u(t)表示t时刻控制输入信号;表示t时刻控制输入信号对应的受极端自然灾害影响的攻击信号;g(u(t))表示t时刻控制输入信号对应的网络攻击信号。

37、可选的,所述参数对比模块中的变动信息参数值包括下述的一种或多种:最大电压偏差幅值、最大支路有功功率值和负载功率缺口值。

38、可选的,所述协调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39、根据所述变动信息参数值,得到所述受到混合攻击下的信息参数值所属的结构等级;

40、根据所述受到混合攻击下的信息参数值所属的结构等级,得到所述耦合协同型配电网切换模型对应的耦合协调的控制参数;

41、根据所述耦合协调的控制参数对所述耦合协同型配电网切换模型中的各层级耦合点进行耦合协调控制。

42、可选的,所述信号攻击模块中的攻击频次是通过概率盒对所述混合攻击模型进行映射后得到的。

43、可选的,所述数据获取模块中的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44、

45、其中,x(t,θ)表示t时刻下参数向量为θ时的系统状态;u(t)表示t时刻的控制输入信号;t表示时间参量;θ表示参数向量;y(t,θ)表示t时刻下参数向量为θ时的控制输出信号;f表示系统状态、控制输入信号和系统状态导数之间的耦合关系;g表示系统状态、控制输入信号和控制输出信号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攻击下电力系统的耦合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攻击模型包括如下建立过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攻击模型对应的表达式如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动信息参数值包括下述的一种或多种:最大电压偏差幅值、最大支路有功功率值和负载功率缺口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攻击频次是通过概率盒对所述混合攻击模型进行映射后得到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变动信息参数值,对所述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中的各层级耦合点进行耦合协调控制,包括: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中包含一级耦合点、二级耦合点和三级耦合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协同配电网切换模型包括如下的构建过程:

10.一种混合攻击下电力系统的耦合协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攻击下电力系统的耦合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攻击模型包括如下建立过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攻击模型对应的表达式如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动信息参数值包括下述的一种或多种:最大电压偏差幅值、最大支路有功功率值和负载功率缺口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攻击频次是通过概率盒对所述混合攻击模型进行映射后得到的。

6.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刘苑红陈海李蕊惠慧孟晓丽闫涛刘姝嫔李鹏丽王昕萌赵阳王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