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下动力系统排汽,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水下系统的含不凝气乏汽增压排放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1、能源动力系统作为水下航行器的心脏,其性能和特点不仅决定了水下航行器的航程、航速及航深,同时也决定了其稳定性、维修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性能。水下航行器的动力系统分为热动力系统和电动力系统两种,其中,热动力系统具有高能量密度、大功率、高航速、迅速启动等优点,能够满足水下航行器的新需求。
2、半闭式热动力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水下航行器热动力系统,主要采用高能量密度的混合物作为燃料,混合工质做功后,乏汽中不凝结气体含量高达30%。目前,半闭式热动力系统乏汽的冷凝排放主要采用先冷凝分离再分别升压排放的分布式技术路线。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容积泵的间隙及气体溶解时滞等问题,需要采用大量海水溶解不凝结气体;尤其当主机功率较大时,容积泵功耗大幅增加,大大限制了该方案的应用。
3、汽液射流混合凝结升压装置通过高压流体引射低压流体,利用两相激波的升压特性,实现混合流体的压力提升。该技术无需额外输入机械能或电能,具有启动快、节能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水下系统的含不凝气乏汽增压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含不凝气乏汽增压排放系统包括动力系统乏汽排汽管路(100),海水引入结构(200)、适用高含量不凝气的汽液混合凝结升压装置(300)、高压水排出结构(400)、喷嘴调节装置(500)以及旋流混合装置(600);其中动力系统乏汽排放管路(100)与汽液混合凝结升压装置(300)的二次流入口(303)相连,海水引入结构(200)与汽液混合凝结升压装置(300)的一次流入口(301)相连,喷嘴调节装置(500)设置在汽液混合凝结升压装置(300)一次流入口位置,汽液混合凝结升压装置(300)的混合流体出口(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水下系统的含不凝气乏汽增压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含不凝气乏汽增压排放系统包括动力系统乏汽排汽管路(100),海水引入结构(200)、适用高含量不凝气的汽液混合凝结升压装置(300)、高压水排出结构(400)、喷嘴调节装置(500)以及旋流混合装置(600);其中动力系统乏汽排放管路(100)与汽液混合凝结升压装置(300)的二次流入口(303)相连,海水引入结构(200)与汽液混合凝结升压装置(300)的一次流入口(301)相连,喷嘴调节装置(500)设置在汽液混合凝结升压装置(300)一次流入口位置,汽液混合凝结升压装置(300)的混合流体出口(306)与高压水排出结构(400)相连接,汽液混合凝结升压装置(300)和高压水排出结构(400)之间加装了旋流混合装置(600);该系统具有完全不依靠外界动力、实现水下动力系统在不同水深条件下排汽背压保持恒定的特点,能够有效提升水下动力系统的长距离深航深安全可靠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下系统的含不凝气乏汽增压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液混合凝结升压装置(300)包括收缩喷嘴(302),收缩喷嘴(302)的入口为一次流入口(301),收缩喷嘴(302)的收缩段外周设置环形收缩段(304),环形收缩段(304)连通二次流入口(303),收缩喷嘴(302)后部为变截面混合段(305),变截面混合段(305)的出口为混合流体出口(30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下系统的含不凝气乏汽增压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引入的海水通过汽液混合凝结升压装置(300)的一次流入口(301)进入,而动力系统排放乏汽通过汽液混合凝结升压装置(300)的二次流入口(303)进入环形收缩段(304),环形收缩段结构设计为超音速喷嘴以维持动力系统乏汽排放背压恒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下系统的含不凝气乏汽增压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汽液混合凝结升压装置(300)的结构能满足乏汽中的高含量不凝结气体运行需求,具体为变截面混合段(305)设计为收缩段,变截面混合段(305)的混合腔长度不低于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全斌,王梓辰,种道彤,严俊杰,陈伟雄,王进仕,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