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_技高网

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71155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4 1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其包括第一电级、第二电级以及包含多功能化合物的发光层,上述多功能化合物包含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以及发光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技术介绍

1、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是一种通过从阳极(anode)注入的空穴与从阴极(cathode)注入的电子在发光层结合形成激子来发光的器件,由邓青云(c.w.tang)在1987年首次报道于appl.phys.lett 51,913。发光层主体的homo波函数中存在两个具有不同自旋的电子。在oled中,电子从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ighest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omo)能级出射,并且电子注入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能级作为电子直接从有机物中出射或入射的现象。在此情况下,由于射出或射入的电子的自旋方向不确定,因此所形成的激子为自旋方向相同的三重态以及自旋方向不同的单重态。在有机物中,由于交换能与电子之间的排斥能而导致三重态的能量通常小至0.5ev至1ev。理论上单重态与三重态的比例分别为25%以及75%,单重态以光的形式释放,但三重态以热的形式损失。为了提高oled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应诱导三重态以光的形式释放。马克·e·汤普森、(mark e.thompson)在1997年申请的专利(us6303238b1)中报道了一种通过利用如铂(pt)等重金属增加自旋轨道耦合(spin-orbit coupling)来使三重态以光的形式释放的技术。在nature,2012,492,234-238中,安达千波矢(chihaya adachi)设计了一种分子,使一个分子中homo与lumo之间波函数的重叠最小化。由此,三重态的能量转移到单重态并通过发光的延迟荧光(tadf;thermally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来提高效率。然而,利用重金属的方法中铂(pt)、铱(ir)等的价格非常昂贵,并且三重态中必需表达蓝色,因此由于单重态的homo-lumo带隙能量高而可能导致物质的稳定性出现问题。在利用延迟荧光的方法中,由于homo与lumo的波函数的重叠度小导致发光光谱的半宽度(fwhm: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变宽,因此难以呈现深蓝色,并且物质的稳定性也出现问题。

2、作为减少单重态与三重态之间的能量差的其他方法,研究出在电子相对丰富的电子供体(donor)分子与电子不足的电子受体(acceptor)分子之间形成激基复合物的方法,当电子供体(或电子受体)分子吸收光并成为激发状态时,两个物质通过与基态(groundstate)的电子受体(或电子供体)分子的库仑相互作用(coulombic interaction)形成激基复合物(exciplex)(valeur,b,berberan-santos,m.n,wiley-vch verlag gmbh&co.kgaa,2nd edition,2012)。在这种状态下,三重态的能量与单重态能量之间的差异小,因此可以提高发光效率。然而,即使在形成这种激基复合物的情况下,由于具有非常宽的发光光谱半宽度,因此存在难以呈现深蓝色的问题,并且当掺杂掺杂剂以得到深蓝色时,从激基复合物到掺杂剂的能量转移效率差,因此存在无法得到高量子效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问题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其通过有效地转移能量来改善量子效率。

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不限于上述提及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说明来理解未提及的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以及优点,并且可以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更加清楚地理解。并且,显而易见的是,可以通过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中指出的方案以及其组合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以及优点。

4、技术方案

5、在本专利技术一实例中,提供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其包括第一电级、第二电级以及位于上述第一电级与上述第二电级之间的发光层,还包括或不包括与上述发光层的任一面或两面相邻的有机层,上述发光层包含多功能化合物,上述发光层或相邻的上述有机层包含激基复合物形成化合物,上述多功能化合物包含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以及发光部分,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与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化合物形成激基复合物,上述发光部分通过接收上述激基复合物的激发能来发光。

6、专利技术的效果

7、上述有机发光二极管在减少单重态与三重态之间的能量差的同时可以使上述多功能化合物的部分之间有效进行能量转移,并且在容易呈现深蓝色的同时有效进行能量转移,因此可以得到高量子效率。

8、在说明以下用于实施专利技术的具体事项的同时说明上述效果以及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级、第二电级以及位于上述第一电级与上述第二电级之间的发光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衍生自能够与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化合物形成激基复合物的化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当将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的HOMO能量称为E(1)HOMO、LUMO能量称为E(1)LUMO,将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化合物的HOMO能量称为E(2)HOMO、LUMO能量称为E(2)LUMO时,满足下述条件1或条件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部分衍生自发光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部分具有在400nm至700nm可见光波长范围内量子效率为50%以上的共轭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部分具有在700nm至2200nm近红外光波长范围内量子效率为10%以上的共轭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部分的发光机制包括从单重态发光的荧光、从三重态发光的磷光以及通过能量从三重态转移到单重态来发光的延迟荧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的带隙能量大于上述发光部分的带隙能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多功能化合物中,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与上述发光部分通过化学键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功能化合物被氚取代。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化学键合为单键键合、双键键合、三键键合或配位键键合。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化学键合以碳原子数为6至20的亚芳基、碳原子、氧原子、氮原子、硅原子、锗原子、硫原子或磷原子为媒介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与上述发光部分以碳、硅或锗为媒介连接成螺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部分衍生自上述化学键合之前的发光化合物,在上述多功能化合物中,与上述化学键合之前的上述发光化合物的带隙能量相比,通过上述化学键合连接的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不使上述发光部分的带隙能量改变0.2eV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的带隙能量为1eV至4.7eV,上述发光部分的带隙能量为0.5eV至3.5eV,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与上述发光部分之间的带隙能量差在2eV以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的HOMO能级与上述发光部分的HOMO能级之间的差在1.9eV以内,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的LUMO能量与上述发光部分的LUMO能量之间的能级差在1.9eV以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衍生自如下述化学式1所示的电子供体的物质,或者衍生自具有如下述化学式2所示的结构中任一结构的电子受体的物质,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衍生自有机物或有机金属络合物。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发光部分具有包含硼的共轭结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部分包含金属。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层还包含含有铱或铂的磷光物质。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层还包含单重态与三重态之间的能量差为0.3eV以上的延迟荧光物质。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为包括多个有机发光单元的串联型有机发光二极管,上述多个有机发光单元中至少一个包括上述发光层。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级、第二电级以及位于上述第一电级与上述第二电级之间的发光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衍生自能够与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化合物形成激基复合物的化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当将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的homo能量称为e(1)homo、lumo能量称为e(1)lumo,将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化合物的homo能量称为e(2)homo、lumo能量称为e(2)lumo时,满足下述条件1或条件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部分衍生自发光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部分具有在400nm至700nm可见光波长范围内量子效率为50%以上的共轭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部分具有在700nm至2200nm近红外光波长范围内量子效率为10%以上的共轭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部分的发光机制包括从单重态发光的荧光、从三重态发光的磷光以及通过能量从三重态转移到单重态来发光的延迟荧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的带隙能量大于上述发光部分的带隙能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多功能化合物中,上述激基复合物形成部分与上述发光部分通过化学键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多功能化合物被氚取代。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化学键合为单键键合、双键键合、三键键合或配位键键合。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上述化学键合以碳原子数为6至20的亚芳基、碳原子、氧原子、氮原子、硅原子、锗原子、硫原子或磷原子为媒介连接。

1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永俊李寒孔文珉植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蓝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