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6336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4 1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继电器,包括接触容器、一对静触点引出端、第一导磁体、推动杆组件、动触点组件和第三导磁体,接触容器具有接触腔室,一对静触点引出端连接于接触容器;第一导磁体相对于接触容器固定设置,推动杆组件包括杆部和支撑座,杆部相对于接触容器沿杆部的轴向可移动,支撑座设置在杆部沿轴向的一端,且至少部分伸入接触腔室,动触点组件包括动簧片和第二导磁体,沿杆部的轴向,至少部分第二导磁体固定连接于动簧片背离第一导磁体的一侧。第三导磁体连接于支撑座,且至少部分位于动簧片背离第一导磁体的一侧,并沿杆部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接触腔室内。在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分断的过程中,第三导磁体优先于第二导磁体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继电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技术介绍

1、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继电器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因此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2、高压直流继电器是继电器中的一种,为了解决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触头因为短路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而发生的触头弹开问题,相关技术中通常是设置抗短路环电磁结构。根据上轭铁设置的位置进一步区分为随动式结构和固定式结构。具体来说,随动式结构是指上轭铁设置在继电器的可动组件上,固定式结构是指上轭铁设置在除可动组件以外的固定位置。然而,虽然固定式抗短路结构的抗短路能力达到大大加强,但由于短路能力与分断能力呈现负相关性,导致分断能力减弱。而,随动式抗短路结构存在受动铁芯保持力影响,当短路电流较高时铁芯会脱开导致触点断开,而增大动铁芯的保持力,需增大线圈,这与小体积轻量化相矛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点组件相对于所述支撑座,沿着所述杆部的轴向、在靠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导磁体朝向所述第一导磁体的磁极面与所述第三导磁体朝向所述第一导磁体的磁极面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簧片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分断的过程中,且所述动触点组件相对于所述支撑座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状态下,所述第三导磁体与所述第一导磁体之间的磁间距大于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点组件相对于所述支撑座,沿着所述杆部的轴向、在靠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第一位置和远离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导磁体朝向所述第一导磁体的磁极面与所述第三导磁体朝向所述第一导磁体的磁极面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簧片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分断的过程中,且所述动触点组件相对于所述支撑座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状态下,所述第三导磁体与所述第一导磁体之间的磁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导磁体与所述第一导磁体之间的磁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点组件与所述支撑座通过限位结构可移动连接,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所述动触点组件相对于所述支撑座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的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设于所述第二导磁体上,所述限位槽设于所述支撑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礼季代文广王萌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