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制内部声学混响的气膜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53491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3 21:52
本技术属于气膜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控制内部声学混响的气膜建筑,包括气膜建筑主体,气膜建筑主体的一侧开设有入口门,气膜建筑主体的内侧均匀设置有铺设机构,铺设机构包括有框架杆、连接块、多节电动伸缩杆、吸音板和纱网层,多个铺设机构的框架杆沿气膜建筑主体的穹顶弧度排布,框架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块,框架杆的下侧设置有纱网层,吸音板设置在框架杆和纱网层之间。将吸音板首尾相连放置到纱网层和气膜之间的夹层中,之后根据铺设机构架设处的穹顶高度,多节电动伸缩杆通过连接块带动框架杆上升到合适高度即可,当需要拆卸时,通过多节电动伸缩杆重新放下框架杆即可,便于快速对吸音板进行铺设和拆卸,节省人力和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气膜建筑,具体涉及一种可控制内部声学混响的气膜建筑


技术介绍

1、气膜建筑的一种常见的噪音问题是混响,即声音在空间中多次反射后形成的余音。气膜建筑由于其大空间和特殊材料的特性,容易产生较长的混响时间,导致声音模糊不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在气膜建筑的内部均匀铺设吸音板,通过吸音板来控制气膜建筑内部声学混响的传输时间和强度,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但是气膜建筑的内侧穹顶的铺设吸音板较为麻烦,耗时耗力,不便于进行快速铺设和拆卸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制内部声学混响的气膜建筑,解决气膜建筑的内侧穹顶的铺设吸音板较为麻烦,耗时耗力,不便于进行快速铺设和拆卸更换的问题。

2、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可控制内部声学混响的气膜建筑,包括气膜建筑主体,所述气膜建筑主体的一侧开设有入口门,所述气膜建筑主体的内侧均匀设置有铺设机构,所述铺设机构包括有框架杆、连接块、多节电动伸缩杆、吸音板和纱网层,多个所述铺设机构的框架杆沿气膜建筑主体的穹顶弧度排布,所述框架杆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块,所述框架杆的下侧设置有纱网层,所述吸音板设置在框架杆和纱网层之间。

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将吸音板首尾相连放置到纱网层和气膜之间的夹层中,之后根据铺设机构架设处的穹顶高度,多节电动伸缩杆通过连接块带动框架杆上升到合适高度即可,当需要拆卸时,通过多节电动伸缩杆重新放下框架杆即可,便于快速对吸音板进行铺设和拆卸,节省人力和时间。

4、为了便于快速固定吸音板;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铺设机构还包括有气膜,所述气膜设置在框架杆的下侧,所述吸音板设置在纱网层和气膜之间。

6、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设置气膜,通过对气膜进行充气,气膜膨胀后可以挤压吸音板,便于快速固定吸音板。

7、为了便于降低多节电动伸缩杆的承重压力;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杆为碳纤维材质框架杆。

9、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碳纤维材质框架杆材质轻,便于降低多节电动伸缩杆的承重压力,此外搭配充气后的气膜,气膜膨胀后可以增加多节电动伸缩杆的抗折弯性能,非常适合作为安装吸音板这类轻质材料的载体。

10、为了增加气膜建筑主体自身抑制声音传播的性能;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膜建筑主体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绒面层。

12、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气膜建筑主体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绒面层,声音从框架杆的间隔接触气膜建筑主体内侧面时,会在框架杆和气膜建筑主体之间形成反射,气膜建筑主体的内侧绒面层不规则接触面能快速分散声音,并且可以通过绒毛震动来消耗声音的能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气膜建筑主体自身抑制声音传播的性能。

13、为了增加气膜建筑主体的气压稳定性;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膜建筑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气压监测系统,所述气压监测系统的下侧设置有气泵组件,所述气泵组件的输出端与气膜建筑主体的内侧连通。

15、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气压监测系统监测气膜建筑主体的气压,并通过气泵组件进行随时维护,增加气膜建筑主体的气压稳定性。

16、为了便于分散承载框架杆的重量;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杆的上侧等距设置有电动索,所述电动索传动连接有钢索,所述钢索的上端与气膜建筑主体的内侧勾连。

18、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设置电动索,电动索放出钢索与气膜建筑主体内侧顶部相连,便于分散承载框架杆的重量。

19、为了根据声源的位置不同,转动吸音板角度;

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块的内侧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贯穿连接块与框架杆固定连接。

21、本改进的有益效果为:设置电机,电机的输出端可以带动框架杆转动角度,从而带动吸音板转动角度,便于根据声源的位置不同,分别转动吸音板角度,来增加吸音板与声音的主接触面积,增加对声音的吸收效果。

22、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控制内部声学混响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气膜建筑主体(1),所述气膜建筑主体(1)的一侧开设有入口门(2),所述气膜建筑主体(1)的内侧均匀设置有铺设机构(3),所述铺设机构(3)包括有框架杆(31)、连接块(32)、多节电动伸缩杆(33)、吸音板(35)和纱网层(36),多个所述铺设机构(3)的框架杆(31)沿气膜建筑主体(1)的穹顶弧度排布,所述框架杆(31)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块(32),所述框架杆(31)的下侧设置有纱网层(36),所述吸音板(35)设置在框架杆(31)和纱网层(36)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制内部声学混响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铺设机构(3)还包括有气膜(34),所述气膜(34)设置在框架杆(31)的下侧,所述吸音板(35)设置在纱网层(36)和气膜(34)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制内部声学混响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杆(31)为碳纤维材质框架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制内部声学混响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膜建筑主体(1)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绒面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制内部声学混响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膜建筑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气压监测系统,所述气压监测系统的下侧设置有气泵组件(4),所述气泵组件(4)的输出端与气膜建筑主体(1)的内侧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制内部声学混响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杆(31)的上侧等距设置有电动索(37),所述电动索(37)传动连接有钢索,所述钢索的上端与气膜建筑主体(1)的内侧勾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制内部声学混响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32)的内侧设置有电机(38),所述电机(38)的输出端贯穿连接块(32)与框架杆(31)固定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制内部声学混响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气膜建筑主体(1),所述气膜建筑主体(1)的一侧开设有入口门(2),所述气膜建筑主体(1)的内侧均匀设置有铺设机构(3),所述铺设机构(3)包括有框架杆(31)、连接块(32)、多节电动伸缩杆(33)、吸音板(35)和纱网层(36),多个所述铺设机构(3)的框架杆(31)沿气膜建筑主体(1)的穹顶弧度排布,所述框架杆(31)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块(32),所述框架杆(31)的下侧设置有纱网层(36),所述吸音板(35)设置在框架杆(31)和纱网层(36)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制内部声学混响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铺设机构(3)还包括有气膜(34),所述气膜(34)设置在框架杆(31)的下侧,所述吸音板(35)设置在纱网层(36)和气膜(34)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控制内部声学混响的气膜建筑,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乾龙姜研庄静
申请(专利权)人:轻空间江苏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