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51741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3 21:5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涉及钢结构技术领域,包括支撑壳,支撑壳的顶端设有两个安装组件,支撑壳的顶端连接有缓冲环,缓冲环的内侧卡合连接有钢框架结构本体,钢框架结构本体的底端连接有梯形板,梯形板的底端连接有第一缓冲垫,支撑壳的底端内侧连接有第二缓冲垫;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钢框架结构本体滑动卡入支撑壳的内部,且使得挡板与限位板相卡合,便于将钢框架结构本体与支撑壳之间进行固定,同时通过第二阻尼器和第二复合弹簧便于起到初步的支撑减震效果,通过第一缓冲垫和第二缓冲垫相贴合同样有助于起到支撑减震的作用,通过安装螺栓便于将固定板和连接板之间进行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钢框架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属于钢结构。


技术介绍

1、钢结构材料的特点是强度高、自重轻、整体刚性好,但是其良好的整体性在减震方面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劣势,外界的震动会毫无保留的直接传递到钢结构的主体造成冲击,地震是各种建筑物的主要威胁,地震波既有纵波成分又有横波成分,纵波主要产生上下的震动,横波主要产生水平的是震动,如何有效的减轻地震波对钢结构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其中申请号为“cn201921710428.x”所公开的“一种节能减震钢结构”也是日益成熟的技术,其提出“目前的减震措施多采用弹性材料进行吸能缓冲,但是弹性材料一方面减震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其弹性会逐渐的减弱,材料易产生疲劳,减震能力下降,降低了减震效果,不利于使用”的问题,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设置减震盒、卡槽、压块、限位板、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能够起到一定减震的作用,通过设置第二凹槽、安装板、第三弹簧、推板和支撑杆,能够增加减震的效果,解决了现有减震钢结构减震效果较差的问题,该节能减震钢结构,具备减震效果好的优点,值得推广”,申请号为“cn202222182445.9”所公开的“一种减震钢结构”,其“当弹簧在疲劳初期时,向上旋转第二限位环,增加弹簧的形变以增加弹簧的弹力”;

3、但是上述两种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缺陷:

4、1)仅通过弹簧的弹性缓冲力不便于进一步提升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仅通过弹簧的弹性缓冲力不便于进一步提升减震效果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包括支撑壳,所述支撑壳的顶端设有两个安装组件,所述支撑壳的顶端连接有缓冲环,所述缓冲环的内侧卡合连接有钢框架结构本体,所述钢框架结构本体的底端连接有梯形板,所述梯形板的底端连接有第一缓冲垫,所述支撑壳的底端内侧连接有第二缓冲垫,所述支撑壳正面的内侧与背面的内侧均连接有三个第二阻尼器,所述支撑壳正面的内侧与背面的内侧均连接有第二复合弹簧,每两个所述第二复合弹簧的顶端均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钢框架结构本体的正面与背面均连接有挡板,每个所述挡板的底端分别与每个所述限位板的顶端相卡合。

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安装组件均包括固定板、连接板、活塞板和辅助组件,两个所述固定板分别设置在所述钢框架结构本体的两侧,两个所述固定板的内侧均螺纹连接有两个安装螺栓,每个所述连接板分别与每两个所述安装螺栓螺纹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板的内侧均连接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活塞板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杆的底端,两个所述活塞板的底端均连接有两个第一阻尼器。

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支撑杆的表面均与所述支撑壳的顶端内侧相连接。

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辅助组件均包括支撑板和四个第一复合弹簧,两个所述支撑板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杆的表面,两个所述支撑板的底端均连接有四个海绵减震杆,八个所述海绵减震杆的底端均与所述支撑壳的顶端相连接,八个所述第一复合弹簧分别套设在八个所述海绵减震杆的外侧。

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四个所述第一复合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每个所述支撑板的底端和所述支撑壳的顶端相连接。

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每个所述限位板的底端分别与每三个所述第二阻尼器的顶端相连接。

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缓冲垫的底端与所述第二缓冲垫的顶端相贴合。

9、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具有如下

10、有益效果:

11、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通过将钢框架结构本体滑动卡入支撑壳的内部,且使得挡板与限位板相卡合,便于将钢框架结构本体与支撑壳之间进行固定,同时通过第二阻尼器和第二复合弹簧便于起到初步的支撑减震效果,通过第一缓冲垫和第二缓冲垫相贴合同样有助于起到支撑减震的作用,通过安装螺栓便于将固定板和连接板之间进行安装,即便于将钢框架结构本体与支撑壳之间进行固定,提升了对钢框架结构本体固定的稳定性,通过四个第一阻尼器和八个海绵减震杆以及八个第一复合弹簧均进一步对钢框架结构本体起到减震支撑的作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包括支撑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1)的顶端设有两个安装组件(2),所述支撑壳(1)的顶端连接有缓冲环(3),所述缓冲环(3)的内侧卡合连接有钢框架结构本体(4),所述钢框架结构本体(4)的底端连接有梯形板(5),所述梯形板(5)的底端连接有第一缓冲垫(6),所述支撑壳(1)的底端内侧连接有第二缓冲垫(7),所述支撑壳(1)正面的内侧与背面的内侧均连接有三个第二阻尼器(8),所述支撑壳(1)正面的内侧与背面的内侧均连接有第二复合弹簧(9),每两个所述第二复合弹簧(9)的顶端均连接有限位板(10),所述钢框架结构本体(4)的正面与背面均连接有挡板(11),每个所述挡板(11)的底端分别与每个所述限位板(10)的顶端相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安装组件(2)均包括固定板(21)、连接板(23)、活塞板(25)和辅助组件(27),两个所述固定板(21)分别设置在所述钢框架结构本体(4)的两侧,两个所述固定板(21)的内侧均螺纹连接有两个安装螺栓(22),每个所述连接板(23)分别与每两个所述安装螺栓(22)螺纹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板(23)的内侧均连接有支撑杆(24),两个所述活塞板(25)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杆(24)的底端,两个所述活塞板(25)的底端均连接有两个第一阻尼器(2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杆(24)的表面均与所述支撑壳(1)的顶端内侧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辅助组件(27)均包括支撑板(271)和四个第一复合弹簧(273),两个所述支撑板(271)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支撑杆(24)的表面,两个所述支撑板(271)的底端均连接有四个海绵减震杆(272),八个所述海绵减震杆(272)的底端均与所述支撑壳(1)的顶端相连接,八个所述第一复合弹簧(273)分别套设在八个所述海绵减震杆(272)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四个所述第一复合弹簧(273)的两端分别与每个所述支撑板(271)的底端和所述支撑壳(1)的顶端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限位板(10)的底端分别与每三个所述第二阻尼器(8)的顶端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垫(6)的底端与所述第二缓冲垫(7)的顶端相贴合。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包括支撑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1)的顶端设有两个安装组件(2),所述支撑壳(1)的顶端连接有缓冲环(3),所述缓冲环(3)的内侧卡合连接有钢框架结构本体(4),所述钢框架结构本体(4)的底端连接有梯形板(5),所述梯形板(5)的底端连接有第一缓冲垫(6),所述支撑壳(1)的底端内侧连接有第二缓冲垫(7),所述支撑壳(1)正面的内侧与背面的内侧均连接有三个第二阻尼器(8),所述支撑壳(1)正面的内侧与背面的内侧均连接有第二复合弹簧(9),每两个所述第二复合弹簧(9)的顶端均连接有限位板(10),所述钢框架结构本体(4)的正面与背面均连接有挡板(11),每个所述挡板(11)的底端分别与每个所述限位板(10)的顶端相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型钢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安装组件(2)均包括固定板(21)、连接板(23)、活塞板(25)和辅助组件(27),两个所述固定板(21)分别设置在所述钢框架结构本体(4)的两侧,两个所述固定板(21)的内侧均螺纹连接有两个安装螺栓(22),每个所述连接板(23)分别与每两个所述安装螺栓(22)螺纹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板(23)的内侧均连接有支撑杆(24),两个所述活塞板(25)分别设置在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永胜赵瑞雪刘立新徐传彬王家海胡华帅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中煤鲁宁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