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048815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3 21:47
本申请公开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涉及河岸护坡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周边的河道治理通常采用梯形断面和矩形断面来设计河道,造成河道空间小,过水能力差,无法有效解决洪水期的洪水灾害,且人们无法亲近河道的问题,所述护岸系统结构包括沿河道边侧面向背离河道的方向上依次首尾连接的护脚段、干砌护坡段、亲水人行道段、景观绿化放坡段和人行慢行道段,所述护脚段、干砌护坡段、亲水人行道段、景观绿化放坡段和人行慢行道段呈阶梯状上升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河岸护坡,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


技术介绍

1、在城市周边的河道治理案例中,通常采用梯形断面和矩形断面来设计河道,通过该方式进行建设容易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第一、河道空间较小,过水能力差,特别是当处于洪水期时,无法有效解决洪水灾害;

3、第二、该河道设计过于单调,人们无法亲近河道。

4、因此,现有技术仍有待于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以解决现有周边的河道治理通常采用梯形断面和矩形断面来设计河道,造成河道空间小,过水能力差,无法有效解决洪水期的洪水灾害,且人们无法亲近河道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用于设置在河道边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岸系统结构包括沿河道边侧面向背离河道的方向上依次首尾连接的护脚段、干砌护坡段、亲水人行道段、景观绿化放坡段和人行慢行道段,所述护脚段、干砌护坡段、亲水人行道段、景观绿化放坡段和人行慢行道段呈阶梯状上升设置。

3、根据以上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所述护脚段包括第一固定桩栏、第一碎石层和抛石层,所述第一固定桩栏固定于河道边侧面上,所述第一碎石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桩栏的底部,所述抛石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碎石层上,并覆盖所述第一固定桩栏。

4、根据以上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所述干砌护坡段包括第二碎石层和干砌石层,所述第二碎石层设置于河道边侧面上,所述干砌石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碎石层上。

5、根据以上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所述亲水人行道段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石笼层和第二石笼层,所述第一石笼层和第二石笼层均设置于所述河道边侧面上,所述第一石笼层和所述第二石笼层呈阶梯状设置,所述第一石笼层和第二石笼层之间设置有第二固定桩栏。

6、根据以上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所述景观绿化放坡段包括坡道固土复绿带,所述坡道固土复绿带包括植草格土层、草皮层,所述植草格土层设置于所述河道边侧面上,所述草皮层设置于所述植草格土层上,所述坡道固土复绿带与所述亲水人行道段之间设置有第三固定桩栏。

7、根据以上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所述人行慢行道段包括人行慢行带,所述人行慢行带包括第三碎石层、第一混凝土基层和透水沥青层,所述第三碎石层设置于所述河道边侧面上,所述第一混凝土基层设置于所述第三碎石层上,所述透水沥青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基层上。

8、根据以上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所述干砌护坡段与所述护脚段之间的角度为145-165°。

9、根据以上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所述干砌护坡段与所述亲水人行道段之间的角度为195-215°。

10、根据以上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所述亲水人行道段与所述坡道固土复绿带之间的角度为145-160°。

11、根据以上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所述景观绿化放坡段与所述人行慢行带之间的角度为225-245°。

12、本申请提供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3、本申请通过在河道的两个边侧上均设置护岸系统结构,并将护岸系统结构设计成依次连接、且呈阶梯状设置的护脚段、干砌护坡段、亲水人行道段、景观绿化放坡段和人行慢行道段,大大扩大了河道的容纳空间,提高了河道的过水能力,从而使得该河道能够有效解决洪水灾害,并且,本申请通过设置亲水人行道段,在避开洪水期时,人可以通过亲水人行道段与河道的水接触,提高了护岸系统结构的实用性,并且设置景观绿化放坡段,用于种植绿植,采用生态环保措施改善水环境,美化水景观,符合低碳、经济、人水和谐治理理念。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用于设置在河道边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岸系统结构包括沿河道边侧面向背离河道的方向上依次首尾连接的护脚段、干砌护坡段、亲水人行道段、景观绿化放坡段和人行慢行道段,所述护脚段、干砌护坡段、亲水人行道段、景观绿化放坡段和人行慢行道段呈阶梯状上升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脚段包括第一固定桩栏、第一碎石层和抛石层,所述第一固定桩栏固定于河道边侧面上,所述第一碎石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桩栏的底部,所述抛石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碎石层上,并覆盖所述第一固定桩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砌护坡段包括第二碎石层和干砌石层,所述第二碎石层设置于河道边侧面上,所述干砌石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碎石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人行道段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石笼层和第二石笼层,所述第一石笼层和第二石笼层均设置于所述河道边侧面上,所述第一石笼层和所述第二石笼层呈阶梯状设置,所述第一石笼层和第二石笼层之间设置有第二固定桩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景观绿化放坡段包括坡道固土复绿带,所述坡道固土复绿带包括植草格土层、草皮层,所述植草格土层设置于所述河道边侧面上,所述草皮层设置于所述植草格土层上,所述坡道固土复绿带与所述亲水人行道段之间设置有第三固定桩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慢行道段包括人行慢行带,所述人行慢行带包括第三碎石层、第一混凝土基层和透水沥青层,所述第三碎石层设置于所述河道边侧面上,所述第一混凝土基层设置于所述第三碎石层上,所述透水沥青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基层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砌护坡段与所述护脚段之间的角度为145-16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砌护坡段与所述亲水人行道段之间的角度为195-215°。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人行道段与所述坡道固土复绿带之间的角度为145-160°。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景观绿化放坡段与所述人行慢行带之间的角度为225-245°。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用于设置在河道边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岸系统结构包括沿河道边侧面向背离河道的方向上依次首尾连接的护脚段、干砌护坡段、亲水人行道段、景观绿化放坡段和人行慢行道段,所述护脚段、干砌护坡段、亲水人行道段、景观绿化放坡段和人行慢行道段呈阶梯状上升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脚段包括第一固定桩栏、第一碎石层和抛石层,所述第一固定桩栏固定于河道边侧面上,所述第一碎石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桩栏的底部,所述抛石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碎石层上,并覆盖所述第一固定桩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砌护坡段包括第二碎石层和干砌石层,所述第二碎石层设置于河道边侧面上,所述干砌石层设置于所述第二碎石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人行道段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石笼层和第二石笼层,所述第一石笼层和第二石笼层均设置于所述河道边侧面上,所述第一石笼层和所述第二石笼层呈阶梯状设置,所述第一石笼层和第二石笼层之间设置有第二固定桩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道治理的护岸系统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凤陈健波曾旭婷肖菊罗轩袁磊胡慧敏张雄
申请(专利权)人:岭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