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36660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3 21:33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薄膜光伏组件、封装胶膜层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所述封装胶膜层内部设置有汇流条,所述汇流条贯穿所述封装胶膜层连接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所述第二薄膜光伏组件。本技术通过在封装胶膜层内嵌入汇流条实现双面发电玻璃的电路连接,具有更好的封装效果,减少汇流条的数量,降低制造成本,同时能够达到较高的发电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薄膜光伏,涉及一种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


技术介绍

1、目前,薄膜光伏由于其出色的外观契合度在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领域颇受欢迎,尤其在取代传统透光玻璃方面,相比于晶硅产品具有碾压式优势。薄膜双面组件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是采用透明导电电极作为背面;第二种是在导电玻璃两侧镜像涂布发电功能层来实现。前者透明电极导电性能较差,很难达到较高的发电效率,甚至低于不透光的单面电池效率,而后者制作工艺难度较大,实际操作困难。因此,现有薄膜双面组件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通过在封装胶膜层内嵌入汇流条实现双面发电玻璃的电路连接,具有更好的封装效果,保证其出色的外观,并达到较高的发电效率。

2、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薄膜光伏组件、封装胶膜层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所述封装胶膜层内部设置有汇流条,所述汇流条贯穿所述封装胶膜层连接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所述第二薄膜光伏组件。

4、本技术的第一薄膜光伏组件、封装胶膜层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形成双面发电的夹层结构,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背靠背设置,封装胶膜层位于二者中间,经过高温高压合片,利用汇流条加固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之间的电路连接,有利于收集电流;并且,将汇流条包裹在封装胶膜层内部,有更好的封装效果,使得外观更加美观,同时具有较高的发电量,实现高效双面发电。

5、本技术中正负极汇流条的数量不超过2条,相比于传统的四端双面发电组件采用4个汇流条,并开设4个引出孔的引出方式,本技术的汇流条进行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之间的电路连接,汇流条的两端沿封装胶膜层的厚度方向贯穿封装胶膜层,并分别连接位于封装胶膜层两侧的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以供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的正负极共同使用,实现电流的收集,仅需要设置2个汇流条,开设2个引出孔,即可通过汇流条汇流引出,减少了汇流条的使用,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减少开孔数量,有利于避免空气中水汽与氧气进入与内部材料接触反应,导致失效,有利于延长发电组件的使用寿命。

6、对于汇流条的引出方式,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任何引出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引出线,将引出线的一端连接汇流条,另一端沿垂直于封装胶膜层厚度方向伸出封装胶膜,并连接到外部的接线盒;也可以将汇流条进行弯折设计,使得汇流条的一端沿垂直于封装胶膜层厚度方向伸出封装胶膜,并连接到外部的接线盒。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能够实现将汇流条引出的其他方式同样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因此现有技术中已公开或新技术中未公开的其他引出方式样可以用于本技术中。

7、本技术适用范围广,可用于双面发电电站、建筑立面幕墙、建筑采光顶等领域,提高发电效率。

8、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可设置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之间并联或串联。示例性地,当发电组件处于两面受光强度相近的环境时,可并联设置,也可以串联设置;当发电组件处于两面受光强度具有较大差异的环境时,需设置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之间并联连接,以降低两者电流失配风险。

9、作为本技术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所述第二薄膜光伏组件独立地包括玻璃基板与薄膜涂层,所述薄膜涂层设置在所述封装胶膜层与所述玻璃基板之间。

10、作为本技术一个技术方案,所述薄膜涂层包括由所述封装胶膜层向所述玻璃基板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电极层、第一载流子传输层、薄膜发电层与第二载流子传输层。

11、本技术中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的薄膜涂层中的各功能层以封装胶膜层为中心,呈镜像设置,有利于进行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之间的并联电路,实现双面发电效率的最大化。

12、本技术中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的第一载流子传输层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的第一载流子传输层中传输的带电粒子极性相同;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的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的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中传输的带电粒子极性相同;所述带电粒子为空穴或电子。即,第一薄膜光伏组件的第一载流子传输层中传输的带电粒子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的第一载流子传输层中传输的带电粒子同时为空穴或电子;第一薄膜光伏组件的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中传输的带电粒子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的第二载流子传输层中传输的带电粒子同时为空穴或电子。

13、作为本技术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独立地包括呈条纹状且交替间隔分布的透光区和薄膜区。

14、作为本技术一个技术方案,所述透光区的宽度为100~2000μm,例如可以是100μm、200μm、400μm、500μm、600μm、800μm、1000μm、1200μm、1500μm、1600μm、1700μm、1800μm、1900μm或2000μm,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15、所述薄膜区的宽度为100~18000μm,例如可以是100μm、200μm、500μm、1000μm、1500μm、200μm、4000μm、5000μm、7000μm、8000μm、10000μm、12000μm、15000μm或18000μm,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16、作为本技术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的透光区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的透光区相互重叠设置或至少部分交叉设置。

1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的薄膜涂层可以为不透光涂层,也可以为部分透明涂层。根据不同应用场景与设计要求,通过调整透光区与薄膜区,实现不同的透光度与透光图形,在保证出色外观的同时,具有较好的透光度。

18、作为本技术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的汇流条包括金属基体,以及分别位于所述金属基体两侧表面的第一导电胶层与第二导电胶层,所述第一导电胶层连接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所述第二导电胶层连接所述第二薄膜光伏组件。

19、作为本技术一个技术方案,所述封装胶膜层开设有预留孔,所述汇流条位于所述预留孔内,沿所述封装胶膜层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导电胶层与第二导电胶层分别向远离所述金属基体的方向延伸,并伸出所述预留孔。

20、作为本技术一个技术方案,所述预留孔至所述封装胶膜层的外边缘的距离为10~70mm,例如可以是10mm、15mm、20mm、25mm、30mm、40mm、45mm、50mm、55mm、60mm、65mm或70mm,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薄膜光伏组件、封装胶膜层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所述封装胶膜层内部设置有汇流条,所述汇流条贯穿所述封装胶膜层连接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所述第二薄膜光伏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所述第二薄膜光伏组件独立地包括玻璃基板与薄膜涂层,所述薄膜涂层设置在所述封装胶膜层与所述玻璃基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涂层包括由所述封装胶膜层向所述玻璃基板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电极层、第一载流子传输层、薄膜发电层与第二载流子传输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所述第二薄膜光伏组件独立地包括呈条纹状且交替间隔分布的透光区和薄膜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的宽度为100~20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的透光区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的透光区相互重叠设置或至少部分交叉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汇流条包括金属基体,以及分别位于所述金属基体两侧表面的第一导电胶层与第二导电胶层,所述第一导电胶层连接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所述第二导电胶层连接所述第二薄膜光伏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胶膜层开设有预留孔,所述汇流条位于所述预留孔内,沿所述封装胶膜层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导电胶层与第二导电胶层分别向远离所述金属基体的方向延伸,并伸出所述预留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孔至所述封装胶膜层的外边缘的距离为10~7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还包括汇流引出线与接线盒,所述汇流引出线的一端连接所述接线盒,另一端伸入所述封装胶膜层内连接所述汇流条。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薄膜光伏组件、封装胶膜层与第二薄膜光伏组件,所述封装胶膜层内部设置有汇流条,所述汇流条贯穿所述封装胶膜层连接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所述第二薄膜光伏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所述第二薄膜光伏组件独立地包括玻璃基板与薄膜涂层,所述薄膜涂层设置在所述封装胶膜层与所述玻璃基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涂层包括由所述封装胶膜层向所述玻璃基板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电极层、第一载流子传输层、薄膜发电层与第二载流子传输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光伏组件与所述第二薄膜光伏组件独立地包括呈条纹状且交替间隔分布的透光区和薄膜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光伏双面发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的宽度为100~20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洁请求不公布姓名郑策
申请(专利权)人:极电光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