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冯皓宇专利>正文

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可用于镜下的椎间融合器及旋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33476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2:19
本申请公开了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以及可用于镜下的椎间融合器及其旋具。本申请的第一驱动传动件可调节第一改向支撑件和第二改向支撑件的近施术者端沿第二方向的第一支撑高度;与第一驱动件同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驱动传动件可调节第一改向支撑件和第二改向支撑件的远施术者端沿第二方向的第二支撑高度。第一支撑高度和第二支撑高度的调节可以同步等值进行,也可以不同步不等值进行。第一支撑高度和第二支撑高度的同步等值调节,用于调节融合器的支撑高度;第一支撑高度和第二支撑高度的不同步不等值的调节,用于生成和调节融合器显现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确定平面上的俯角,该俯角生成端是支撑高度较大端,且该端的最大支撑高度为14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一种可用于镜下的椎间融合器、以及一种旋具。


技术介绍

1、脊椎,又称脊柱,是位于脊椎动物背侧的支撑性中轴骨骼。

2、人类的脊柱由32-34块椎骨和中间起缓冲作用的椎间盘组成,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其内脊髓及神经根的作用,脊柱包括12节胸椎、5节腰椎等。

3、正常的成人脊柱,从侧面观察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颈部和腰部向前突出的脊柱弯曲被称为脊柱前凸,胸部和尾部向后突出的脊柱弯曲被称为脊柱后凸。脊柱前凸和脊柱后凸由同一椎间盘的前(人体腹部方向)、后厚度不同来保证。比如,腰椎间盘是前方厚后方薄,胸椎间盘则是后方厚前方薄。另外,椎间距离和椎间角度均存在个体差异。

4、腰椎病是一类以椎间盘退变为主导致的腰椎椎间盘突出,腰椎管、椎间孔、椎间隙狭窄,腰椎椎体滑脱、关节不稳,以及,腰椎周围软组织的急性及慢性损伤等一系列疾病群。胸椎也会出现类似以上疾患。

5、一般的胸腰椎病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但对于伴有先天性腰椎结构发育异常,神经根、脊髓严重压迫,或者,通过保守治疗症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的部分患者,则需行手术治疗。

6、手术治疗中的椎间融合术,是采用椎间融合器(cage)替代自体骨移植进行椎间融合的手术方法。融合器的作用,是填补病变的椎间盘被切除后留下的椎间间隙,恢复椎间距离,以及帮助病变椎间盘相邻两椎骨长成一个整体,使其不再活动。

7、椎间融合术包括开放施术和镜下施术。镜下施术对所用融合器的外形尺寸有苛刻的要求,例如,其宽×高可为10mm×8mm,以利通过内镜孔道实施植入。

8、研究表明,植入融合器的高度、位置与胸椎后凸、腰椎前凸的恢复以及术后预后有关,选择适当高度的融合器是胸腰椎融合术的关键步骤之一。过大的融合器不仅会导致椎间过度分离,增加相邻节段的异常应力,导致相邻节段变性的发生率增加,还会增加神经根伤害的机会。而使用高度过低的融合器,将无法恢复椎间高度、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融合器迁移和融合失败。

9、融合器若按支撑高度可否调节来分类,可分为固定式和可调节高度两种。

10、可调节高度的融合器是在固定式的融合器的基础上被专利技术并用于临床的,其优势在于相对低的初始高度尺寸(例如8mm),使其可经内窥镜植入椎间,术中可对其高度在8mm~13mm的范围内进行随机调整,可适应患者椎间距离的个体差异,从而简化了手术程序。

11、可调节高度的融合器在能够较好的适应存在个体差异的、不同患者的椎间间隙的同时,还试图解决适应同样具有个体差异的椎间角度,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融合器与上下椎骨接触的、用于调节支撑高度构件的表面预制某一固定角度,这一技术解决方案此前已被固定式融合器采用。

12、然而,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的用于调节支撑高度的构件只能平动,不能生成适应患者存在个体差异的椎间角度,即腰椎前椎间高度大于后椎间高度所形成的夹角,或胸椎后椎间高度大于前椎间高度所形成的夹角。

13、需要强调的是,所述“不能生成”的角度,主要是指以经前路(患者胸腹部植入)和后路(患者背部植入)的融合器,显见,该角度显现在人体站立时的前后方向(后续称为融合器的第一方向)与人体站立时的高度方向(后续称为融合器的第二方向)所确定的平面上。

14、前已述及,椎间距离和椎间角度因人而异,因此,融合器预制固定角度显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15、综上,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不能按需形成和调整其上下支撑面间的夹角,而若融合器的角度与患者的椎间角度差异较大,会增加相邻椎骨与融合器接触的局部应力,不易形成稳定的腰椎前凸或胸椎后凸,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为可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增加随机调节角度功能,成为现有技术中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下称组件)、一种可用于镜下的椎间融合器(下称融合器;含组件、器体等)及其旋具,以使融合器可以生成适应存在个体差异的椎间角度。

2、为清楚准确叙述,兹对前文已有出现、后文仍会出现的一些措辞做如下定义:

3、第一方向:所述融合器的长度方向,其与该融合器植入胸椎、腰椎间的方向重合,该融合器沿该方向的靠近施术者一端为近施术者端(简称近端);另一端为远施术者端(简称远端)。该方向在本申请的附图中标示为x。

4、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系椎间融合器的支撑高度和患者椎间距离的方向,本申请融合器的支撑高度由第一改向支撑件和第二改向支撑件二者近端的第一支撑高度和远端的第二支撑高度共同决定。已知应用于临床的可用于镜下的椎间融合器(下称已知融合器)的支撑高度的最大调节值为5mm,调节后的最大支撑高度为13mm,本申请融合器的第一支撑高度和第二支撑高度中的至少之一,其最大调节值为6mm,调节后的最大支撑高度为14mm。由于本申请融合器可用于镜下植入,故其初始支撑高度即最小的支撑高度受内窥镜内径的限制,已知融合器的初始支撑高度为8mm,本申请依此设计。已知融合器显现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确定平面的俯角是固定的、不可调节的,本申请融合器的该俯角是可调节的。第二方向在本申请的附图中标示为z方向。

5、第三方向:其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是本申请融合器的宽度方向。具体地,该宽度是指器体或抵板的宽度。由于本申请融合器可用于镜下植入,其宽度受内窥镜内径的限制。已知融合器的宽度一般为10mm,本申请按10mm考虑。第三方向在本申请的附图中标示为y方向。

6、初始转动:使靠近近端布置的第一传动件产生向近端移动的、第一驱动件的第一次转动。该初始转动可为右旋,或可为左旋;使靠近远端布置的第二传动件产生向远端移动的、第二驱动件的第一次转动。该初始转动可为右旋,或可为左旋。

7、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只有沿第一方向相背或相向移动的自由度,故下文涉及该两传动件的移动时均省略“沿第一方向”限定。

8、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的相背移动,指所述第一传动件向所述近端移动,所述第二传动件向所述远端移动,该两传动件的距离增加;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的相向移动,指所述第一传动件向所述远端移动,所述第二传动件向所述近端移动,该两传动件的距离缩小。

9、本申请的第1类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包括:驱动传动组件,含第一驱动传动件和第二驱动传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传动件,含彼此活动联接的第一驱动件和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传动件,含彼此活动联接的第二驱动件和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传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传动件沿第一方向布置;该两驱动件在被所述器体等施加约束后只具定轴转动一个自由度,二者可被施术者使用所述旋具同步或不同步旋拧,产生同步或不同步定轴转动,分别驱动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产生同步或不同步的移动;改向支撑组件,含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11.一种可用于镜下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

13.一种旋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传动改向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皓宇陈晨鲍希陆
申请(专利权)人:冯皓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