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桩基施工配套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大直径桩基钢筋笼下放架。
技术介绍
1、大直径桩基是指桩径大于或等于800mm的桩基。这种桩基通常用于大型建筑物、桥梁和高层建筑等工程中,可以承受更大的载荷和压力,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大直径桩基的设计和施工要求比普通桩基更为严格,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桩身的承载能力、桩基的沉降和变形、施工方法等。同时,大直径桩基的施工难度也较大,需要更高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在施工过程中,大直径桩基需要采用特殊的施工方法和设备,如旋挖钻机、冲击钻等。同时,为了保证桩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需要采用更为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如实时监测、质量检测等。
2、钢筋笼下放架是一种用于放置和固定钢筋笼的设备,主要应用于桥梁、高速公路等建筑项目的桩基施工中,它的主要功能是确保钢筋笼在桩基施工中的位置准确,并保持其稳定性,以便进行混凝土浇筑等后续工作,钢筋笼下放架通常由多个杆件和连接件组成,用以对钢筋笼进行辅助引导支撑。
3、现有的钢筋笼下放架通常采用钢架结构及钢绳牵引对钢筋笼引导移动,但受限于现有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直径桩基钢筋笼下放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直径桩基钢筋笼下放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设置有驱动组件、限位组件、转动组件、卡接组件和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升降组件设置于框架(1)的内壁之间,所述转动组件设置于框架(1)的内壁之间,所述转动组件与钢筋套(31)相连接,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框架(1)的内壁之间,所述驱动组件与一组升降组件和转动组件相连接,所述限位组件设置于框架(1)的内壁之间,所述限位组件与另一组升降组件和转动组件相连接,所述卡接组件设置于钢筋套(31)的圆周表面。
3.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直径桩基钢筋笼下放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直径桩基钢筋笼下放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设置有驱动组件、限位组件、转动组件、卡接组件和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升降组件设置于框架(1)的内壁之间,所述转动组件设置于框架(1)的内壁之间,所述转动组件与钢筋套(31)相连接,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框架(1)的内壁之间,所述驱动组件与一组升降组件和转动组件相连接,所述限位组件设置于框架(1)的内壁之间,所述限位组件与另一组升降组件和转动组件相连接,所述卡接组件设置于钢筋套(31)的圆周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直径桩基钢筋笼下放架,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升降框(4)、升降块(5)、丝杆(6)、升降电机(7)、缓存杆(8)、轨槽(9)和轨块(10),所述升降框(4)固定连接于框架(1)的内壁之间,所述丝杆(6)转动连接于升降框(4)的内壁之间,且所述丝杆(6)的一端延伸至升降框(4)的顶部,所述升降块(5)套设于丝杆(6)的圆周表面,所述升降电机(7)固定连接于升降框(4)的顶部,所述升降电机(7)的输出端与丝杆(6)相连接,所述轨槽(9)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轨槽(9)开设于升降框(4)的两个侧端,两个所述轨槽(9)均与升降框(4)内壁相连通,所述轨块(10)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轨块(10)滑动于两个轨槽(9)的内壁之间,两个所述轨块(10)均与升降块(5)相连接,所述缓存杆(8)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缓存杆(8)固定连接于升降块(5)的底部,两个所述缓存杆(8)位于框架(1)的内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直径桩基钢筋笼下放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套(25)、轴承(26)、第二从动齿轮(27)、第二齿轮罩(28)、第二主动齿轮(29)和转动电机(30),所述转动套(25)套设于钢筋套(31)的圆周表面,所述转动套(25)与钢筋套(31)通过轴承(26)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罩(28)固定连接于转动套(25)的侧端,所述第二从动齿轮(27)固定连接于钢筋套(31)的圆周表面,且所述第二从动齿轮(27)位于第二齿轮罩(28)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二主动齿轮(29)设置于第二齿轮罩(28)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二主动齿轮(29)与第二从动齿轮(27)相啮合,所述转动电机(30)固定连接于第二齿轮罩(28)的底部,且所述转动电机(30)的输出端延伸至第二齿轮罩(28)的内壁之间,所述转动电机(30)的输出端与第二齿轮罩(28)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大直径桩基钢筋笼下放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罩(11)、第一从动齿轮(12)、第一主动齿轮(13)、驱动电机(14)和拨动轴(15),所述拨动轴(15)固定连接于升降块(5)和转动套(25)之间,所述第一齿轮罩(11)套设于拨动轴(15)的圆周表面,且所述第一齿轮罩(11)与升降块(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轮(12)固定连接于拨动轴(15)的圆周表面,所述第一主动齿轮(13)设置于第一齿轮罩(11)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一主动齿轮(13)与第一从动齿轮(12)相啮合,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俊龙,高海云,张志伟,陈天亮,段宇,邱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