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运车集装箱制造技术_技高网

运车集装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07188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1: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运车集装箱,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设置在底板相对的两侧;由第一侧板至第二侧板的方向上,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间隔地设置在底板上,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均沿底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一侧板的内表面,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平台和第一支撑件,第一平台可摆动地设置并具有第一支撑位置和第一避让位置;第二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二侧板的内表面,第二支撑结构包括第二平台和第二支撑件,第二平台可摆动地设置并具有第二支撑位置和第二避让位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运车架占用集装箱内的部分空间而导致集装箱内的运车空间较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运输,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运车集装箱


技术介绍

1、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为了提高商品车的运输效率,一般采用汽车运输箱+平车的运输模式,商品车可直接驶入车厢,具备单批运量大、装卸效率高、运输成本较低、运输稳定性和安全性强等特点。

2、在相关技术中,运车集装箱通常是在常规集装箱内放置运车架,具体地,运车架先放置在集装箱的外侧,将第一台汽车驶入运车架上,在使用叉车将运车架推进集装箱内并倾斜设置;随后将第二台车驶入运车架的下层托盘,使用叉车将运车架整体推入集装箱内。这样由于运车架占用集装箱内的部分空间,会使得运车的空间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车集装箱,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运车架占用集装箱内的部分空间而导致集装箱内的运车空间较小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运车集装箱,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设置在底板相对的两侧;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由第一侧板至第二侧板的方向上,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间隔地设置在底板上,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均沿底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一侧板的内表面,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平台和第一支撑件,第一平台可摆动地设置并具有第一支撑位置和第一避让位置,当第一平台处于第一支撑位置时,第一支撑件支撑第一平台;第二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二侧板的内表面,第二支撑结构包括第二平台和第二支撑件,第二平台可摆动地设置并具有第二支撑位置和第二避让位置,当第二平台处于第二支撑位置时,第二支撑件支撑第二平台。

3、进一步地,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之间形成凸部,运车集装箱还包括第一垫板和第二垫板,第一垫板具有位于第一凹部内的第三支撑位置以及离开第一凹部的第三避让位置,第二垫板具有位于第二凹部内的第四支撑位置以及离开第二凹部的第四避让位置,其中,当第一垫板处于第三支撑位置,第二垫板处于第四支撑位置时,第一垫板的上表面、凸部的上表面以及第二垫板的上表面共同形成支撑面。

4、进一步地,第一垫板与凸部铰接连接,第二垫板与凸部铰接连接,当第一垫板处于第三避让位置时,第一垫板叠置设置在凸部的上方,当第二垫板处于第四避让位置时,第二垫板叠置设置在凸部的上方。

5、进一步地,运车集装箱还包括锁定结构,当第一垫板处于第三避让位置,第二垫板处于第四避让位置时,锁定结构连接在第一垫板和第二垫板之间。

6、进一步地,第一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一安装架,第一安装架连接在第一侧板上,第一平台与第一安装架铰接连接,当第一平台处于第一支撑位置时,第一支撑件位于第一平台和第一安装架之间;第二支撑结构还包括第二安装架,第二安装架连接在第二侧板上,第二平台与第二安装架铰接连接,当第二平台处于第二支撑位置时,第二支撑件位于第二平台和第二安装架之间。

7、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架可升降地设置,第二安装架可升降地设置。

8、进一步地,运车集装箱还包括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第一调节结构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一安装架之间,第二调节结构设置在第二侧板和第二安装架之间;和/或,运车集装箱还包括第一导向结构和第二导向结构,第一导向结构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一安装架之间,第二导向结构设置在第二侧板和第二安装架之间。

9、进一步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与第一平台铰接连接,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与第一安装架可拆卸地连接;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与第二平台铰接连接,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与第二安装架可拆卸地连接。

10、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架上设置有第一凸块,第一凸块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包括第一竖槽和第一横槽,第一竖槽和第一横槽连通,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能够由第一竖槽进入至第一横槽内;第二安装架上设置有第二凸块,第二凸块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槽包括第二竖槽和第二横槽,第二竖槽和第二横槽连通,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能够由第二竖槽进入至第二横槽内。

11、进一步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安装架铰接连接,第一支撑板的铰接轴线沿竖向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板能够与第一平台支撑配合或者避让第一平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安装架铰接连接,第二支撑板的铰接轴线沿竖向方向延伸,第二支撑板能够与第二平台支撑配合或者避让第二平台。

12、进一步地,当第一平台处于第一支撑位置,第二平台处于第二支撑位置时,由第一侧板的顶部至第一侧板的底部的方向上,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13、进一步地,运车集装箱还包括端门和端梁,端门设置在第一侧板的端部,端梁位于端门的上方,端梁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活动连接。

14、进一步地,端梁的第一端与第一侧板铰接连接,端梁的第二端与第二侧板可拆卸地连接。

15、进一步地,运车集装箱还包括多个角柱,每个角柱均可摆动地设置,第一侧板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角柱,第二侧板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角柱。

16、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设置在底板的相对的两侧,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沿第一侧板至第二侧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在底板上,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均沿底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一侧板的内表面,第二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二侧板的内表面,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平台和第一支撑件,第一平台可摆动地设置并具有第一支撑位置和第一避让位置,当第一平台处于第一支撑位置时,第一支撑件支撑第一平台。第二支撑结构包括第二平台和第二支撑件,第二平台可摆动地设置并具有第二支撑位置和第二避让位置,当第二平台处于第二支撑位置时,第二支撑件支持第二平台。通过上述的设置,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设置在底板上,汽车的车轮能够进入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内,这样使得运车集装箱内能够容纳更高的汽车,即使得运车集装箱内的运车空间更大。同时由于第一平台具有第一支撑位置和第一避让位置,第二平台具有第二支撑位置和第二避让位置,当第一平台处于第一支撑位置,第二平台处于第二支撑位置时,集装箱内被分隔为位于第一平台上方和下方的两个容纳空间,每个容纳空间均能够容纳汽车,即汽车被支撑在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上。当无需运车时,可以将第一平台调节至第一避让位置,第二平台调节至第二避让位置,这样使得第一平台靠近第一侧板,第二平台靠近第二侧板,进而使得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避让底板的竖直空间,此时运车集装箱能够运输其他的货物,进而使得运车集装箱能够运输的货物类型更多。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运车架占用集装箱内的部分空间而导致集装箱内的运车空间较小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21)和所述第二凹部(22)之间形成凸部(23),所述运车集装箱还包括第一垫板(41)和第二垫板(42),所述第一垫板(41)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凹部(21)内的第三支撑位置以及离开所述第一凹部(21)的第三避让位置,所述第二垫板(42)具有位于第二凹部(22)内的第四支撑位置以及离开所述第二凹部(22)的第四避让位置,其中,当所述第一垫板(41)处于所述第三支撑位置,所述第二垫板(42)处于所述第四支撑位置时,所述第一垫板(41)的上表面、所述凸部(23)的上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垫板(42)的上表面共同形成支撑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板(41)与所述凸部(23)铰接连接,所述第二垫板(42)与所述凸部(23)铰接连接,当所述第一垫板(41)处于第三避让位置时,所述第一垫板(41)叠置设置在所述凸部(23)的上方,当所述第二垫板(42)处于所述第四避让位置时,所述第二垫板(42)叠置设置在所述凸部(23)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车集装箱还包括锁定结构(43),当所述第一垫板(41)处于所述第三避让位置,所述第二垫板(42)处于所述第四避让位置时,所述锁定结构(43)连接在所述第一垫板(41)和所述第二垫板(4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313)可升降地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架(323)可升降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车集装箱还包括第一调节结构(51)和第二调节结构(52),所述第一调节结构(51)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12)和所述第一安装架(313)之间,所述第二调节结构(52)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13)和所述第二安装架(323)之间;和/或,所述运车集装箱还包括第一导向结构(53)和第二导向结构(54),所述第一导向结构(53)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12)和所述第一安装架(313)之间,所述第二导向结构(54)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13)和所述第二安装架(323)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平台(311)处于所述第一支撑位置,所述第二平台(321)处于所述第二支撑位置时,由所述第一侧板(12)的顶部至所述第一侧板(12)的底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平台(311)和所述第二平台(32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车集装箱还包括端门(60)和端梁(70),所述端门(60)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12)的端部,所述端梁(70)位于所述端门(60)的上方,所述端梁(70)与所述第一侧板(12)和所述第二侧板(13)活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梁(7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侧板(12)铰接连接,所述端梁(7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侧板(13)可拆卸地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车集装箱还包括多个角柱(80),每个所述角柱(80)均可摆动地设置,所述第一侧板(12)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角柱(80),所述第二侧板(13)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角柱(8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21)和所述第二凹部(22)之间形成凸部(23),所述运车集装箱还包括第一垫板(41)和第二垫板(42),所述第一垫板(41)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凹部(21)内的第三支撑位置以及离开所述第一凹部(21)的第三避让位置,所述第二垫板(42)具有位于第二凹部(22)内的第四支撑位置以及离开所述第二凹部(22)的第四避让位置,其中,当所述第一垫板(41)处于所述第三支撑位置,所述第二垫板(42)处于所述第四支撑位置时,所述第一垫板(41)的上表面、所述凸部(23)的上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垫板(42)的上表面共同形成支撑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板(41)与所述凸部(23)铰接连接,所述第二垫板(42)与所述凸部(23)铰接连接,当所述第一垫板(41)处于第三避让位置时,所述第一垫板(41)叠置设置在所述凸部(23)的上方,当所述第二垫板(42)处于所述第四避让位置时,所述第二垫板(42)叠置设置在所述凸部(23)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车集装箱还包括锁定结构(43),当所述第一垫板(41)处于所述第三避让位置,所述第二垫板(42)处于所述第四避让位置时,所述锁定结构(43)连接在所述第一垫板(41)和所述第二垫板(4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架(313)可升降地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架(323)可升降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车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车集装箱还包括第一调节结构(51)和第二调节结构(52),所述第一调节结构(51)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敏钟成葛金华张向松李文晖丁文赢王旭张羽劼马帅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