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扫风装置、空调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98921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1:32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扫风装置、空调器,包括:导风板;多个扫风叶片,扫风叶片活动连接在导风板上,且扫风叶片可相对导风板表面摆动设置;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驱动扫风叶片相对于导风板表面摆动;挡风件,设置相邻的两个扫风叶片之间,挡风件与相邻扫风叶片之间存在第一间隙,第一间隙保证相邻扫风叶片转动时不干涉。通过多个扫风叶片活动连接在导风板上,多个扫风叶片可各自左右转动以实现左右扫风,且在多个扫风叶片之间设置挡风件,通过挡风件的作用可进一步减少扫风叶片与相邻扫风叶片之间的第一间隙,从而减少横向的漏风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扫风装置、空调器


技术介绍

1、空调器室内机在使用时具有左右扫风功能,避免空调风直吹人体,同时让空气流动更加快速,提高舒适感。现有的空调室内机为了实现出风口的全闭合和大范围扫风,大多采用导风板技术实现;目前,在导风板一体式结构下,通过设置在导风板上设置多个扫风叶片实现左右扫风,但是多个扫风叶片之间设置间距会导致漏风,而如果多个扫风叶片之间不设置间距又会导致扫风叶片与扫风叶片之间产生转动干涉。

2、基于此,申请人提出一种扫风装置、空调器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多个扫风叶片之间设置间距会导致漏风,而如果多个扫风叶片之间不设置间距又会导致扫风叶片与扫风叶片之间产生转动干涉。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扫风装置,包括:导风板;多个并列设置且摆动的扫风叶片,所述扫风叶片活动连接在所述导风板上,且所述扫风叶片可相对所述导风板表面摆动设置;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扫风叶片相对于导风板表面摆动;相邻的两个所述扫风叶片之间设置有挡风件,所述挡风件包括至少一个压风片,所述压风片设置于其一所述扫风叶片上,且与另一所述扫风叶片之间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用于保证相邻所述扫风叶片之间转动时不干涉;

3、其中,在所述扫风叶片摆动时,所述挡风件、所述导风板以及与所述挡风件相邻的两个所述扫风叶片之间始终配合形成导流通道。

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方案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多个并列设置扫风叶片活动连接在导风板上,多个扫风叶片可各自左右转动即摆动以实现左右扫风,且在多个扫风叶片之间设置挡风件,通过挡风件的作用将现有技术中扫风叶片与相邻扫风叶片之间的间隙减少至挡风件与扫风叶片之间的第一间隙,从而在能够保证扫风叶片转动不受干涉的前提下,减少横向的漏风量。

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风片设置在所述扫风叶片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扫风叶片之间的两个压风片配合形成所述挡风件,且构成所述挡风件的两个所述压风片之间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保证相邻所述扫风叶片转动时不干涉。

6、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在扫风叶片的两个相对侧壁上均设置压风片,使得将现有技术中扫风叶片与相邻扫风叶片之间的间隙减少至压风片与压风片之间的第二间隙,从而在能够保证扫风叶片转动不受干涉的前提下,更进一步减少横向的漏风量。

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风片与相邻扫风叶片上的压风件存在高度差。

8、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通过压风片上的高度差,以使压风片与压风片之间能够交错布置,以能够更进一步减少横向的漏风量。

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风片与相邻所述扫风叶片上的压风片在垂直第二方向的平面上沿第二方向的投影存在部分重叠。

10、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通过挡风件与相邻扫风叶片上的压风片之间的高度差,以使压风片在垂直第二方向的平面上沿第二方向的投影存在部分重叠,可以使得通向压风片的气流呈蜿蜒流动,这样在单位时间内仅会有更少的气流从间隙从流出,能够更进一步减少横向的漏风量。

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转动轴,所述扫风叶片通过所述转动轴转动安装在所述导风板上;驱动件,驱动所述转动轴转动;动力部,驱动所述驱动件运动。

12、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多个扫风叶片通过各自的转动轴来实现左右转动以达到左右扫风的目的,驱动件能够驱动转动轴转动,优选的可采用齿轮,而动力部可采用齿条与齿轮啮合进行驱动,相对应的驱动源驱动齿条即可。

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扫风叶片包括上板;下板;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竖直板,所述竖直板之间形成压风空间。

14、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扫风叶片的设置采用上板与下板之间纵向设置多个竖直板,多个竖直板之间形成压风空间,以实现扫风叶片的压风作用。

1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布置在所述下板上。

16、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转动轴可以设置在下板以及上板上,而优选的是,下板与导风板之间相互贴合,转动轴布置在下板上。

1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的布置位置靠近所述下板的中心位置设置。

18、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转动轴的布置位置决定了扫风叶片的最大转动半径以及相对应的压风片的最大转动半径,优选的是将转动轴布置位置靠近下板的中心位置设置。

19、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转动轴布置的位置越靠近所述下板的中心位置,所述压风片与相邻所述扫风叶片上的压风片沿在垂直第二方向的平面上沿第二方向的投影的重叠面积越大。

20、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为了保证能够进一步增大重叠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横向的漏风量,故当将转动轴的位置布置在下板中心位置时,其减少横向漏风量的效果最明显。

21、在本实施例中,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的扫风装置,所述扫风装置中的导风板转动连接在所述壳体上的出风口处,且所述导风板关闭时与壳体表面齐平。

22、采用该技术方案后的技术效果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扫风叶片,本申请中的扫风叶片设置的位置在出风口的更外侧位置,从而可以实现广域上的送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扫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扫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风片(31)设置在所述扫风叶片(2)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扫风叶片(2)之间的两个压风片(31)配合形成所述挡风件(3),且构成所述挡风件(3)的两个所述压风片(31)之间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保证相邻所述扫风叶片(2)转动时不干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扫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风片(31)与相邻扫风叶片(2)上的压风片(31)存在高度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扫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风片(31)与相邻所述扫风叶片(2)上的压风片(31)在垂直第二方向的平面上沿第二方向的投影存在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扫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转动轴(4),所述扫风叶片(2)通过所述转动轴(4)转动安装在所述导风板(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扫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扫风叶片(2)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扫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4)布置在所述下板(6)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扫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4)的布置位置靠近所述下板(6)的中心位置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扫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动轴(4)布置的位置越靠近所述下板(6)的中心位置,所述压风片(31)与相邻所述扫风叶片(2)上的压风片(31)沿在垂直第二方向的平面上沿第二方向的投影的重叠面积越大。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扫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扫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风片(31)设置在所述扫风叶片(2)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扫风叶片(2)之间的两个压风片(31)配合形成所述挡风件(3),且构成所述挡风件(3)的两个所述压风片(31)之间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保证相邻所述扫风叶片(2)转动时不干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扫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风片(31)与相邻扫风叶片(2)上的压风片(31)存在高度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扫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风片(31)与相邻所述扫风叶片(2)上的压风片(31)在垂直第二方向的平面上沿第二方向的投影存在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扫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彬张晨张志伟朱勇强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