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离膜、自浸润电池及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7888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1:25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隔离膜、自浸润电池及电池模组,涉及圆柱电池技术领域,隔离膜包括依次叠放设置的第一隔膜层、第二隔膜层和第三隔膜层;其中,所述第一隔膜层和所述第二隔膜层连接并形成密封的第一储液空间,所述第一储液空间内注入有电解液;所述第三隔膜层和所述第二隔膜层连接并形成密封的第二储液空间,所述第二储液空间内注入有电解液。在生产电芯的注液工序中,当电芯极片吸收电解液膨胀时,电芯极片会挤压隔离膜,第一隔膜层和第三隔膜层被挤破后,第一储液空间和第二储液空间内的电解液会流出,并且会浸润电芯极片,从而可以避免电芯极片膨胀后将相邻两电芯极片之间的电解液挤出,可以更好地对电芯极片进行有效浸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圆柱电池,尤其涉及一种隔离膜、自浸润电池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1、目前,在生产圆柱电芯时,先通过制片工序将正极片和负极片制备完成,之后通过卷绕设备将正极片和负极片分别卷绕成芯包,然后通过电芯组装、注液、化成和分容等工序制备成成品电芯。

2、中国专利cn102122706a公开了一种向电池的壳体内注入电解液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在减压状态下向电池壳体内注入电解液,使正极片和负极片充分吸收电解液。

3、但是,电芯极片吸收电解液后会膨胀,并且电芯极片膨胀后会发生位移,由于卷绕好的极片束缚得很紧,电芯极片在膨胀的过程中会将相邻两电芯极片之间的电解液挤出,会造成电芯极片浸润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隔离膜、自浸润电池及电池模组,来解决电芯极片吸收电解液膨胀后发生位移,将相邻两电芯极片之间的电解液挤出,造成电芯极片浸润不足的问题。

2、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隔离膜,其包括依次叠放设置的第一隔膜层、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离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叠放设置的第一隔膜层(11)、第二隔膜层(12)和第三隔膜层(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膜层(12)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隔膜层(11)和所述第三隔膜层(13)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膜层(11)的四个侧边和所述第二隔膜层(12)的四个侧边一一对应连接,并形成所述第一储液空间(14),所述第二隔膜层(12)的四个侧边和所述第三隔膜层(13)的四个侧边一一对应连接,并形成所述第二储液空间(1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离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叠放设置的第一隔膜层(11)、第二隔膜层(12)和第三隔膜层(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膜层(12)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隔膜层(11)和所述第三隔膜层(13)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膜层(11)的四个侧边和所述第二隔膜层(12)的四个侧边一一对应连接,并形成所述第一储液空间(14),所述第二隔膜层(12)的四个侧边和所述第三隔膜层(13)的四个侧边一一对应连接,并形成所述第二储液空间(1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离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膜层(11)的侧边和所述第三隔膜层(13)的侧边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隔膜层(12)上,且所述第一隔膜层(11)的侧边延伸至与所述第三隔膜层(13)的侧边连接。

5.一种自浸润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负极片(2)、正极片(3)和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离膜(1),所述隔离膜(1)设置于所述负极片(2)和所述正极片(3)之间,且所述隔离膜(1)的第一隔膜层(11)和所述隔离膜(1)的第三隔膜层(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博一陈成谢亚辉董冰
申请(专利权)人: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