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3071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14:52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断路器,其包括基座以及设置于基座上方的盖体;基座通过间隔筋分隔成至少两个极腔室;基座的间隔筋上设有下走线通道,盖体上开设有上走线通道,上、下走线通道连通并贯穿基座与盖体;盖体上设有第一线路板组件,第一线路板组件的传输导体由上、下走线通道伸入到基座的背面;其中,下走线通道的上开口周围布置有第一环形构造,上走线通道的下开口周围布置有第二环形构造;第一环形构造与第二环形构造中一个为凸起结构,另一个为凹槽结构,凸起结构嵌入凹槽结构中;本技术具有绝缘性能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低压电气,涉及一种断路器


技术介绍

1、塑壳断路器作为重要的一种电气开关,在工业领域中应用的比较广泛。随着社会的进步,智能控制的不断发展,用户对塑壳断路器的功能需求也不断地增多,例如会要求断路器除了最基本的短路保护、过载保护之外,还需要增加温度保护、计量、远程通讯等等功能,而这些功能的添加无疑离不开对断路器的一些电流信息、温度信息等等采样和线路板的设计。

2、现有的塑壳断路器包括基座、盖体,在基座和盖体之间设置有操作机构、主回路导体等等部件,由于现有的塑壳断路器的空间有限,加上考虑断路器主回路是强电部件,线路板等弱电部件往往不会设置在基座和盖体之间(因为强电部件是设置在这里的)。往往会将控制电路设置在基座的上方,信号取样设置在基座的背面,然后在基座、盖体上开设走线通道,以便于信号取样通过软导线或者联接器与线路板电性连接。如cn114783833a所公开的结构,采用了采样线路板设置在基座的背面,计量线路板设置在盖体的上方,在基座、盖体上开设长针孔以供长针穿过。虽然这样的结构可以起到一定的电气隔离效果,由于这种长针孔(走线通道)必然会经过基座和盖体的交接位置处,而目前的这种交接位置的设计爬电距离较短较,电气隔离效果较为不理想。

3、因此,如何提供使得此处具有更好的电气隔离效果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旨在提供了一种断路器,以保证提高爬电距离。

2、本技术提供了: 一种断路器,其包括基座以及设置于基座上方的盖体;基座通过间隔筋分隔成至少两个极腔室;基座的间隔筋上设有下走线通道,盖体上开设有上走线通道,上、下走线通道连通并贯穿基座与盖体;盖体上设有第一线路板组件,第一线路板组件的传输导体由上、下走线通道伸入到基座的背面;其中,下走线通道的上开口周围布置有第一环形构造,上走线通道的下开口周围布置有第二环形构造;第一环形构造与第二环形构造中一个为凸起结构,另一个为凹槽结构,凸起结构嵌入凹槽结构中。

3、采用此种,由于设置了第一环形构造与第二环形构造(第一环形构造与第二环形构造中一个为凸起结构,另一个为凹槽结构,凸起结构嵌入凹槽结构中),利用这样的凹凸结构,可以提高上、下走线通道与强电腔室之间的爬电距离,提高了电气绝缘性能。

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中一极腔室为n极腔室,下走线通道设置在n极腔室的间隔筋上。

5、采用此种结构,将下走线通道布置在n极腔室之中,可以有效的利用n极腔室的空间;同时由于n极腔室内部为中性导体,将下走线通道布置在n极腔室之中也具有较高的电气绝缘性能。

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每个极腔室上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子腔,上、下走线通道布置在第一接线端子腔与n极腔室长度方向中心线之间的空间内。

7、采用此种结构,将上、下走线通道布置在此处的空间内,使得开关内部的线路板布置的位置显得更加紧凑,有利于降低产品的体积。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下走线通道的部分通道壁超出间隔筋设置,该部分通道壁占用部分n极腔室。

9、采用此种结构,下走线通道的部分通道壁占用部分n极腔室,可以尽可能的利用n极腔室,使得产品内部设计更加紧凑。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下走线通道包括第一下走线通道,上走线通道包括第一上走线通道,第一下走线通道、第一上走线通道的数量均与极腔室的数量对应,各第一下走线通道之间呈间隔设置,各第一上走线通道之间呈间隔设置;第一下走线通道、第一上走线通道用于第一线路板组件中的电源电路的传输导体经过。

11、采用此种结构的设计,由于电源电路的传输导体包含多条,设置多个第一下走线通道、第一上走线通道将有利于提高爬电距离,提高产品的绝缘性能。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上设置有第一线路板组件空腔,第一线路板组件空腔的空腔壁上设置有与第一上走线通道连通的第一延伸通道,第一延伸通道的高度不超出第一线路板组件空腔。

13、采用此种结构的设计,设置第一延伸通道将有利于在第一线路板组件空腔内部提高爬电距离,提高产品的绝缘性能。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下走线通道包括第二下走线通道,上走线通道包括第二上走线通道;第二下走线通道、第二上走线通道用于温度信号的传输导体经过。

15、采用此种结构,设置第二下走线通道、第二上走线通道将有利于提高爬电距离,提高产品的绝缘性能。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上设置有第一线路板组件空腔,第一线路板组件空腔的空腔壁上设置有与第二上走线通道连通的第二延伸通道,第二延伸通道的高度不超出第一线路板组件空腔。

17、采用此种结构的设计,设置第二延伸通将有利于在第一线路板组件空腔内部提高爬电距离,提高产品的绝缘性能。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下走线通道包括第三下走线通道,上走线通道包括第三上走线通道;第三下走线通道、第三上走线通道用于前电压信号的传输导体经过。

19、采用此种结构,设置第三下走线通道、第三上走线通道将有利于提高爬电距离,提高产品的绝缘性能。

2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输导体为软导线或母排或联接器。

21、采用此种结构,传输导体既可以采用软导线或母排或联接器,只要能够实现电信号的传输即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断路器,其包括基座以及设置于基座上方的盖体;基座通过间隔筋分隔成至少两个极腔室;基座的间隔筋上设有下走线通道,盖体上开设有上走线通道,上、下走线通道连通并贯穿基座与盖体;盖体上设有第一线路板组件,第一线路板组件的传输导体由上、下走线通道伸入到基座的背面;其特征在于:下走线通道的上开口周围布置有第一环形构造,上走线通道的下开口周围布置有第二环形构造;第一环形构造与第二环形构造中一个为凸起结构,另一个为凹槽结构,凸起结构嵌入凹槽结构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极腔室为N极腔室,下走线通道设置在N极腔室的间隔筋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极腔室上均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子腔,上、下走线通道布置在第一接线端子腔与N极腔室长度方向中心线之间的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下走线通道的部分通道壁超出间隔筋设置,该部分通道壁占用部分N极腔室。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下走线通道包括第一下走线通道,上走线通道包括第一上走线通道,第一下走线通道、第一上走线通道的数量均与极腔室的数量对应,各第一下走线通道之间呈间隔设置,各第一上走线通道之间呈间隔设置;第一下走线通道、第一上走线通道用于第一线路板组件中的电源电路的传输导体经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设置有第一线路板组件空腔,第一线路板组件空腔的空腔壁上设置有与第一上走线通道连通的第一延伸通道,第一延伸通道的高度不超出第一线路板组件空腔。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下走线通道包括第二下走线通道,上走线通道包括第二上走线通道;第二下走线通道、第二上走线通道用于温度信号的传输导体经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设置有第一线路板组件空腔,第一线路板组件空腔的空腔壁上设置有与第二上走线通道连通的第二延伸通道,第二延伸通道的高度不超出第一线路板组件空腔。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下走线通道包括第三下走线通道,上走线通道包括第三上走线通道;第三下走线通道、第三上走线通道用于前电压信号的传输导体经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导体为软导线或母排或联接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断路器,其包括基座以及设置于基座上方的盖体;基座通过间隔筋分隔成至少两个极腔室;基座的间隔筋上设有下走线通道,盖体上开设有上走线通道,上、下走线通道连通并贯穿基座与盖体;盖体上设有第一线路板组件,第一线路板组件的传输导体由上、下走线通道伸入到基座的背面;其特征在于:下走线通道的上开口周围布置有第一环形构造,上走线通道的下开口周围布置有第二环形构造;第一环形构造与第二环形构造中一个为凸起结构,另一个为凹槽结构,凸起结构嵌入凹槽结构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极腔室为n极腔室,下走线通道设置在n极腔室的间隔筋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极腔室上均设置有第一接线端子腔,上、下走线通道布置在第一接线端子腔与n极腔室长度方向中心线之间的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下走线通道的部分通道壁超出间隔筋设置,该部分通道壁占用部分n极腔室。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下走线通道包括第一下走线通道,上走线通道包括第一上走线通道,第一下走线通道、第一上走线通道的数量均与极腔室的数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金宝常稳吴艳方龙富丁新化吴军和邱腾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德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