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温度检测太赫兹超表面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2335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14: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温度检测太赫兹超表面传感器,涉及太赫兹超表面技术领域,包括:具有数值的相对介电常数的介质基底、第一矩形金属线、第二矩形金属线、第一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第二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第三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和第四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所述第一矩形金属线和第二矩形金属线均刻蚀于介质基底的上表面,且分别位于介质基底的左侧和下侧;所述第一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第二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第三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和第四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刻蚀于所述介质基底的上表面且各自的开口方向不同。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太赫兹超表面传感器结构复杂以及传感灵敏度较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太赫兹超表面,具体涉及基于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温度检测太赫兹超表面传感器


技术介绍

1、太赫兹波是0.1thz-10thz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对应波长在0.03mm-3mm之间。这种波段介于微观光子学和宏观电子学之间,因此拥有两者的一些特性,如:能量较低(1thz波的能量仅为4.1mev)、透射能力强(thz波能够在低损耗的情况下穿透多种介质材料和非极性液体)、相干性强等。

2、太赫兹超表面是一种工作波段位于太赫兹频率范围的人工电磁微结构,由于其可通过人工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单元结构形状、排列方式和尺寸以实现对电磁特性的宏观调控,因此它具有很多超常的电磁特性,如:电磁诱导透明、电磁隐身、负折射率、圆二色性、完美吸波等,而这些特性是自然材料所不具备的。

3、电磁诱导透明是电磁波在驱动原子系统中引发的量子干涉效应,从而使光在原子谐振频率处的吸收减弱,甚至完全透明。然而,传统eit效应的实现对环境条件要求极为苛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在多个领域中对eit效应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太赫兹超表面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超表面的类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温度检测太赫兹超表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数值的相对介电常数的介质基底(1)、第一矩形金属线(2)、第二矩形金属线(7)、第一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3)、第二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4)、第三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5)和第四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6),所述第一矩形金属线(2)和第二矩形金属线(7)均刻蚀于介质基底(1)的上表面,且分别位于介质基底(1)的左侧和下侧;所述第一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3)、第二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4)、第三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5)和第四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6)刻蚀于所述介质基底(1)的上表面且各自的开口方向不同。p>

2.根据权...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温度检测太赫兹超表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数值的相对介电常数的介质基底(1)、第一矩形金属线(2)、第二矩形金属线(7)、第一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3)、第二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4)、第三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5)和第四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6),所述第一矩形金属线(2)和第二矩形金属线(7)均刻蚀于介质基底(1)的上表面,且分别位于介质基底(1)的左侧和下侧;所述第一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3)、第二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4)、第三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5)和第四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6)刻蚀于所述介质基底(1)的上表面且各自的开口方向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温度检测太赫兹超表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3)的开口方向指向x轴正方向且平行于x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温度检测太赫兹超表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4)是第一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3)向x轴正方向移动24μm,随后围绕自身结构中心顺时针旋转90°所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类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的温度检测太赫兹超表面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5)第二金属开口环形谐振器(4)向y轴负方向移动24μm,随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明霞佘硕铖孙柳侯攀登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