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及建设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及建设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903031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14: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态驳岸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及建设方法;该生态驳岸为嵌有绿植箱的直立式驳岸,绿植箱包括呈长方体结构的渗透箱和能够自渗透箱顶部插入渗透箱内部的绿植筒;渗透箱邻近水体的侧面竖直设置有“倒T型”的过水缝;绿植筒包括筒网以及架置在筒网内空腔内中的二级腔室;上述生态驳岸采用在河岸两侧嵌置渗透箱的方式,使河岸在拥有基本稳定性和耐久性和基础上,有效调节其“水体渗透性”和“土壤抗流失性”间的失衡问题,使建设后的生态驳岸能够满足狭窄施工场地/河道下的水体渗透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驳岸,具体是涉及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及建设方法


技术介绍

1、生态驳岸是指恢复自然/人工河岸的“水体渗透性”,其主要恢复对象为“多种人工自然型驳岸”。为了解决该问题,如专利cn108179725a、专利cn207700142u、cn202500117u分别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法:通过改变驳岸主体材料和结构,满足植物生长需求。但上述方案均没有表明其生态驳岸能够应用的河道规模,在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施工时,方案难以实施:

2、如不同的城市河道间距(3m、5m、5~10m、10m以上),以及不同的水体与建筑间距(3m、5m、5m以上)下,同一种驳岸的施工难度完全不同,甚至无法施工:当河道间距在5m以上,水体与建筑间距在5m以上时,施工难度低,大多数现有改造方案结合实际情形调整后能够实现;但当河道间距小于等于3m,水体与建筑间距也小于等于3m时,大多数现有改造方案因实际场地限制,难以实现原有设计目标。

3、除此之外,对于人工河岸而言,因其主体多采用混凝土材料,本身并不适合水体渗透和植被生长,所以河岸的“水体渗透性”和“土壤抗流失性”呈现出负相关,即一项强则另一项就弱,而目前并没有能很好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

4、因此,本申请针对狭窄河道及岸边间距的情形,设计了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及建设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提供了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及建设方法,该技术方案在现有的直立式驳岸结构基础上,采用在河岸两侧嵌置渗透箱的方式,使驳岸在拥有基本稳定性和耐久性和基础上,有效调节人工河岸“水体渗透性”和“土壤抗流失性”间的失衡问题,使建设后的生态驳岸满足狭窄施工场地/河道下的水体渗透需求。

2、1、生态驳岸结构:

3、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为直立式驳岸,包括嵌置在岸壁上带固定钢筋安装槽内的绿植箱;

4、绿植箱包括呈长方体结构的渗透箱和能够自渗透箱顶部插入渗透箱内部的绿植筒;

5、渗透箱的底部和垂直水流方向的侧面上均设置有与固定钢筋位置相适配固定孔;渗透箱邻近水体的侧面竖直设置有“倒t型”的过水缝,过水缝的竖直段开口方向与水体流动方向一致,过水缝的第一水平段越邻近水体的坡度为15°~30°;渗透箱的内部设置有连通顶面和过水缝的空腔,空腔内架设有筒架;

6、竖直段的作用是方便河道中水体的流入,其开口方向与水体流动方向一致,能够有效避免水体内的杂物进入绿植箱内;而第一水平段的作用是为绿植箱内的被冲刷下的土壤提供外溢路径,防止冲刷下的土壤在绿植箱内堆积;

7、绿植筒包括筒网,绿植筒邻近水体的中段侧壁上开设有切口,沿切口边缘设置指向空腔轴心的二级筒网,并隔出二级腔室。

8、进一步地,筒架邻近水体的一侧内壁上竖直设置有“l型”的滑槽,滑槽的底部的第二水平段末端设置有限位缺口,第二水平段由起点至终点的转动角度为90°;

9、筒网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滑槽相适配的触头。

10、“l型”的滑槽与筒网的触头相配合,能够调整对二级腔室的朝向和高度,进而方便更换壤土袋;而限位缺口的作用是在重力作用下,与触头相配合固定筒网位置,防止筒网在平时滑动,绞断绿植筒中的植被根系。

11、进一步地,渗透箱远离水体的侧面上设置有带滤网的渗水缝。

12、渗水缝的作用:一是保证河道内水体能够通过渗透箱实现与河岸侧土壤实现水体交换,二是实现雨季时土壤河岸侧中的雨水渗入蓄水槽,蓄水槽中积蓄的雨水在河道水位降低时通过蒸发保持渗透箱中的湿度,进而保证上方植被正常生长。

13、进一步地,渗透箱与岸壁相接触的三个侧面内壁上以及筒架外壁上水平等间隔设置有蓄水槽;蓄水槽在渗透箱侧面的接角处以及过水缝处均设置有断口。

14、断口的作用是:一是防止温差变化带来的体积收缩造成装置挤压损坏;二是当河道中内水位上涨时,增加渗透箱内竖直方向上的水体流通性。

15、进一步地,二级筒网内能够放置壤土袋,壤土袋的制备材料为可降解地膜,壤土袋中的内容物为壤土和肥料。

16、在现有的硬式的直立式驳岸设计方案中,因其主体多采用混凝土材料,本身并不适合水体渗透和植被生长,所以河岸的水体渗透性和土壤抗流失性呈现出负相关;而在本方案中,为了提高生态驳岸的水体渗透性,必然会导致生态驳岸土壤抗流失性的减弱,为了弥补因水流冲刷流失的壤土,本专利技术采用定期向绿植箱内补充能够向外缓释壤土的方式,使绿植箱内的壤土量始终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17、进一步地,空腔内自上而下设置有浅土层和生态混凝土层;

18、浅土层与生态混凝土层的高度比为1:9~1:10;

19、浅土层的内容物为壤土;

20、生态混凝土层的内容物为具有连续空隙的骨料骨架、均匀分布在骨料骨架的连续空隙内的壤土、肥料和保水粘结材料。

21、浅土层内的壤土主要是为了种植植被、固定植被根系;而下方的生态混凝土层内的内容物,主要是利用骨料骨架的抗冲刷和提供细料填充缝隙的作用,其次利用壤土、肥料和保水粘结材料保证绿植箱内的壤土能够较为不易被水流冲刷侵蚀,保证绿植箱内的壤土总量。

22、进一步地,渗透箱内能够沿水体流动方向同高度设置多个绿植筒。

23、2、生态驳岸的建设方法

24、s1、清理及确定水位线

25、清理自然/人工河岸的河床底泥及两岸杂物,修理平整;

26、确定河道的汛期水位线、枯水期水线和常态水位线;

27、s2、直立式驳岸建设

28、测量施工河道的河道间距以及水体距两岸建筑间距,选择河岸结构:

29、但当河道间距为3m~5m,水体与建筑间距为3m~5m时,选择直立式驳岸结构;

30、依设计图纸对河岸两侧土壤做挖掘和混凝土固定,期间在常态水位线设计位置开设安装槽,并在安装槽内埋设固定钢筋;安装槽最高位置需高于汛期水位线;

31、s3、生态驳岸建设

32、将绿植筒从绿植箱内抽出,依设计图纸向绿植筒内填埋生态混凝土层和浅土层,并将壤土袋装入二级腔室内;将绿植箱嵌入安装槽,对接固定孔与固定钢筋;

33、对接绿植筒上的触头与渗透箱上的滑槽,缓慢下压绿植筒直至停止,转动绿植筒,使触头嵌于限位缺口内;

34、在浅土层内种植爬藤类植被或当地适应植被,覆土浇水;

35、s4、生态驳岸维护

36、在春夏季,每隔60~80天更换绿植筒内的壤土袋;在秋冬季,每隔80~120天更换绿植筒内的壤土袋;

37、更换壤土袋时,首先抬起并反向转动绿植筒至停止,然后提出绿植筒直至二级腔室暴露,接着将新的壤土袋装入二级腔室,最后按原方式安装绿植筒;

38、更换壤土袋后,需抚平浅土层并浇水。

39、与现有的生态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为直立式驳岸,包括嵌置在岸壁上的安装槽(2)内的绿植箱(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架(114)邻近水体的一侧内壁上竖直设置有“L型”的滑槽(1141),所述滑槽(1141)的底部的第二水平段(11411)末端设置有限位缺口(11412),所述第二水平段(11411)由起点至终点的转动角度为9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箱(11)远离水体的侧面上设置有带滤网(1151)的渗水缝(11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箱(11)与岸壁相接触的三个侧面内壁上以及筒架(114)外壁上水平等间隔设置有蓄水槽(116);所述蓄水槽(116)在渗透箱(11)侧面的接角处以及过水缝(112)处均设置有断口(116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筒网(123)内能够放置壤土袋(14),所述壤土袋(14)的制备材料为可降解地膜,壤土袋(14)中的内容物为壤土和肥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113)内自上而下设置有浅土层(15)和生态混凝土层(16);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箱(11)内能够沿水体流动方向设置多个绿植筒(12)。

8.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的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为直立式驳岸,包括嵌置在岸壁上的安装槽(2)内的绿植箱(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筒架(114)邻近水体的一侧内壁上竖直设置有“l型”的滑槽(1141),所述滑槽(1141)的底部的第二水平段(11411)末端设置有限位缺口(11412),所述第二水平段(11411)由起点至终点的转动角度为9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箱(11)远离水体的侧面上设置有带滤网(1151)的渗水缝(11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满足狭窄河道水体渗透需求的生态驳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箱(11)与岸壁相接触的三个侧面内壁上以及筒架(114)外壁上水平等间隔设置有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秀琴张英民黄邦杰杜宏伟张宗尧温婧李文静吴称龙侯文彪王龙乐黄志伟房怀阳曾凡棠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