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近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894395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8 18:37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近视装置,属于防近视设备技术领域,其利用传感单元将采集到的距离和光照情况信号经第二控制单元无线传输给第一控制单元,第一控制单元控制显示单元将用户身体距离及周围环境光照情况数值显示出来,并控制音频单元发出提示音对用户或家长进行提醒,从而实现对用户近视防控的作用;同时头部壳体可从躯干壳体上拔下来,通过挂钩固定在用户身体上或其他区域,躯干壳体下方的支撑腿也可转动调节装置的角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装置对用户近视防控的效果和便利性。综上,本装置有效解决了用眼时无法持续保持在最佳用眼距离和环境光线强度范围内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防近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防近视装置


技术介绍

1、目前有研究数据显示,国人的近视率已增长至80%以上,其成因大部分以后天为主,其中长期的用眼距离过近、环境光线过强或过弱是造成近视最主要的原因。上述成因会导致眼睛的调节异常紧张,初步会形成屈折性近视,后期继续发展则会使眼内压增高和组织充血,最终使得眼球前后轴变长,从而使得近视形成。

2、经长期的研究和大量数据的分析得出,最佳的用眼距离为30-35cm,最佳的环境光线强度为1000-1500lux,但当学习或读书时,人们会不自觉的身体前倾,并且环境光线强度也会实时变化,再加上预防近视的意识淡薄,导致用眼距离和环境光线强度会偏离正常值范围,长时间必然导致近视的产生。因此亟需一种防近视装置来提醒人们用眼时保持在最佳范围内。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防近视装置,从而可解决用眼时无法持续保持在最佳用眼距离和环境光线强度范围内的问题。

2、为实现本技术目的而提供的一种防近视装置,包括躯干壳体和头部壳体,所述躯干壳体顶部的轴销与头部壳体底部延伸出的安装舌活动卡接,所述头部壳体的后侧对称设置有挂钩,用于将拔下的头部壳体固定在用户身体上,所述头部壳体的前部和侧部均安装有传感单元,用于感应用户身体距离及周围环境光照情况,所述头部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二控制单元和第二供电单元,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传感单元电性连通以实现供电,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与传感单元电性连通以实现信号传输,所述躯干壳体的前侧安装有显示单元,用于显示距离及周围环境光照情况数值,所述躯干壳体的后侧安装有音频单元,用于发出提示音,所述躯干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一供电单元,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与第一控制单元、显示单元、音频单元均电性连通以实现供电,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显示单元、音频单元电性连通以实现控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通过无线形式来实现信号传输。

3、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有第一芯片、第二芯片、第一插座、第二插座、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一插排、马达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一引脚、第四十引脚和第四十一引脚均接地,第二引脚与3v3电源连接,第三引脚与rst、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一开关的第一端口连接,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分别对应与aud_bck、aud_din、aud_lrc连接,第八引脚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九引脚与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引脚与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三引脚与第二芯片的第五引脚、第七引脚连接,第十四引脚与第二芯片的第六引脚、第八引脚连接,第二十六引脚与t_do连接,第二十八引脚至第三十五引脚分别对应与t_din、t_cs、t_clk、t_irq、lcd_sck、lcd_sdi、lcd_rs和lcd_cs连接,第三十六引脚、第三十七引脚分别对应与第一插座的第二端口、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3v3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口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插座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第二插座的第一引脚与5v电源连接,第二引脚及第三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一三极管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第二端口与马达的负极连接,所述马达的正极与3v3电源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六电阻的一端、第二三极管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第二端口与第一插排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插排的第二端口与5v电源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第六电阻的另一端、第一三极管的第三端口、第二三极管的第三端口、第一插座的第一端口均接地;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一引脚、第十二引脚至第十六引脚均接地,第二引脚、第十一引脚均与vbus连接,第四引脚与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引脚与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及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均接地;其中的rst、aud_bck、aud_din、aud_lrc、t_do、t_din、t_cs、t_clk、t_irq、lcd_sck、lcd_sdi、lcd_rs、lcd_cs、vbus仅作为电路标记供电路连接使用,无特殊含义。

4、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包括有第三芯片、第四芯片、第二插排、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第四发光二极管、第五发光二极管、第六发光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开关和第三开关,所述第三芯片的第一引脚与5v电源连接,第二引脚与第一电容的一端、第二电容的一端及vbus连接,第三引脚与第九电阻的一端、第十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四引脚至第十一引脚分别对应与第十一电阻至第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二引脚接地,第十三引脚与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四引脚与bat连接,第十五引脚与第一电感的一端、第四电容的一端、第五电容的一端、第十九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六引脚与第一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七引脚接地;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至第十四电阻、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分别对应与第五发光二极管至第二发光二极管、第六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一端、第七电容的一端、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均与bat连接,所述第二插排的第一端口与bat连接,所述第一电容至第七电容的另一端、第二开关的第二端口、第一发光二极管至第六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第十五电阻的一端、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第二插排的第二端口均接地;所述第四芯片的第一引脚接地,第二引脚与第八电容的一端、第九电容的一端、3v3电源连接,第三引脚与第十电容的一端、vbat连接;所述第八电容至第十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口与5v电源连接,第二端口与vbat连接,第四端口和第五端口均接地;其中的vbus、bat、vbat仅作为电路标记供电路连接使用,无特殊含义。

5、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显示单元包括第六芯片,所述第六芯片的第一引脚、第八引脚均与3v3电源连接,第二引脚接地,第三引脚至第七引脚分别对应与lcd_cs、rst、lcd_rs、lcd_sdi和lcd_sck连接,第十引脚至第十四引脚分别对应与t_clk、t_cs、t_din、t_do和t_irq连接;其中的lcd_cs、rst、lcd_rs、lcd_sdi、lcd_sck、t_clk、t_cs、t_din、t_do、t_irq仅作为电路标记供电路连接使用,无特殊含义。

6、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音频单元包括有第五芯片、第二十电阻、第十一电容和第三插排,所述第五芯片的第一引脚、第十四引脚、第十六引脚分别对应与aud_din、aud_lrc、aud_bck连接,第二引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躯干壳体(1)和头部壳体(2),所述躯干壳体(1)顶部的轴销与头部壳体(2)底部延伸出的安装舌活动卡接,所述头部壳体(2)的后侧对称设置有挂钩(21),用于将拔下的头部壳体(2)固定在用户身体上,所述头部壳体(2)的前部和侧部均安装有传感单元(3),用于感应用户身体距离及周围环境光照情况,所述头部壳体(2)内还设置有第二控制单元和第二供电单元,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传感单元(3)电性连通以实现供电,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与传感单元(3)电性连通以实现信号传输,所述躯干壳体(1)的前侧安装有显示单元(4),用于显示距离及周围环境光照情况数值,所述躯干壳体(1)的后侧安装有音频单元(5),用于发出提示音,所述躯干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一供电单元,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与第一控制单元、显示单元(4)、音频单元(5)均电性连通以实现供电,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显示单元(4)、音频单元(5)电性连通以实现控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通过无线形式来实现信号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有第一芯片(U1)、第二芯片(U2)、第一插座(H1)、第二插座(H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插排(J1)、马达(M)和第一开关(SW1),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一引脚、第四十引脚和第四十一引脚均接地,第二引脚与3V3电源连接,第三引脚与RST、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一开关(SW1)的第一端口连接,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分别对应与AUD_BCK、AUD_DIN、AUD_LRC连接,第八引脚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九引脚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十引脚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十三引脚与第二芯片(U2)的第五引脚、第七引脚连接,第十四引脚与第二芯片(U2)的第六引脚、第八引脚连接,第二十六引脚与T_DO连接,第二十八引脚至第三十五引脚分别对应与T_DIN、T_CS、T_CLK、T_IRQ、LCD_SCK、LCD_SDI、LCD_RS和LCD_CS连接,第三十六引脚、第三十七引脚分别对应与第一插座(H1)的第二端口、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3V3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开关(SW1)的第二端口接地,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二插座(H2)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第二插座(H2)的第一引脚与5V电源连接,第二引脚及第三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一三极管(Q1)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第二端口与马达(M)的负极连接,所述马达(M)的正极与3V3电源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二三极管(Q2)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第二端口与第一插排(J1)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插排(J1)的第二端口与5V电源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第一三极管(Q1)的第三端口、第二三极管(Q2)的第三端口、第一插座(H1)的第一端口均接地;所述第二芯片(U2)的第一引脚、第十二引脚至第十六引脚均接地,第二引脚、第十一引脚均与VBUS连接,第四引脚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十引脚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及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均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包括有第三芯片(U3)、第四芯片(U4)、第二插排(J2)、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第四发光二极管(LED4)、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第六发光二极管(LED6)、第一电感(L1)、第二开关(SW2)和第三开关(SW3),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一引脚与5V电源连接,第二引脚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一端及VBUS连接,第三引脚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第四引脚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躯干壳体(1)和头部壳体(2),所述躯干壳体(1)顶部的轴销与头部壳体(2)底部延伸出的安装舌活动卡接,所述头部壳体(2)的后侧对称设置有挂钩(21),用于将拔下的头部壳体(2)固定在用户身体上,所述头部壳体(2)的前部和侧部均安装有传感单元(3),用于感应用户身体距离及周围环境光照情况,所述头部壳体(2)内还设置有第二控制单元和第二供电单元,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传感单元(3)电性连通以实现供电,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与传感单元(3)电性连通以实现信号传输,所述躯干壳体(1)的前侧安装有显示单元(4),用于显示距离及周围环境光照情况数值,所述躯干壳体(1)的后侧安装有音频单元(5),用于发出提示音,所述躯干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一供电单元,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与第一控制单元、显示单元(4)、音频单元(5)均电性连通以实现供电,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显示单元(4)、音频单元(5)电性连通以实现控制,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通过无线形式来实现信号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有第一芯片(u1)、第二芯片(u2)、第一插座(h1)、第二插座(h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插排(j1)、马达(m)和第一开关(sw1),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一引脚、第四十引脚和第四十一引脚均接地,第二引脚与3v3电源连接,第三引脚与rst、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一开关(sw1)的第一端口连接,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分别对应与aud_bck、aud_din、aud_lrc连接,第八引脚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九引脚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十引脚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十三引脚与第二芯片(u2)的第五引脚、第七引脚连接,第十四引脚与第二芯片(u2)的第六引脚、第八引脚连接,第二十六引脚与t_do连接,第二十八引脚至第三十五引脚分别对应与t_din、t_cs、t_clk、t_irq、lcd_sck、lcd_sdi、lcd_rs和lcd_cs连接,第三十六引脚、第三十七引脚分别对应与第一插座(h1)的第二端口、第三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3v3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开关(sw1)的第二端口接地,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二插座(h2)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第二插座(h2)的第一引脚与5v电源连接,第二引脚及第三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一三极管(q1)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第二端口与马达(m)的负极连接,所述马达(m)的正极与3v3电源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二三极管(q2)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第二端口与第一插排(j1)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插排(j1)的第二端口与5v电源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第一三极管(q1)的第三端口、第二三极管(q2)的第三端口、第一插座(h1)的第一端口均接地;所述第二芯片(u2)的第一引脚、第十二引脚至第十六引脚均接地,第二引脚、第十一引脚均与vbus连接,第四引脚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十引脚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及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均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单元包括有第三芯片(u3)、第四芯片(u4)、第二插排(j2)、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第三发光二极管(led3)、第四发光二极管(led4)、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第六发光二极管(led6)、第一电感(l1)、第二开关(sw2)和第三开关(sw3),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一引脚与5v电源连接,第二引脚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二电容(c2)的一端及vbus连接,第三引脚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第四引脚至第十一引脚分别对应与第十一电阻(r11)至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第十二引脚接地,第十三引脚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连接,第十四引脚与bat连接,第十五引脚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四电容(c4)的一端、第五电容(c5)的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连接,第十六引脚与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第十七引脚接地;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sw2)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至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分别对应与第五发光二极管(led5)至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第六发光二极管(led6)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六电容(c6)的一端、第七电容(c7)的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均与bat连接,所述第二插排(j2)的第一端口与bat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至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第二开关(sw2)的第二端口、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至第六发光二极管(led6)的负极、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第二插排(j2)的第二端口均接地;所述第四芯片(u4)的第一引脚接地,第二引脚与第八电容(c8)的一端、第九电容(c9)的一端、3v3电源连接,第三引脚与第十电容(c10)的一端、vbat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至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开关(sw3)的第一端口与5v电源连接,第二端口与vbat连接,第四端口和第五端口均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近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单元(4)包括第六芯片(u6),所述第六芯片(u6)的第一引脚、第八引脚均与3v3电源连接,第二引脚接地,第三引脚至第七引脚分别对应与lcd_cs、rst、lcd_rs、lcd_sdi和lcd_sck连接,第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超闫翔宇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