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及鱼缸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892965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8 18:36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及鱼缸,鱼缸循环回水装置设置于鱼缸的背板或侧板后侧,其中,一级回水槽内,上层进水口对应于上层缸的上部,下层出水口对应于下层缸的下部;二级回水槽内,下层进水口对应于下层缸的上部,过滤出水口对应于过滤池的下部;给水槽的底部通过管道与过滤池内的水泵相连通,给水槽的上部与上层缸相连通;上层进水口、下层出水口、下层进水口和过滤出水口均开设于鱼缸对应鱼缸循环回水装置的背板或侧板上。通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鱼缸的背板或侧板后侧密封设置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对捕捞和养殖过程无阻碍、无死角,使用方便,且节约鱼缸内空间,释放更多养殖空间,装置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鱼缸,尤其涉及一种鱼缸循环回水装置以及一种采用循环回水装置的鱼缸。


技术介绍

1、目前,现有的鱼缸都是采用upvc管道作为给水和回水管道,从过滤池内水泵开始,管道经过制冷(如有恒温机)、杀菌(如有uv杀菌灯),海水还要分流到蛋白质分离器,然后到鱼缸内,鱼缸内再通过一个水管管径更大的管道作为回水管,将水靠重力回到下层鱼缸(如果是单层则直接回到过滤池),下层鱼缸再通过回水管道到再下层,直到回到过滤池,水流再经过过滤池内的滤材进行过滤后,又被泵抽到最上层鱼缸,周而复始,达到过滤净化鱼缸的水质,满足养殖需求的目的。

2、而现有的这些鱼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给水和回水管道复杂,操作繁琐,需要技术人员才能完成管道连接;

4、2.鱼缸内管道复杂,存在操作风险,捕捞时容易撞到管道,导致管道脱落或存在捕捞死角;

5、3.现有的鱼缸,其内各种管道裸露,不美观;

6、4.回水流路是同侧进同侧出,对于较大的鱼缸,只能对进出水口附近的水进行有效过滤,无法实现对整缸水的过滤和净化。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及鱼缸,通过在鱼缸的背板或侧板后侧密封设置鱼缸循环回水装置,代替在鱼缸内设置给水回水管道等管件,并直接在鱼缸的背板或侧板上开设上层进水口、下层出水口、下层进水口和过滤出水口,对捕捞和养殖过程无阻碍、无死角,使用方便,且节约鱼缸内空间,释放更多养殖空间,装置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鱼缸循环回水装置,所述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密封设置于鱼缸内,所述鱼缸由上向下分为上层缸、下层缸和过滤池;

3、所述鱼缸循环回水装置设置于所述鱼缸的背板或侧板后侧,包括一级回水槽、二级回水槽和给水槽,所述一级回水槽内设置有上层进水口和下层出水口,所述上层进水口对应于所述上层缸的上部,所述下层出水口对应于所述下层缸的下部;

4、所述二级回水槽内设置有下层进水口和过滤出水口,所述下层进水口对应于所述下层缸的上部,所述过滤出水口对应于所述过滤池的下部;

5、所述给水槽的底部通过管道与所述过滤池内的水泵相连通,所述给水槽的上部与所述上层缸相连通;

6、所述上层进水口、所述下层出水口、所述下层进水口和所述过滤出水口均开设于所述鱼缸对应所述鱼缸循环回水装置的背板或侧板上;

7、所述给水槽在水泵动力作用下能够将所述过滤池中的水输送至所述上层缸中,所述上层缸中的水到达所述上层进水口的高度位置时,能够由所述上层进水口进入所述一级回水槽并由下层出水口流入所述下层缸,所述下层缸中的水到达所述下层进水口的高度位置时,能够由所述下层进水口进入所述二级回水槽并由所述过滤出水口流回所述过滤池中。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层进水口和所述下层出水口分别设置于相对所述鱼缸的左右两侧,所述下层进水口和所述过滤出水口分别设置于相对所述鱼缸的左右两侧。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层进水口、所述下层出水口、所述下层进水口和所述过滤出水口均采用贯穿开设于所述鱼缸的背板或侧板上的栅格状结构。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鱼缸循环回水装置还包括电路槽,所述电路槽为相对所述一级回水槽、所述二级回水槽和所述给水槽密封设置的槽体结构,所述电路槽对应所述上层缸、所述下层缸和所述过滤池的背板或侧板上分别设置有上层电路孔、下层电路孔和过滤电路孔,所述上层电路孔、所述下层电路孔和所述过滤电路孔分别对应处于所述上层进水口、所述下层进水口和所述过滤进水口上方的高度位置。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层进水口与所述下层出水口之间的管路沿所述上层缸的底部铺设,所述下层进水口和所述过滤出水口之间的管路沿所述下层缸的底部铺设。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层进水口与所述下层出水口之间的管路、以及所述下层进水口和所述过滤出水口之间的管路,沿所述鱼缸的背板或侧板的后侧设置。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鱼缸循环回水装置采用板型结构拼接或粘接而成、采用胶凝材料砌筑而成、采用打印材料3d打印而成、或者采用金属一体铸造成型。

14、本技术还提出一种采用循环回水装置的鱼缸,所述鱼缸由下向上分为上层缸、下层缸和过滤池,所述鱼缸内设置有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公开的鱼缸循环回水装置;

15、所述过滤池中的水经给水槽输送至所述上层缸中,所述上层缸中的水到达上层进水口的高度位置时,能够由所述上层进水口进入一级回水槽并由下层出水口流入所述下层缸,所述下层缸中的水到达下层进水口的高度位置时,能够由所述下层进水口进入二级回水槽并由过滤出水口流回所述过滤池中。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鱼缸的背板或侧板后侧密封设置鱼缸循环回水装置,代替在鱼缸内设置给水回水管道等管件,并直接在鱼缸的背板或侧板上开设上层进水口、下层出水口、下层进水口和过滤出水口,对捕捞和养殖过程无阻碍、无死角,使用方便,且节约鱼缸内空间,释放更多养殖空间,装置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密封设置于鱼缸内,所述鱼缸由上向下分为上层缸、下层缸和过滤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进水口和所述下层出水口分别设置于相对所述鱼缸的左右两侧,所述下层进水口和所述过滤出水口分别设置于相对所述鱼缸的左右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进水口、所述下层出水口、所述下层进水口和所述过滤出水口均采用贯穿开设于所述鱼缸的背板或侧板上的栅格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路槽,所述电路槽为相对所述一级回水槽、所述二级回水槽和所述给水槽密封设置的槽体结构,所述电路槽对应所述上层缸、所述下层缸和所述过滤池的背板或侧板上分别设置有上层电路孔、下层电路孔和过滤电路孔,所述上层电路孔、所述下层电路孔和所述过滤电路孔分别对应处于所述上层进水口、所述下层进水口和所述过滤出水口上方的高度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进水口与所述下层出水口之间的管路沿所述上层缸的底部铺设,所述下层进水口和所述过滤出水口之间的管路沿所述下层缸的底部铺设。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进水口与所述下层出水口之间的管路、以及所述下层进水口和所述过滤出水口之间的管路,沿所述鱼缸的背板或侧板的后侧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缸循环回水装置采用板型结构拼接或粘接而成、采用胶凝材料砌筑而成、采用打印材料3D打印而成、或者采用金属一体铸造成型。

8.一种采用循环回水装置的鱼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缸由下向上分为上层缸、下层缸和过滤池,所述鱼缸内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鱼缸循环回水装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密封设置于鱼缸内,所述鱼缸由上向下分为上层缸、下层缸和过滤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进水口和所述下层出水口分别设置于相对所述鱼缸的左右两侧,所述下层进水口和所述过滤出水口分别设置于相对所述鱼缸的左右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进水口、所述下层出水口、所述下层进水口和所述过滤出水口均采用贯穿开设于所述鱼缸的背板或侧板上的栅格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缸循环回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路槽,所述电路槽为相对所述一级回水槽、所述二级回水槽和所述给水槽密封设置的槽体结构,所述电路槽对应所述上层缸、所述下层缸和所述过滤池的背板或侧板上分别设置有上层电路孔、下层电路孔和过滤电路孔,所述上层电路孔、所述下层电路孔和所述过滤电路孔分别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松邓学威高永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鱼蔚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