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84556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8 18:26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处理池结构,包括处理池体,所述处理池体包括过滤池、溢流池和曝气池,所述过滤池和所述曝气池顶部分别设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曝气池顶部还连接有进气管和进料管,所述过滤池内壁顶部设有下水槽。本技术通过设有过滤池和溢流池,倾斜设置的通水腔可以由靠上部区域将水体通入溢流池内,沉淀的垃圾和杂质可以由第一电磁阀排入污泥池内,污水进入溢流池内的多个溢流管内,污水中的污泥会向下沉淀,水体向上移动,直至水体通过溢流板后通入曝气池内,底部沉淀的污泥可以定期控制打开第三电磁阀排入污泥池内,能够实现对污水的初步处理,尽量的排出污水中的垃圾、杂质和污泥,对污泥起到净化处理的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处理池结构


技术介绍

1、污水处理是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2、但是很多情况下乡村的产业发展较慢,很难有污水处理的系统来将污水净化,通常直接排放至河流水域中容易造成污染,特别是很多时候会随垃圾一起排放,影响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池结构。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处理池结构,包括处理池体,所述处理池体包括过滤池、溢流池和曝气池,所述过滤池和所述曝气池顶部分别设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曝气池顶部还连接有进气管和进料管,所述过滤池内壁顶部设有下水槽,所述下水槽底部连接有多个通水管,多个所述通水管倾斜设置,所述通水管顶部设有通水腔,所述通水腔与所述溢流池连通。

3、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水槽设置于所述入水口底部,所述下水槽内部设置有多个滤板,所述下水槽内壁外侧设有出水阀且内壁一侧设有喷水口,所述喷水口和所述出水阀均设置于所述滤板顶部,所述出水阀外侧设置有清理口。

4、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水管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通水管外侧环绕设有定位板,定位板固定设置于所述过滤池内壁表面。

5、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水腔底部表面为倾斜设置,所述通水腔底部一端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通水腔与所述溢流池之间通过第二电磁阀连接。

6、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溢流池内壁底部均匀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内部设置有溢流板,溢流板表面设置有通水孔。

7、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池和所述溢流池底部设置有污泥池,多个所述溢流管设置于所述污泥池顶部且设有第三电磁阀与所述污泥池连通。

8、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管外侧连接有鼓风机,所述进气管延伸至所述曝气池内部且连接有通气竖管,所述通气竖管设置于所述曝气池内壁底部且端部连接有通气横杆,所述通气横杆数量设置为多个且表面贯穿设有通气孔。

9、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料管外侧连接有下料箱,且下料箱内部填充有絮凝剂,所述进料管延伸至所述曝气池内部且连接有输料管,所述输料管底部一端设有扩散腔。

10、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1、1、本技术通过设有过滤池和溢流池,污水由入水口进入过滤池内部通过下水槽内的滤板进行初步过滤和清理大块垃圾后进入通水管内后进入通水腔,倾斜设置的通水腔可以由靠上部区域将水体通入溢流池内,沉淀的垃圾和杂质可以由第一电磁阀排入污泥池内,污水进入溢流池内的多个溢流管内,污水中的污泥会向下沉淀,水体向上移动,直至水体通过溢流板后通入曝气池内,底部沉淀的污泥可以定期控制打开第三电磁阀排入污泥池内,能够实现对污水的初步处理,尽量的排出污水中的垃圾、杂质和污泥,对污泥起到净化处理的工作;

12、2、通过设有曝气池、进气管和进料管,由进料管可以向曝气池内添加絮凝剂,与污水中的微生物混合絮凝,进气管可以向曝气池内通入空气并输送至曝气池底部,提供氧气供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新陈代谢,从而有效地降解有机物质,并且在絮凝过滤后的污水可以达到排放标准,不会造成污水的污染。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处理池结构,包括处理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池体(1)包括过滤池(2)、溢流池(3)和曝气池(4),所述过滤池(2)和所述曝气池(4)顶部分别设有入水口(5)和出水口(6),所述曝气池(4)顶部还连接有进气管(7)和进料管(8),所述过滤池(2)内壁顶部设有下水槽(21),所述下水槽(21)底部连接有多个通水管(25),多个所述通水管(25)倾斜设置,所述通水管(25)顶部设有通水腔(26),所述通水腔(26)与所述溢流池(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槽(21)设置于所述入水口(5)底部,所述下水槽(21)内部设置有多个滤板(22),所述下水槽(21)内壁外侧设有出水阀(23)且内壁一侧设有喷水口(24),所述喷水口(24)和所述出水阀(23)均设置于所述滤板(22)顶部,所述出水阀(23)外侧设置有清理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管(25)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通水管(25)外侧环绕设有定位板,定位板固定设置于所述过滤池(2)内壁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腔(26)底部表面为倾斜设置,所述通水腔(26)底部一端设有第一电磁阀(27),所述通水腔(26)与所述溢流池(3)之间通过第二电磁阀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池(3)内壁底部均匀设有溢流管(31),所述溢流管(31)内部设置有溢流板,溢流板表面设置有通水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处理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池(2)和所述溢流池(3)底部设置有污泥池(9),多个所述溢流管(31)设置于所述污泥池(9)顶部且设有第三电磁阀与所述污泥池(9)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7)外侧连接有鼓风机,所述进气管(7)延伸至所述曝气池(4)内部且连接有通气竖管(71),所述通气竖管(71)设置于所述曝气池(4)内壁底部且端部连接有通气横杆(72),所述通气横杆(72)数量设置为多个且表面贯穿设有通气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8)外侧连接有下料箱,且下料箱内部填充有絮凝剂,所述进料管(8)延伸至所述曝气池(4)内部且连接有输料管(81),所述输料管(81)底部一端设有扩散腔(82)。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处理池结构,包括处理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池体(1)包括过滤池(2)、溢流池(3)和曝气池(4),所述过滤池(2)和所述曝气池(4)顶部分别设有入水口(5)和出水口(6),所述曝气池(4)顶部还连接有进气管(7)和进料管(8),所述过滤池(2)内壁顶部设有下水槽(21),所述下水槽(21)底部连接有多个通水管(25),多个所述通水管(25)倾斜设置,所述通水管(25)顶部设有通水腔(26),所述通水腔(26)与所述溢流池(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槽(21)设置于所述入水口(5)底部,所述下水槽(21)内部设置有多个滤板(22),所述下水槽(21)内壁外侧设有出水阀(23)且内壁一侧设有喷水口(24),所述喷水口(24)和所述出水阀(23)均设置于所述滤板(22)顶部,所述出水阀(23)外侧设置有清理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管(25)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通水管(25)外侧环绕设有定位板,定位板固定设置于所述过滤池(2)内壁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水腔(2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刚杰林芳马小文于巧玲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