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力模块及空调室外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5967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1 15:58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力模块及空调室外机,所述水力模块包括呈L型设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包括一体成型设置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置加热装置,所述第二侧板设置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与所述冷媒管路连接,所述水力模块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分别与所述板式换热器、加热装置通过连接管路连通。本技术所述水力模块及空调室外机可实现水力模块的一体化设置,通过预装配并整体安装至室外机,装配稳定可靠且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水力模块及空调室外机


技术介绍

1、水力模块是实现水循环驱动的重要功能模块,利用空调系统的冷媒对水进行换热,目前在写字楼、别墅、公寓等场所应用越来越普遍。通常水力模块包括若干侧板和盖设于侧板的顶板,利用螺丝将二者固定连接,装配复杂;若内部布局会使水管和冷媒管较长且多处弯曲,系统阻力大、成本高。

2、为此,申请号为202221446786.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力模块及空调系统,所述水力模块包括后板和侧板,所述后板和侧板围合形成水力模块的外壳体,在所述外壳体内安装膨胀罐、板式换热器、膨胀罐底座和板式换热器底座,所述后板设置避让孔,且所述避让孔设置在膨胀罐底座和/或板式换热器底座的后侧;但该方案可提高水力模块的装配紧固性,但水泵、加热器等部件难以同步安装且结构复杂。

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水利模块的结构不合理,装配繁琐复杂且成本高。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力模块,设在空调室外机上,所述空调室外机设置冷媒管路,包括呈l型设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包括一体成型设置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置加热装置,所述第二侧板设置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与所述冷媒管路连接,所述水力模块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分别与所述板式换热器、加热装置通过连接管路连通。

3、该设置可实现水力模块的一体化设置,可进行预装配后整体安装至室外机,装配效率高且占用空间小;在空调制冷负荷较大时或者用户对热水需求量大时通过加热装置对待换热水体进行预热或二次加热;另外通过对冷媒系统改造,可在制热时利用加热装置对冷媒管路进行二次加热,以满足公共场所的制热升温需求,应用范围广。

4、优选的,所述水力模块还包括与所述连接管路相连的膨胀罐,所述膨胀罐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上且与所述第二侧板抵接设置。当输水管路内水流失压力减低时则膨胀罐内气体压力大于水的压力,此时气体膨胀将气囊内的水挤出补到输水管路内,用于动态调整水压。

5、优选的,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下端设置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装配在底座上;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位于支撑板的上方且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外壁面相贴合,用于限位固定所述板式换热器。该设置结构简单,板式换热器同时与底座、安装板连接,装配稳定可靠且不易产生噪音。

6、优选的,所述安装板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上翻边、下翻边。该设置可增加安装板上下两侧的接触面积,连接紧固可靠且受力更加均匀。

7、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装配孔以及呈l型的翻折板,所述装配孔位于所述翻折板的上方,所述翻折板的自由端竖直向上,所述装配孔、翻折板相互配合用于对膨胀罐进行固定装配。该设置可通过一个螺钉实现对膨胀罐的固定装配;同时可从两个方向同时对膨胀罐的底部进行限位,装配牢靠且有利于减小输水管路的整体尺寸。

8、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在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设置减重孔,所述减重孔呈长条形且沿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方向延伸。该设置可降低安装板的整体重量,用料省且生产成本低。

9、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设置第一凸筋,所述第一凸筋沿水平方向部分的延伸至所述第二侧板。该设置可提高安装板的机械强度,便于生产加工;同时对于加热装置的安装起到定位作用。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还包括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位于所述第一凸筋的下方且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侧板。该设置可进一步提高安装板的机械强度;同时确保第一侧板部分的与所述膨胀罐抵接,防止在运动过程中产生振动噪音。

10、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设置第三凸筋,所述第三凸筋与所述第一凸筋垂直且其端部与所述翻折板抵接。该设置可提高翻折板的机械强度,防止其弯折变形;同时使第一侧板在水平、竖直两个方向上均具有一定的形变空间,有效避免装配或运输过程中受力变形,确保整体稳定可靠。

11、优选的,所述第二侧板上分别设置第二避让孔、第三避让孔,所述第二避让孔、第三避让孔分别位于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上下两侧,用于避让输水管路。该设置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

1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水力模块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可实现水力模块的一体化设置,可进行预装配后整体安装至室外机,装配效率高且占用空间小;2)装配稳定可靠且不易产生噪音,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3)在在空调制冷负荷较大时或者用户对热水需求量大时通过加热装置对待换热水体进行预热或二次加热;另外通过对冷媒系统改造,可在制热时利用加热装置对冷媒进行二次加热以满足公共场所的制热需求,应用范围广。

1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上述的水力模块,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立板,所述立板的一侧设置风机,所述水力模块位于所述立板远离所述风机的一侧,所述水力模块与所述立板之间设置压缩机。本技术所述空调室外机具有与所述水力模块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进行赘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力模块,设在空调室外机上,所述空调室外机设置冷媒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呈L型设置的安装板(11),所述安装板(11)包括一体成型设置的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所述第一侧板(111)设置加热装置(13),所述第二侧板(112)设置板式换热器(14),所述板式换热器(14)与所述冷媒管路连接,所述水力模块(1)还包括水泵(15),所述水泵(15)分别与所述板式换热器(14)、加热装置(13)通过连接管路连通;所述第一侧板(111)上设置装配孔(1115)以及呈L型的翻折板(1111),所述装配孔(1115)位于所述翻折板(1111)的上方,所述翻折板(1111)的自由端竖直向上,所述装配孔(1115)、翻折板(1111)相互配合用于对膨胀罐(12)进行固定装配;所述第一侧板(111)在远离所述第二侧板(112)的一侧设置减重孔(1113),所述减重孔(1113)呈长条形且沿所述第一侧板(111)的高度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模块(1)还包括与所述连接管路相连的膨胀罐(12),所述膨胀罐(12)位于所述第一侧板(111)上且与所述第二侧板(112)抵接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14)的下端设置支撑板(16),所述支撑板(16)固定装配在底座(8)上;所述第二侧板(112)上设置限位板(17),所述限位板(17)位于支撑板(16)的上方且与所述板式换热器(14)的外壁面相贴合,用于限位固定所述板式换热器(14)。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上翻边(114)、下翻边(1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11)设置第一凸筋(1116),所述第一凸筋(1116)沿水平方向部分的延伸至所述第二侧板(1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11)设置第三凸筋(1118),所述第三凸筋(1118)与所述第一凸筋(1116)垂直且其端部与所述翻折板(1111)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112)上分别设置第二避让孔(1121)、第三避让孔(1122),所述第二避让孔(1121)、第三避让孔(1122)分别位于所述板式换热器(14)的上下两侧,用于避让输水管路。

8.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水力模块(1),还包括底座(8),所述底座(8)上设置立板(2),所述立板(2)的一侧设置风机(4),所述水力模块(1)位于所述立板(2)远离所述风机(4)的一侧,所述水力模块(1)与所述立板(2)之间设置压缩机。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力模块,设在空调室外机上,所述空调室外机设置冷媒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呈l型设置的安装板(11),所述安装板(11)包括一体成型设置的第一侧板(111)、第二侧板(112),所述第一侧板(111)设置加热装置(13),所述第二侧板(112)设置板式换热器(14),所述板式换热器(14)与所述冷媒管路连接,所述水力模块(1)还包括水泵(15),所述水泵(15)分别与所述板式换热器(14)、加热装置(13)通过连接管路连通;所述第一侧板(111)上设置装配孔(1115)以及呈l型的翻折板(1111),所述装配孔(1115)位于所述翻折板(1111)的上方,所述翻折板(1111)的自由端竖直向上,所述装配孔(1115)、翻折板(1111)相互配合用于对膨胀罐(12)进行固定装配;所述第一侧板(111)在远离所述第二侧板(112)的一侧设置减重孔(1113),所述减重孔(1113)呈长条形且沿所述第一侧板(111)的高度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模块(1)还包括与所述连接管路相连的膨胀罐(12),所述膨胀罐(12)位于所述第一侧板(111)上且与所述第二侧板(112)抵接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14)的下端设置支撑板(16),所述支撑板(16)固定装配在底座(8)上;所述第二侧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家胜乔延垒廖俊君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