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猕猴桃灰霉病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78832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8 19:19
一种防治猕猴桃灰霉病的栽培方法,是采用甘蔗、黄连、马齿苋、蒲公英、板蓝根和黄芩发酵制备滤渣和发酵液,发酵液与生长素IAA制备成复合药剂,在猕猴桃幼苗种植2~3个月后在猕猴桃幼苗根部掩埋滤渣,并向猕猴桃幼苗喷洒复合药剂溶液,之后每隔2~3个月喷洒一次复合药剂溶液,直至猕猴桃成熟采摘,所述复合药剂溶液是采用复合药剂加水稀释200~300倍得到,按照每株猕猴桃植株150~200mL进行喷洒。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喷洒特定的复合药剂,预防效率高,栽培3年,猕猴桃患灰霉病的栽培方法的感染率为0,猕猴桃成活率高达100%,栽培三年结果,掉果率低于2%以下,产量可高达1500kg/亩左右,成熟后的猕猴桃果实常温下贮藏7天后灰霉病感染率低至1%以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猕猴桃病害防治,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猕猴桃灰霉病的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1、灰霉病是露地、保护地作物常见且比较难防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在20~25℃、湿度85%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灰色霉层不断释放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扩散再浸染,造成严重危害。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花、果、叶、茎均可发病。

2、猕猴桃含有丰富的营养成成,除了含有猕猴桃碱、蛋白水解酶、和糖类等有机物,以及钙、钾锌、硒等微量元素和人体所需的17中氨基酸外,还具有丰富的维生素c、葡萄酸、柠檬酸等,其口感酸甜,深受大众喜爱。但是猕猴桃喜温习喜湿,极易感染灰霉病,灰霉病主要发生在花期、幼果期和贮藏期,花朵染病后变褐并腐烂脱落,带菌的花瓣落在叶片和果实上进一步感染幼果和叶片,叶片感染引起叶斑,果实受害初期茸毛褐变,随后局部腐烂,造成落果,湿度大时果面产生灰黑色霉层,若生长过程中防治不到位,后续果实贮藏期灰霉病的发病几率也会增大。

3、现有技术中对于猕猴桃果园喷药防治灰霉病,常常采用嘧霉胺、腐霉利、异菌脲等化学杀菌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治猕猴桃灰霉病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是采用甘蔗、黄连、马齿苋、蒲公英、板蓝根和黄芩发酵制备滤渣和发酵液,发酵液与生长素IAA制备成复合药剂,在猕猴桃幼苗种植2~3个月后在幼苗根部掩埋滤渣,并向幼苗喷洒复合药剂溶液,之后每隔2~3个月喷洒一次复合药剂溶液,直至猕猴桃成熟采摘,所述复合药剂溶液是采用复合药剂加水稀释200~300倍得到,按照每株猕猴桃植株150~200mL进行喷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猕猴桃灰霉病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具体是采用甘蔗、黄连、马齿苋、蒲公英、板蓝根和黄芩制成混合粉末,隔水蒸煮放凉后,依次加入微白黄链霉菌和单霉素链霉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猕猴桃灰霉病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是采用甘蔗、黄连、马齿苋、蒲公英、板蓝根和黄芩发酵制备滤渣和发酵液,发酵液与生长素iaa制备成复合药剂,在猕猴桃幼苗种植2~3个月后在幼苗根部掩埋滤渣,并向幼苗喷洒复合药剂溶液,之后每隔2~3个月喷洒一次复合药剂溶液,直至猕猴桃成熟采摘,所述复合药剂溶液是采用复合药剂加水稀释200~300倍得到,按照每株猕猴桃植株150~200ml进行喷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猕猴桃灰霉病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具体是采用甘蔗、黄连、马齿苋、蒲公英、板蓝根和黄芩制成混合粉末,隔水蒸煮放凉后,依次加入微白黄链霉菌和单霉素链霉菌,在28~30℃下发酵3天,然后再加入斯氏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绿色木霉,保持温度为30~32℃继续发酵10~15天,发酵结束后过滤,收集滤渣和滤液,滤液为发酵液。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防治猕猴桃灰霉病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粉末、微白黄链霉菌、单霉素链霉菌、斯氏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绿色木霉菌的质量比为100:0.1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哲馨决登伟刘静张文林马艺嘉杨佳琦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文理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