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通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77632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急通信系统,其特征是,由现场通信单元、中继系统单元和终端站组成;所述现场通信单元经中继系统单元与终端站双向联通;所述中继系统单元包括预设于海拔高位置的骨干中继站,所述骨干中继站与现场通信单元中的现场发射站之间预设相应的补点中继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在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段建立起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条件的自有通信链路,实现视频、语音、数据的互传互通;将灾害现场的各种情况以客观真实的记录方式,及时上报给终端站,同时能将终端站下达的各种指令实时地传输至现场。(*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是一种应急通信系统
技术介绍
当突发性自然灾害顷刻间降临时,灾害现场的电力、通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 可能遭到损毁。此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灾区与外界的联系,在第一时间段内将灾害现场的 真实情况及时上报,以利展开抗灾救援工作。然而,有可能因公众通讯网络的瘫痪、原应急 通讯工具的无法启用及相关人员发生意外而无法与外界取得任何通讯联络,同时很有可能 因公路及桥梁损毁造成车辆难以通行,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由外界(当地)组织力量赶赴灾 区现场并提供相应的通讯设备、建立与外界的有效联络可能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基于 灾区原所有的通讯方式均不能有效建立,外界可能启用的方式为1、采用低轨道通信卫星获取灾区图片方式卫星拍摄的图片能客观地反映出灾区全貌,让外界看到了灾情并可能对灾害的等 级提供判别依据,但卫星图片对具体细节的表现相对缺乏,而且还是无法与灾区现场建立 起有效地通讯链路,具体灾情无法知晓,救援的组织与实施等重大决策问题仍无法与现场 取得联系,况且卫星可能因天气原因(多云、多雨)及夜间等自然条件而难以发挥起有效作用。2、派员进驻灾区方式先遣救援(或侦察)人员赶赴灾区的方式有空投、乘用交通工具、徒步。可能受空 投审查程序、天气、夜间等原因影响,空投方式有可能滞后;公路(或水路)及车辆(或舟 船)的应用可能将受到限制;徒步方式在时间上的耽搁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由于突发性自然灾害地域的不确定性,这种调用灾区所辖区域的外来力量, 存有不确定的时空距离,在操作程序及时间上都存有一定的困难,最终表现为时间上的耽 搁及决策的延迟。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应急通信系统,实现在 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段内由外界组织专门机构赶赴灾区,迅速地在灾害 现场与外界通信指挥中心之间,建立起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条件的自有通信链路,实现视频、 语音、数据的互传互通;将灾害现场的各种情况以客观真实的记录方式,及时上报给指挥中 心,同时指挥中心所下达的各种指令能实时地传输至现场。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急通信系统,由现场通信单元、中继系统单 元和终端站组成;所述现场通信单元经中继系统单元与终端站双向联通;所述中继系统单 元包括预设于海拔高位置的骨干中继站,所述骨干中继站与现场通信单元中的现场发射站 之间预设相应的补点中继站。所述终端站为固定位置的终端指挥中心或为移动行进的通信车。本技术所述应急通信系统的设计、工作原理具体描述如下本方案采用以预设中继点的办法来构建整个传输网络所需设置的中继站。其能实 现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根据灾区所在地位置进行判别,并决定启用相关的通信中继 站,利用相关装备在第一时间段内,分别到达灾区现场及所启用的中继站地点,迅速地建立 有效的通讯链路,将灾情通过视频、音频、数据等传送至到灾区所辖地的政府部门,提供真 实的、最新的一手资料,为抗灾救援提供权威性的决策依据。本技术所述应急通信系统具备视频、语音、数据的双向通信能力,相当于将后 方指挥中心前移至灾害现场,构成对抗灾救援最为得力、及时的有效指挥。通过设置在指挥 中心的各种专网或公众网络端口,可实现灾情实时上报及更高层的上级所下达的各种指令 同时传送至灾害现场。在具体实施制定系统中继预案时,以基于系统设备的传输能力、所辖区域的地貌 特征、建筑物、通讯基础设施(铁塔)等因素予以综合考虑,拟定骨干中继站的选址。骨干 中继站通常选定在具一定海拔高度的高山台站,以尽可能实现骨干站与终端站(指挥中心 或通信指挥车)间的一跳通讯链接;根据现场通信设备的传输能力,确定其与骨干中继站 所能直接链通而构成的覆盖区域范围;对于各骨干站覆盖范围外所剩的空白区域,则需在 现场发射站与骨干中继站之间预设相应的补点中继站,补点中继站既在现场发射站的覆 盖区域内,又在骨干站的覆盖范围内,这样构成现场发射站至补点中继站至骨干中继站至 终端指挥中心(或指挥车)的多跳接力传输链路。由于本专利技术为双向系统,指挥中心的发 射传输链路则为上述过程的逆程。依据此方法可构成全县区域覆盖的传输中继预案,一般 情况下,对于县级区域实施两级中继接力能基本覆盖。所述系统站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通信指挥车的移动终端方式,二是设置 在政府办公大楼内的应急通信指挥中心的固定地点方式。最终采纳何种方式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万一出现包括县城(指挥中心)所在地的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其应急通信 预案无法启用,则根据所建立的相邻区域应急通信预案,可由临近县(市)的应急通信实施 单位建立通信系统。本技术所述应急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在于1、快速的反应能力所设计的系统构建方案、管理及运行的载体、建立的应急通信 预案均为在第一时间段内建立灾区第一完整、独立的通信平台提供了快速反应条件下的可 操作方案。2、超强的机动性针对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交通中断的极地条件下所采用的 交通工具,在可能实现的最大限度上达到将人员及设备运送至目的地;且可实现在脱离交 通工具后,以背负(装备)及徒步方式到达现场。3、具备单兵作业能力系统单元功能的设计均以单兵作业方式可实现,其能独自 完成到达指定地点、建立系统、启用设备、现场各种信息的采集与报道。4、数字化技术系统采用了地面无线数字传输的国内外最新实用技术,确保了系 统技术体制的先进性与可靠性。所有视音采集及通信链路部分均为数字化设备,为建立多 级传输及实施加密提供了相应的基础平台。5、强大的系统功能自成系统能实现视频、语音、数据的双向传输,构成现场与终4端(指挥中心)多种通讯方式的互动。其实现了多个通信领域应用技术及功能的有效集成, 可构成当时条件下的现场通讯站。6.高可靠性系统构建具有多种通讯手段无线电台、卫星电话及应急通信系统 的视频、语音、数据的通讯功能为本项目的应急通讯提供了多种备份;系统设计从设备装载 结构、电源供应保障、全天侯应用条件、设备选型等方面处处体现以高可靠性为第一要素, 从而使得本系统具有极高的可靠性。7.高性价比所述应急通信系统由于采用的是地面数字传输体制,因而系统的总 体投入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也不存在相应的运营费用;对于系统功能及装备的配置用户 亦可做适度的调整。从创新、实用与可靠的设计理念出发,所述系统所具有的先进性、多功 能性及高品质使其具有很高的性价比。8.多用途所述系统的应用功能除应对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外,亦可应用于各种 突发性事件及其他领域的特定应急通信需求。附图说明附图为本技术所述应急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急通信系统,由现场通信单元、中继系统单元和终端站组成。其中现场通信单元的工作原理详细如下所述先遣人员由于要到达现场,所经路途可能是最远、最艰巨的。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 整个行程中,对道路状况要向指挥中心作出相应报告,为后续车辆能否通行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其改道及可能遭遇放弃交通工具等各种不利情况更要及时上报。不论是在路途或是已 到达现场,在现场通信系统与指挥中心的通信链路没有建立前,将主要以车载电台作为主 要通讯联络工具,包括道路通行、到达现场后将灾区情况在第一时间内所作的简短发布等, 这种基于车载电台的单工通信方式,可能由于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应急通信系统,其特征是,由现场通信单元、中继系统单元和终端站组成;所述现场通信单元经中继系统单元与终端站双向联通;所述中继系统单元包括预设于海拔高位置的骨干中继站,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一平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航天亚卫通信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