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俊薇专利>正文

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71572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19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涉及饮料瓶领域,包括饮料瓶本体,所述饮料瓶本体顶部右侧的前端固定按照有密封环套,所述密封环套的顶部设置有瓶嘴机构,所述瓶嘴机构包括第一盖片、第二盖片、外螺纹和捏片,所述第二盖片设置在瓶嘴机构内腔的左后方。该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通过瓶嘴机构与弧形导流片的设置,可以有效的保证将饮料完全倒出,可以将出水口下方、饮料瓶本体内腔的直角处变换为弧形角度,使出水口的下端与弧形导流片成同一平面,在倒出饮料时,不会发生饮料残留在饮料瓶本体内腔的折角处,避免了浪费,同时也便于控制饮料的流量,避免洒出等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饮料瓶,尤其涉及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


技术介绍

1、饮料盒是提供一种卫生、健康的无菌包装,防止消费者在使用吸管时将灰尘和细菌带入盒体内的饮料,让饮用者更放心的吸食,饮料盒采用的是纸质,便于生产和携带,很多酸奶生产和果汁厂家均采用饮料盒包装。

2、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卫生饮料盒(授权公告号cn 211253659 u),该专利技术能够达到通过包括饮料盒和粘接在所述饮料盒一侧的吸管袋,所述饮料盒顶端一侧设有插口,所述饮料盒顶端上位于所述插口上设有插口保护结构,所述插口保护结构包含有溢出圈、圈盖和连接环,所述溢出圈粘接在所述饮料盒上位于所述插口外侧,所述饮料盒一侧对角粘接有所述吸管袋,所述吸管袋内密封设有吸管,所述吸管袋靠近所述插口一端通过粘接的第二连接带连接至所述连接环上。有益效果:插口保护组件保护饮料卫生,圈盖和溢出圈配合避免饮料溢出造成损失和污染,粘带第二连接带将吸管袋固定在饮料盒上,避免环境的污染,弧形凸槽对插口支撑,空气进行流通,盒体不出现变瘪的现象,设计的饮料盒卫生环保。

3、上述专利中的一种卫生饮料盒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

4、1.现有的饮料瓶在倾斜将饮料向外倒出时,会因饮料较满极易洒出,也会因为较为靠近中间部位的瓶盖导致会有剩余的饮料残留在瓶内不易倒出,导致了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具备可以对瓶盖部位进行改进,从而保证了在饮料较满时可以很顺畅的进行流出,同时可以有效的保证瓶内的饮料完全倒出,不会发生残留,避免浪费,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包括饮料瓶本体,所述饮料瓶本体顶部右侧的前端固定按照有密封环套,所述密封环套的顶部设置有瓶嘴机构。

3、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瓶嘴机构包括第一盖片、第二盖片、外螺纹和捏片,所述第二盖片设置在瓶嘴机构内腔的左后方,所述第一盖片与第二盖片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盖片与第二盖片的连接处设置有折痕,所述捏片粘接在第一盖片的顶部,所述饮料瓶本体内腔右侧前端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弧形导流片。

4、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瓶嘴机构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所述瓶嘴机构内腔的右前方开设有出水口。

5、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瓶嘴机构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延伸至饮料瓶本体内腔的顶部。

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瓶嘴机构的表面套设安装有瓶盖,所述瓶盖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槽,所述瓶盖的内壁与瓶嘴机构外表面开设的外螺纹螺纹连接。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8、1.该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通过瓶嘴机构与弧形导流片的设置,可以有效的保证将饮料完全倒出,可以将出水口下方、饮料瓶本体内腔的直角处变换为弧形角度,使出水口的下端与弧形导流片成同一平面,在倒出饮料时,不会发生饮料残留在饮料瓶本体内腔的折角处,避免了浪费,同时也便于控制饮料的流量,避免洒出等现象发生。

9、2.该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通过出水口可以直接将刚拆封较满且不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直接进行倒出,因此时的流量较小,从而不易倾洒,同时在将饮料倒出三分之一时,此时饮料瓶本体的重量减轻,可以通过手持捏片直接将第一盖片撕下,从而可以在倒出饮料时增加出水口的范围,在倒出三分之二的饮料后,可以再将第二盖片撕下,此时饮料瓶本体内的饮料较小,且饮料瓶本体较轻,可以再次增加出水口,便于将饮料快速倒出。

10、3.该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通过通孔可直接实现对饮料的输送工作,同时防滑槽可以在旋转瓶盖时,手部与瓶盖之间增加摩擦力,便于开启瓶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包括饮料瓶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饮料瓶本体(1)顶部右侧的前端固定按照有密封环套(2),所述密封环套(2)的顶部设置有瓶嘴机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嘴机构(5)包括第一盖片(501)、第二盖片(502)、外螺纹(503)和捏片(504),所述第二盖片(502)设置在瓶嘴机构(5)内腔的左后方,所述第一盖片(501)与第二盖片(502)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盖片(501)与第二盖片(502)的连接处设置有折痕(7),所述捏片(504)粘接在第一盖片(501)的顶部,所述饮料瓶本体(1)内腔右侧前端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弧形导流片(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嘴机构(5)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503),所述瓶嘴机构(5)内腔的右前方开设有出水口(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嘴机构(5)的底部开设有通孔(8),所述通孔(8)延伸至饮料瓶本体(1)内腔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嘴机构(5)的表面套设安装有瓶盖(3),所述瓶盖(3)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槽(4),所述瓶盖(3)的内壁与瓶嘴机构(5)外表面开设的外螺纹(503)螺纹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包括饮料瓶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饮料瓶本体(1)顶部右侧的前端固定按照有密封环套(2),所述密封环套(2)的顶部设置有瓶嘴机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内液残留且易控制流量的饮料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嘴机构(5)包括第一盖片(501)、第二盖片(502)、外螺纹(503)和捏片(504),所述第二盖片(502)设置在瓶嘴机构(5)内腔的左后方,所述第一盖片(501)与第二盖片(502)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盖片(501)与第二盖片(502)的连接处设置有折痕(7),所述捏片(504)粘接在第一盖片(501)的顶部,所述饮料瓶本体(1)内腔右侧前端的顶部固定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殿博
申请(专利权)人:张俊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