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770851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涉及油气田开发领域,是通过下列步骤实现的:在含油污泥A中加入热水A、搅拌使污泥易于流动去除油泥中的杂质及大粒径砂子;将上述制得油泥水混合物加入气浮水B,进行搅拌,再通过气浮装置收集表面原油组分,重复上述过程12~18批次,将污水排出、污泥浆B待用;在将污泥浆B注入气浮水C,对其加热,饱和曝气,每隔8~12h气浮一次,上层原油组分进行收集、中部污水排出,底部为泥浆C;5‑7天,即完成含油污泥的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的复合生物制剂体系无毒、无腐蚀性、可自然降解、不产生二次污染,绿色环保,其处理条件温和、不涉及高温高压,更安全,处理周期短,更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田开发领域、油田资源与环境中一种含油污泥处理工艺及其配套处理设备,尤其是一种含油污泥深度处理方法及专属设备。


技术介绍

1、在油田开发和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泥,其被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列为“危险废弃物”,倘若处置不当不仅会给自然界、周围居民带来危害,而且还会受到环保部门处罚、甚至法律的制裁。随着近几年环保处罚及监管力度的加大,各油田越来越不满足于仅将含油污泥处理至含油量小于2%的指标;不断在谋求含油污泥高标准的深度处理,例如含油量小于3‰甚至更低。

2、目前普遍应用的“热化学清洗技术”只能实现含油污泥处理后石油类≤2%的标准,而要达到石油类≤3‰的标准要求,需要含油污泥深度处理技术。目前现有的深度处理技术中,焚烧技术因有氧高温燃烧而有产生二噁英的风险,因需处理烟气致使工艺繁琐,已逐步成为不被选用技术;热解技术因处理成本高、处理负荷低、处理设备及工艺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了其应用;投加氧化剂的化学技术具有加药量高、处理成本高、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点;微生物技术属于一种绿色环保技术,而传统的微生物技术因占地大、效率低(少则1个月多则半年的处理周期)、受温度等环境因素制约等而应用受限。如。北美领先石油生物降解技术oil gator(美国环保部优先推荐)原位修复处理周期90-180d,国内长庆油田设计院采用的微生物菌种处理油泥技术,tph考核指标2%时批处理周期需30-40d。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及装置。本专利技术以“高效生物制剂体系”为核心,配套高效处理装置,加上环境条件及操作条件的精准控制,实现了含油污泥的高效、深度处理。

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是通过下列步骤实现的:

3、(1)油泥的流化、筛选:在含油污泥a中加入50~75℃的热水a、搅拌使污泥易于流动,并将油泥中的塑料制品、及粒径大于3mm的砂子去除;

4、(2)油泥的热洗:将步骤(1)中制得油泥水混合物继续加入50~75℃的气浮水b,且含油污泥a:(热水a+气浮水b)重量比为1:(2~5),再进行搅拌,搅拌转速60~120r/min,搅拌1~5分钟后,静止10~15min,再通过气浮装置收集表面原油组分,每隔20~30min重复上述过程12~18批次,并将污水排出至污水收集罐、污泥浆b待用;

5、(3)油泥的生物处理:将经步骤(2)热洗处理后的污泥浆b注入气浮水c,污泥浆b与注入的气浮水c重量比为1:(1~5),并对其进行加热,且温度保持在36~40℃,调节ph至6~11;搅拌转速控制在120~220r/min;饱和曝气,每隔8~12h气浮一次,上层原油组分通过收油装置收集、中部污水排出至污水收集罐,底部为泥浆c;5-7天,泥浆c中石油类降至0.3%以下,即完成含油污泥的处理;

6、所述的气浮水c为含微生物发酵液的溶气水,溶气水中微生物发酵液有效成分重量为0.1~10%。

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步骤(3)中微生物发酵菌剂是由樊庆笙氏红平红球菌( rhodococcus_qingshengii)、 叶状微杆菌( microbacterium foliorum)、恶臭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utida)、施氏微杆菌( microbacterium schleiferi)和迪茨氏菌属 (dietzia)按(1~10):(1~10):(1~10)(1~10):(1~10)的体积比构成的高效石油降解菌。

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步骤(3)中加入废盐酸或氧化钙调节ph值。

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步骤(2)和步骤(3)中气浮水的注入压力为0.2~0.4mpa。

10、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装置,包括生物罐,所述的生物罐包括外罐体和支撑架ⅰ,所述的外罐体底部设有通孔,内罐体置于外罐体内、且底部固定在通孔上,在内罐体底部设有泥浆c的出渣管,所述的内罐体外壁与外罐体内壁之间形成环形腔体ⅰ,在内罐体外壁上端与外罐体内壁之间固定有圆环形支撑板、将环形腔体ⅰ进行封堵;所述的圆环形支撑板上方的外罐体外壁一侧上部设有原油组分c的溢流管ⅰ,所述的溢流管ⅰ的上方设有污泥浆b的进料管,所述的外罐体另一侧外壁上部设有吹气管ⅰ和与内罐体连通的中部污水c的溢流管ⅱ、下部设有与内罐体连通的排空管ⅰ;所述的吹气管ⅰ的进气端与空气罐ⅱ管路连接、出气端贯穿外罐体置于内罐体的上口边沿;所述的外罐体上端设有密封盖ⅰ,密封盖ⅰ上端中心位置设有搅拌装置;所述的支撑架ⅰ外侧环周固定有一个以上半圆环形管道,所述的半圆环形管道均与气浮水c的进液管连接,进液管的另一端与溶气罐ⅱ的出水管管路连接,所述的半圆环形管道外侧壁延其圆周均匀固定有一个以上的气浮水c的出液管,所述的出液管的另一端贯穿外罐体和内罐体与内罐体内底部固定的圆环形溶气水释放管道ⅰ的外侧壁相固定连通。

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外罐体外壁一侧上部设有与环形腔体ⅰ相连通的循环水进水管、另一侧下部设有与环形腔体ⅰ相连通的循环水出水管,所述的循环水进水管ⅰ和循环水出水管ⅰ分别与锅炉ⅲ管路连接。

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圆环形溶气水释放管道ⅰ上端面延其圆周均匀分布有一组以上出液孔、且相邻两组的出液孔之间的角度为45°。

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溢流管ⅱ位于圆环形支撑板的下方。

1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创新开发了污油生物洗、残油生物深度降解、微生物絮凝等多种生物技术的协同应用,实现了含油污泥高标准的处置(石油类≤3‰),同时实现了含油污泥的安全、绿色、清洁处理,处理后污泥可绿化复垦。本专利技术包含微生物分泌的生物表活剂、分解酶以及高效菌种的共代谢降解技术;前期通过生物表活剂降低界面张力促进油、泥的生物脱附以及分解酶的降粘、降稠加速石油类的快速脱附;后期在泥浆反应器调控微生物代谢条件下,通过高效菌种的共代谢对剩余石油类物质进行深度降解。其中,加压溶气气浮技术的是利用增加压强的方法使水中溶解氧含量大幅升高,再通过溶气释放口调节水量及流速,将水中溶解氧快速释放,形成微小气泡将乳化油带到液面便于去除。

15、本专利技术与已有
技术介绍
相比较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与常用的热化学清洗处理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使用的复合生物制剂体系无毒、无腐蚀性、可自然降解、不产生二次污染,更绿色、环保;与热解、焚烧处理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处理条件温和、不涉及高温高压,更安全;与传统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处理周期短,更高效。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是通过下列步骤实现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微生物发酵菌剂是由樊庆笙氏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_qingshengii)、叶状微杆菌(Microbacterium foliorum)、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施氏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chleiferi)和迪茨氏菌属(Dietzia)按(1~10):(1~10):(1~10)(1~10):(1~10)的体积比构成的高效石油降解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加入废盐酸或氧化钙调节pH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和步骤(3)中气浮水的注入压力为0.2~0.44Mp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的处理装置,包括生物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罐包括外罐体(1)和支撑架Ⅰ(2),所述的外罐体(1)底部设有通孔,内罐体(3)置于外罐体(1)内、且底部固定在通孔上,在内罐体(3)底部设有泥浆C的出渣管(4),所述的内罐体(3)外壁与外罐体(1)内壁之间形成环形腔体Ⅰ(5),在内罐体(3)外壁上端与外罐体(1)内壁之间固定有圆环形支撑板(6)、将环形腔体Ⅰ(5)进行封堵;所述的圆环形支撑板(6)上方的外罐体(1)外壁一侧上部设有原油组分C的溢流管Ⅰ(8),所述的溢流管Ⅰ(8)的上方设有污泥浆B的进料管(9),所述的外罐体(1)另一侧外壁上部设有吹气管Ⅰ(10)和与内罐体(3)连通的中部污水C的溢流管Ⅱ(11)、下部设有与内罐体(3)连通的排空管Ⅰ(12);所述的吹气管Ⅰ(10)的进气端与空气罐Ⅱ管路连接、出气端贯穿外罐体(1)置于内罐体(3)的上口边沿;所述的外罐体(1)上端设有密封盖Ⅰ(13),密封盖Ⅰ(13)上端中心位置设有搅拌装置;所述的支撑架Ⅰ(2)外侧环周固定有一个以上半圆环形管道(14),所述的半圆环形管道(14)均与气浮水C的进液管(15)连接,进液管(15)的另一端与溶气罐Ⅱ的出水管管路连接,所述的半圆环形管道(14)外侧壁延其圆周均匀固定有一个以上的气浮水C的出液管(16),所述的出液管(16)的另一端贯穿外罐体(1)和内罐体(3)与内罐体(3)内底部固定的圆环形溶气水释放管道Ⅰ(17)的外侧壁相固定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罐体(1)外壁一侧上部设有与环形腔体Ⅰ(5)相连通的循环水进水管(19)、另一侧下部设有与环形腔体Ⅰ(70)相连通的循环水出水管(20),所述的循环水进水管Ⅰ(19)和循环水出水管Ⅰ(20)分别与锅炉Ⅲ管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环形溶气水释放管道Ⅰ(17)上端面延其圆周均匀分布有一组以上出液孔(18)、且相邻两组的出液孔(18)之间的角度为45°。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管Ⅱ(11)位于圆环形支撑板(6)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环形支撑板(6)是从吹气管Ⅰ(10)向溢流管Ⅰ(8)倾斜。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是通过下列步骤实现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微生物发酵菌剂是由樊庆笙氏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_qingshengii)、叶状微杆菌(microbacterium foliorum)、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施氏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chleiferi)和迪茨氏菌属(dietzia)按(1~10):(1~10):(1~10)(1~10):(1~10)的体积比构成的高效石油降解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加入废盐酸或氧化钙调节ph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和步骤(3)中气浮水的注入压力为0.2~0.44mp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油污泥的生物处理方法的处理装置,包括生物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罐包括外罐体(1)和支撑架ⅰ(2),所述的外罐体(1)底部设有通孔,内罐体(3)置于外罐体(1)内、且底部固定在通孔上,在内罐体(3)底部设有泥浆c的出渣管(4),所述的内罐体(3)外壁与外罐体(1)内壁之间形成环形腔体ⅰ(5),在内罐体(3)外壁上端与外罐体(1)内壁之间固定有圆环形支撑板(6)、将环形腔体ⅰ(5)进行封堵;所述的圆环形支撑板(6)上方的外罐体(1)外壁一侧上部设有原油组分c的溢流管ⅰ(8),所述的溢流管ⅰ(8)的上方设有污泥浆b的进料管(9),所述的外罐体(1)另一侧外壁上部设有吹气管ⅰ(10)和与内罐体(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慕庆峰宋有春吴庆刘聪赵国玉张先宇
申请(专利权)人:大庆市中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