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湿式发酵沼液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764272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15
一种秸秆湿式发酵沼液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主要由沼液储存池、混凝沉淀单元、碳源捕捉单元、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单元、两级AO‑MBR深度脱氮单元、污泥内碳源开发单元和出水池组成。沼液首先进入混凝沉淀单元完成对大部分悬浮颗粒物的去除,其次进入碳源捕捉单元通过生物吸附作用回收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而后进入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单元进行总氮去除,最后进入两级AO‑MBR深度脱氮单元,利用污泥内碳源开发单元剩余污泥发酵产生的小分子有机物作为碳源进行反硝化深度脱氮,同时进一步去除有机物和悬浮颗粒物,实现达标排放。本申请具有操作简便,运行成本低,污泥产量少,出水水质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具体涉及一种秸秆湿式发酵沼液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1、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秸秆10亿吨,主要利用方式有堆肥,发酵产沼气,发电,制生物质燃料等。其中,利用秸秆发酵产沼气是我国重点发展方向,而秸秆发酵的方式主要有干式和湿式两种,干式发酵ts浓度一般为15-35%,湿式发酵ts浓度一般低于10%。湿式发酵目前技术成熟,在国内推广应用较多,而湿式发酵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沼液和沼渣,沼液和沼渣因为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往往作为肥料被农田消纳。但农田直接施用沼液沼渣是有数量限制的,同时运输带来的成本也会限制沼液和沼渣农用,因此必要时仍需要对沼液和沼渣进行处理。

2、湿式发酵沼液有以下特点:(1)沼液中水质成分比较复杂,有机物含量较高,且经过发酵后剩余的成分难降解;(2)悬浮物浓度高;(3)氨氮浓度高。(4)碳氮比失调,脱氮困难。针对沼液的特点,目前提出了各种处理方法和处理装置,如下:

3、专利cn 114560595 a公布了一种餐厨垃圾沼液的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包含预处理系统,厌氧氨氧化系统,深度脱氮系统和后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厌氧厌氧氨氧化工艺对沼液进行处理,可减少对碳源的消耗,但深度脱氮系统仍需外加碳源来提升tn去除,且后续处理采用混凝沉淀工艺,不一定能保证出水cod达标排放。

4、专利cn113943050a公布了一种沼液的脱氮装置与处理工艺,包括前置氨化池、一级反硝化池、亚硝化池、二级反硝化池、移动生物床复合脱氮池和完全混合硝化池。该工艺在前端采用传统的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后端移动生物床复合脱氮池可进一步通过厌氧氨氧化过程深度去除总氮。总体该工艺以传统的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为主,在缺乏有机碳源的沼液处理中,还需要补充碳源。

5、论文“耿震,王罕.餐厨废弃物厌氧消化沼液处理工艺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19,35(22):62-65.”中,采用混凝气浮+高负荷曝气池+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两级a/o-mbr工艺处理餐厨废弃物厌氧消化沼液,创新性地采用厌氧氨氧化工艺脱氮,极大地降低了曝气量和碳源投加量,但后端高效脱氮采用两级a/o-mbr工艺仍需投加外加碳源。

6、专利cn116062890a公布了厌氧水解联合短程硝化与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处理高氨氮养殖废水的装置与方法。该装置由养殖废水储备箱,厌氧水解酸化反应器,第一中间水箱,厌氧/缺氧/短程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反应器,污泥储池,第二中间水箱,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出水水箱组成,该方法重点针对tn的去除进行设计,但未重点考虑cod的去除,难以保证出水cod达标。

7、专利cn110563285a公布了一种一体式的沼液废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工艺,该系统由依次连接的混凝沉淀单元、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单元、沉淀回流单元、缓冲调节单元、反硝化单元、亚硝化单元、二级沉淀回流单元组成。污水经过混凝沉淀后,未处理有机物直接进入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单元,可能导致厌氧氨氧化系统生长被抑制。

8、专利cn115959771a公布了城市污水碳源回收利用强化自养/异养耦合深度脱氮的装置与方法,该方法将高负荷活性污泥工艺系统产生的富碳污泥将通过厌氧污泥发酵系统产生发酵的上清液,作为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系统中优质碳源,实现城市污水深度脱氮减排。由于厌氧发酵后,污泥的脱水性能变差,发酵上清液从污泥中分离较困难,增加了操作难度。

9、综上,目前提出的沼液处理方法中存在需要外加碳源,碳源获取困难,出水cod难以保证达标等问题,因此需要提出一种低成本高效的处理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秸秆湿式发酵沼液处理方法和装置,能够高效低耗地对沼液进行处理。

2、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秸秆湿式发酵沼液处理装置,其装置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沼液储存池(1)、混凝沉淀单元(2)、中间水池i(3)、碳源捕捉单元(4)、中间水池ii(5)、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单元(6)、中间水池iii(7)、两级ao-mbr深度脱氮单元(8)、污泥内碳源开发单元(9)和出水池(10);

4、混凝沉淀单元(2)设置污水提升泵i(2.1)、混合池i(2.2)、混合池ii(2.3)、絮凝池(2.4)、沉淀池i(2.5)、排泥泵i(2.6)、搅拌器i(2.7)、搅拌器ii(2.8)、搅拌器iii(2.9)、聚合氯化铝投加系统(2.10)、聚丙烯酰胺投加系统(2.11);

5、碳源捕捉单元(4)设置污水提升泵ii(4.1)、碳源捕捉池(4.2)、沉淀池ii(4.3)、风机(4.4)、污泥回流泵i(4.5)、微孔曝气头i(4.6)、排泥泵ii(4.7);

6、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单元(6)设置污水提升泵iii(6.1)、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池(6.2)、沉淀池iii(6.3),污泥回流泵ii(6.4)、悬浮填料(6.5)、微孔曝气头ii(6.6)、排泥泵iii(6.7);

7、两级ao-mbr深度脱氮单元(8)设置污水提升泵iv(8.1)、两级ao-mbr脱氮池(8.2)、mbr膜单元(8.3)、微孔曝气头iii(8.4)、搅拌器iv(8.5)、搅拌器v(8.6)、污泥回流泵iii(8.7)、产水泵(8.8)、排泥泵iv(8.9);

8、污泥内碳源开发单元(9)设置污泥浓缩池(9.1)、污泥泵(9.2)、污泥发酵罐(9.3)、naoh投加系统(9.4)、发酵污泥投加泵i(9.5)、发酵污泥投加泵ii(9.6)、污泥浓缩池上清液回流泵(9.7);

9、沼液储存池(1)通过污水提升泵i(2.1)与混合池i(2.2)进水口连接,混合池i(2.2)依次与混合池ii(2.3)、絮凝池(2.4)连通连接,絮凝池(2.4)与沉淀池i(2.5)的进水口连接;沉淀池i(2.5)出水口与中间水池i(3)连接;沉淀池i(2.5)的下端污泥端口对应设有排泥泵i(2.6),混合池i(2.2)、混合池ii(2.3)、絮凝池(2.4)中依次对应设有搅拌器i(2.7)、搅拌器ii(2.8)、搅拌器iii(2.9),混合池i(2.2)配有聚合氯化铝投加系统(2.10),混合池ii(2.3)配有聚丙烯酰胺投加系统(2.11);

10、中间水池i(3)通过污水提升泵ii(4.1)与碳源捕捉池(4.2)进水口连接,碳源捕捉池(4.2)出水口与沉淀池ii(4.3)进水口连接,沉淀池ii(4.3)出水口与中间水池ii(5)连接;沉淀池ii(4.3)污泥出口端通过污泥回流泵i(4.5)与碳源捕捉池(4.2)连接,用于污泥回流;碳源捕捉池(4.2)底部设有微孔曝气头i(4.6),微孔曝气头i(4.6)与风机(4.4)连接;同时沉淀池ii(4.3)污泥出口端通过排泥泵ii(4.7)与污泥浓缩池(9.1)连接;

11、中间水池ii(5)通过污水提升泵iii(6.1)与短程硝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秸秆湿式发酵沼液处理装置,其装置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沼液储存池(1)、混凝沉淀单元(2)、中间水池I(3)、碳源捕捉单元(4)、中间水池II(5)、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单元(6)、中间水池III(7)、两级AO-MBR深度脱氮单元(8)、污泥内碳源开发单元(9)和出水池(10);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秸秆湿式发酵沼液处理装置,其装置特征在于:碳源捕捉单元(4)、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单元(6)、两级AO-MBR深度脱氮单元(8)中对应的微孔曝气头通过气体管路与风机(4.4)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秸秆湿式发酵沼液处理装置,其装置特征在于:沉淀池I(2.5)的下端污泥端口对应设有排泥泵I(2.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秸秆湿式发酵沼液处理装置,其装置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沼液储存池(1)、混凝沉淀单元(2)、中间水池i(3)、碳源捕捉单元(4)、中间水池ii(5)、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单元(6)、中间水池iii(7)、两级ao-mbr深度脱氮单元(8)、污泥内碳源开发单元(9)和出水池(10);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高强李运良王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船北京生态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