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史俊虎专利>正文

宽度可调的眼睑拉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33271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2 13:12
本技术属于眼科手术器械,特别是指一种宽度可调的眼睑拉钩。包括同轴向并列设置的第一、第二握持部,设于第一、第二握持部顶端的第一、第二拉钩,第一、第二握持部尾部通过弹性铰链连接,弹性铰链内侧与第一、第二握持部尾端形成开孔;第一、第二握持部中部邻接面沿轴向间隔开设至少三个弧面相对的凹槽,相对设置的弧形凹槽形成定位孔,定位销中部呈可与定位孔弹性卡装配合的柱状结构,其上下两端设有可与定位孔轴向定位的止口,定位销位于定位孔时所对应的第一、第二拉钩的外边缘间距为d,8mm≤d≤25mm。本技术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拉钩宽度不可调,手术操作不便等问题,具有结构紧凑、拉钩宽度可调、便于手术操作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眼科手术器械,特别是指一种宽度可调的眼睑拉钩


技术介绍

1、上眼睑下垂是眼科与整形科常见病,它主要表现就是上眼睑抬举无力、全部或部分遮盖眼球;不仅影响患者外观,而且会对视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上眼睑下垂的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且方式较多,以最常用的额肌瓣悬吊手术为例手术过程通常分为:上睑切口设计、组织分离、暴露并制作额肌瓣、额肌瓣缝合固定至上睑板、切口重睑式缝合等五个步骤,手术过程中的技术要求是:从上睑做一个重睑切口、由皮下肌层向上方分离组织直至眉上额部肌肉,采用额肌制作一个肌肉瓣缝合固定到上眼睑睑板从而实现上眼睑提升。出于对术后美观的要求,手术仅有一个上眼睑的弧形皮肤切口,由组织层间潜行向上分离,通常需要术者助手使用眼睑拉钩勾起切口的上缘组织,暴露需要分离的组织配合术者完成。分离额部肌肉要求至少分离到眉上1.0cm,制作的肌肉瓣的宽度建议不少于2.0cm,以便实现对眼睑中间以及内外侧全面提升。因为额部肌肉血运丰富、术者能在直视下分离组织,可大大减少术中、术后局部血肿的机率,同时可避免损伤位于眼眶上缘附近的神经及血管组织。所以使用眼睑拉勾时要求勾起切口上缘组织拉到上方要暴露出额部深层的肌肉组织,要求术者至少能直视眉上1.0cm的深层组织、两侧至少超出2.0cm宽度。

2、眼睑拉钩是上眼睑下垂治疗手术中所用重要器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眼睑拉钩》(yy/t 0180-94)中对于眼睑拉钩的尺寸规格、产品表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制作材质特性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上述标准要求,现有市售眼睑拉勾的宽度为8-1.4mm。

3、目前市售的眼睑拉钩前端宽度不可调;因此术中助手使用眼睑拉钩需要不停的调整牵拉的位置,以满足手术视野不同部位组织暴露的需要,便于术者实现不同拉钩位置下的手术操作,这样就会产生如下问题:一是术中助手需调整眼睑拉钩位置造成术者与助手手臂交错操作或者移动位置较多,过多的手臂交错操作和位置移动增加手术区域污染、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等风险;二是现有拉钩无法实现固定,需要在术中助手始终手持操作,手术操作带来极大不便。

4、申请人未在现有国内专利数据库中发现与本申请相近似的文献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宽度可调的眼睑拉钩,通过优化拉钩及握持部的结构,不仅能够方便地实现拉钩不同宽度的调整,而且便于实现眼睑拉钩术中定位,有效减少术者与助手手臂交错操作的不便,简化术中助手的操作。

2、本技术的整体技术构思是:

3、宽度可调的眼睑拉钩,包括握持部,表面光滑的拉钩部位于握持部顶端且可与患者上眼睑适配;所述的握持部包括同轴向并列设置的第一握持部及第二握持部,拉钩部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握持部顶端的第一拉钩,设置于第二握持部顶端的第二拉钩;第一握持部与第二握持部的尾部通过弹性铰链连接,弹性铰链的内侧与第一握持部、第二握持部的尾端形成开孔;第一握持部与第二握持部的中部邻接面沿轴向间隔开设至少三个弧面相对的凹槽,相对设置的弧形凹槽形成沿轴向间隔分布的定位孔,定位销中部呈可与定位孔形成弹性卡装配合的柱状结构,定位销上下两端设有可与定位孔形成轴向定位的止口,定位销位于定位孔时所对应的第一拉钩与第二拉钩的外边缘间距为d,8mm≤d≤25mm。

4、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国人的睑裂长度一般为24~30mm,上眼睑下垂手术中弧形皮肤切口的宽度一般为25~30mm,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皮肤切口、一般不超过35mm,以免形成明显的皮肤瘢痕。在日常操作中申请人实践体会用宽度达20mm拉勾勾起切口上唇时,可充分暴露切口宽度为30mm的手术野,不需来回移动位置。当拉勾宽度调至25mm时可满足特殊情况延长皮肤切口时的手术野全视野暴露。

5、定位孔按设定量依次对应第一拉钩与第二拉钩之间的调整宽度,定位孔采用圆形或便于推拉移位和定位的多边形结构。定位孔中孔径最大的孔与定位销中部柱状结构表面适配,制作时可将定位孔对应的调整宽度刻制或印制在握持部上,以便术者使用。

6、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构思还有:

7、为增加握持部中的调距偏心孔以及后部弹性铰链的结构强度,避免其因结构薄弱导致应力下损坏,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第一握持部及第二握持部的自中部至尾部呈逐渐膨出的变径结构。

8、弹性铰链具有体积小、无间隙、无摩擦、灵敏度高、运动平稳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超精密运动装备中,如微纳米驱动平台、高精度校准和压电驱动器的位移放大器。弹性机构的整体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弹性铰链的固有特性。为增加弹性铰链的复位力度并满足其结构设计的需求,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第一握持部及第二握持部的尾部呈片状结构。这样可以在同等结构强度下可通过增加弹性铰链两端间距而增加其弹性,进而满足结构复位的需要。

9、为便于实现第一拉钩与第二拉钩不同间距设置的需要,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各定位孔内径相等或自前向后呈逐渐缩小的变径孔。在定位孔为等径孔时,为便于与定位销中部的柱状结构弹性卡装配合,定位孔的内径比定位销中部的柱状结构外径略小;更进一步,各定位孔孔沿第一握持部及第二握持部轴向等间隔分布。

10、为满足于第一握持部与第二握持部调整宽度后复位及夹持的需要,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弹性铰链的缺口形状选自圆弧型、椭圆弧型、抛物线型、双曲线型中的一种或其结合。

11、为便于术者对器械的操作,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定位销的至少一端表面设有防滑纹。

1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顶端”、“尾部”、“中部”、“轴向”、“尾端”、“一侧”、“一端”、“边缘”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3、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14、1、本技术通过采用弹性铰链连接的握持部,辅助定位孔和定位销的结构设计,一是有效实现了第一拉钩与第二拉钩之间的间距可调,虽然不能实现宽度无极调整,但能够达到多种宽度调整的目的,满足了对于不同宽度规格眼睑拉钩的使用需要;二是第一拉钩与第二拉钩之间的间距调整后能够实现稳定可靠的定位,便于使用者操作。

15、2、本技术中的定位销中部的柱状结构与定位孔侧壁采用弹性顶压配合,定位销上下两端与定位孔边缘采用止口配合,一是便于实现推拉操作及拉钩宽度的调整;二是定位销与定位孔的配合可靠性好且不易脱出。

16、3、弹性铰链的结构设计,一是便于与握持部尾端采用一体化成型;二是有效简化了产品结构;三是具有较好的灵敏度且复位效果好;四是术中利用手术巾及布巾钳等器具通过弹性铰链与握持部形成的开孔进行固定,便于简化术者术中的握持操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宽度可调的眼睑拉钩,包括握持部,表面光滑的拉钩部位于握持部顶端且可与患者上眼睑适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握持部包括同轴向并列设置的第一握持部(2)及第二握持部(6),拉钩部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握持部(2)顶端的第一拉钩(1),设置于第二握持部(6)顶端的第二拉钩(7);第一握持部(2)与第二握持部(6)的尾部通过弹性铰链(5)连接,弹性铰链(5)的内侧与第一握持部(2)、第二握持部(6)的尾端形成开孔;第一握持部(2)与第二握持部(6)的中部邻接面沿轴向间隔开设至少三个弧面相对的凹槽,相对设置的弧形凹槽形成沿轴向间隔分布的定位孔(3),定位销(4)中部呈可与定位孔(3)形成弹性卡装配合的柱状结构,定位销(4)上下两端设有可与定位孔(3)形成轴向定位的止口,定位销(4)位于定位孔(3)时所对应的第一拉钩(1)与第二拉钩(7)的外边缘间距为d,8mm≤d≤2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度可调的眼睑拉钩,其特征在于第一握持部(2)及第二握持部(6)的自中部至尾部呈逐渐膨出的变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度可调的眼睑拉钩,其特征在于第一握持部(2)及第二握持部(6)的尾部呈片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度可调的眼睑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定位孔(3)内径相等或自前向后呈逐渐缩小的变径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度可调的眼睑拉钩,其特征在于弹性铰链(5)的缺口形状选自圆弧型、椭圆弧型、抛物线型、双曲线型中的一种或其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宽度可调的眼睑拉钩,其特征在于定位销(4)的至少一端表面设有防滑纹。

...

【技术特征摘要】

1.宽度可调的眼睑拉钩,包括握持部,表面光滑的拉钩部位于握持部顶端且可与患者上眼睑适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握持部包括同轴向并列设置的第一握持部(2)及第二握持部(6),拉钩部包括分别设置于第一握持部(2)顶端的第一拉钩(1),设置于第二握持部(6)顶端的第二拉钩(7);第一握持部(2)与第二握持部(6)的尾部通过弹性铰链(5)连接,弹性铰链(5)的内侧与第一握持部(2)、第二握持部(6)的尾端形成开孔;第一握持部(2)与第二握持部(6)的中部邻接面沿轴向间隔开设至少三个弧面相对的凹槽,相对设置的弧形凹槽形成沿轴向间隔分布的定位孔(3),定位销(4)中部呈可与定位孔(3)形成弹性卡装配合的柱状结构,定位销(4)上下两端设有可与定位孔(3)形成轴向定位的止口,定位销(4)位于定位孔(3)时所对应的第一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俊虎刘杉白萍
申请(专利权)人:史俊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