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及发热部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72700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2 13:06
本技术涉及雾化技术领域,公开了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及加热网部件。发热部件、导油部件和安装管部件,发热部件包括依次排布且相互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片、第一发热网、第二发热网和第二电连接片,还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设置于第一电连接片与第一发热网之间;第二电极设置于第一发热网与第二发热网之间;导油部件包括依序设置的第一、三和二导油件;安装管部件上开设有卡槽;第一发热网、第二发热网和第三导油件安装于安装管部件后,发热部件和导油部件弯折呈筒状,卡槽的槽壁夹紧第一导油件和第二导油件,第一电连接片和第二电连接片接触。通过这样设置,以解决导油部件内表面的热量分布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雾化,特别是涉及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及发热部件


技术介绍

1、气雾发生装置又名虚拟香烟、电子烟,蒸汽烟等,主要供戒烟或替代香烟使用。气雾发生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对烟油加热,使得烟油雾化,雾化后的烟油随着气流沿吸嘴流出。

2、公告号为cn 217771473 u的中国技术专利于2022年11月11日公开了一种电子烟的雾化芯及电子烟,雾化芯包括安装管部件,设置在安装管部件内的导油部件,设置在导油部件中间的发热部件;导油部件从安装管部件上的导油孔中露出与烟油相接触;发热部件包括一块方形网状电阻,在方形网状电阻的中间焊接一根导线形成与其线接触的第一电极,在方形网状电阻的两边各焊接一根导线形成与其线接触的第二电极;方形网状电阻由第一电极分隔成对称的第一区和第二区。导油部件沿发热网部件的外表面卷包发热网部件,同时安装管部件沿导油部件的外表面套设于导油部件上。

3、然而发热部件的两端均连接于电极,发热部件卷成筒状后,连接于发热部件两端的两个电极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进而发热部件的两端不能接触,导致筒状的发热部件无法弯折呈完整的圆筒状,无法实现360°产生热量,即无法完全覆盖导油部件的内表面;例如筒状的发热部件能够覆盖导油部件内表面190°的区域,而导油部件内表面剩下的170°的区域未被筒状的发热部件覆盖,从而导致导油部件内表面的热量分布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旨在提供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及发热部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油部件内表面的热量分布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2、本技术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包括:

4、发热部件,所述发热部件包括第一电连接片、第一发热网、第二发热网、第二电连接片、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连接片、所述第一发热网、所述第二发热网和所述第二电连接片依次排布且相邻两者相互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连接片与所述第一发热网的连接处;所述第二电极的设置于所述第一发热网与所述第二发热网的连接处;

5、导油部件,所述导油部件包括依序设置的第一导油件、第三导油件和第二导油件;

6、安装管部件,所述安装管部件上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一发热网、所述第二发热网和所述第三导油件安装于所述安装管部件后,所述发热部件和所述导油部件弯折呈筒状,所述第三导油件贴合于所述第一发热网、所述第二发热网,所述卡槽的槽壁夹紧所述第一导油件和所述第二导油件,使得所述第一导油件向内挤压所述第一电连接片,所述第二导油件向内挤压所述第二电连接片,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和所述第二电连接片接触。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连接片上开设有第一防滑孔,所述第二电连接片上开设有第二防滑孔,所述导油部件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导油件部分伸入所述第一防滑孔内,所述第二导油件部分伸入所述第二防滑孔内。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滑孔和所述第二防滑孔均为通孔,所述第一防滑孔与所述第二防滑孔连通。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滑孔包括至少两个,沿远离所述第一发热网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防滑孔排成一列,所述第二防滑孔与所述第一防滑孔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防滑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防滑孔连通。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包括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电连接片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第二电连接片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片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和对应的所述第二电连接片贴合。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油件部分置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电连接片之间的间隙内,所述第二导油件部分置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电连接片之间的间隙内,且所述第一导油件和所述第二导油件相互贴合。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槽开设于所述安装管部件的侧壁,所述卡槽贯穿所述安装管部件的一个端部,所述卡槽沿所述安装管部件的中心轴线设置。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槽的槽壁与所述安装管部件的端部之间设有倒角。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管部件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两个进油孔,所述进油孔和所述卡槽围绕所述安装管部件的中心轴线设置。

15、本技术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热部件,所述发热部件呈片状,包括第一电连接片、第一发热网、第二发热网、第二电连接片、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连接片、所述第一发热网、所述第二发热网和所述第二电连接片依次排布且相邻两者相互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电连接片与所述第一发热网的连接处;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发热网与所述第二发热网的连接处;当所述第一发热网和所述第二发热网围成筒状时,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和所述第二电连接片接触。

16、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在本实施例的加热组件中,发热部件和导油部件弯折呈筒状,第一电连接片和第二电连接片接触,进而发热部件能够环绕呈360°,形成360°环形的发热面,增加发热雾化面积,提高烟油雾化的均匀度防止造成烧糊。卡槽的槽壁夹紧第一导油件、第二导油件,第一导油件向内挤压第一电连接片,第二导油件向内挤压第二电连接片,第一电连接片和第二电连接片接触;第一导油件和第二导油件能与卡槽的槽壁相抵接,进而发热部件和导油部件之间、导油部件和安装管部件之间不易于相对发生轴向滑动,同时也难以相对发生周向转动,从而提高了本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稳定性。另外,卡槽的槽壁能够夹紧第一导油件和第二导油件,进而第一导油件向内挤压第一电连接片,第二导油件向内挤压第二电连接片,第一电连接片和第二电连接片接触;使得第一电连接片与第二电连接片能够保持稳定的电连接,从而第一电连接片和第二电连接片均电连接于第一电极。第一发热网的一侧边通过第一电连接片电连接于第一电极,另一侧边电连接于第二电极;同时第二发热网的一侧边通过第二电连接片电连接于第一电极,另一侧边电连接于第二电极;最终在加热组件仅包括两个电极,且第一发热网和第二发热网之间无需焊接的情况下实现并联,降低了加热组件的制造成本。

17、在本实施例的发热部件中,发热部件呈片状,可以通过模具制得,使得发热部件易于批量生产。当第一发热网和第二发热网围成筒状时,第一电连接片和第二电连接片接触,进而发热部件能够环绕呈360°,形成360°环形的发热面,增加发热雾化面积,提高烟油雾化的均匀度防止造成烧糊;同时使得第一电连接片与第二电连接片电连接,第一电连接片和第二电连接片均电连接于第一电极。第一发热网的一侧边通过第一电连接片电连接于第一电极,另一侧边电连接于第二电极;同时第二发热网的一侧边通过第二电连接片电连接于第一电极,另一侧边电连接于第二电极;最终在发热部件仅包括两个电极,且第一发热网和第二发热网之间无需焊接的情况下实现并联,降低了发热部件的制造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片上开设有第一防滑孔,所述第二电连接片上开设有第二防滑孔,所述导油部件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导油件部分伸入所述第一防滑孔内,所述第二导油件部分伸入所述第二防滑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孔和所述第二防滑孔均为通孔,所述第一防滑孔与所述第二防滑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孔包括至少两个,沿远离所述第一发热网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防滑孔排成一列,所述第二防滑孔与所述第一防滑孔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防滑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防滑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包括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电连接片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第二电连接片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片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和对应的所述第二电连接片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件部分置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电连接片之间的间隙内,所述第二导油件部分置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电连接片之间的间隙内,且所述第一导油件和所述第二导油件相互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开设于所述安装管部件的侧壁,所述卡槽贯穿所述安装管部件的一个端部,所述卡槽沿所述安装管部件的中心轴线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的槽壁与所述安装管部件的端部之间设有倒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管部件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两个进油孔,所述进油孔和所述卡槽围绕所述安装管部件的中心轴线设置。

10.一种发热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件呈片状,包括第一电连接片、第一发热网、第二发热网、第二电连接片、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连接片、所述第一发热网、所述第二发热网和所述第二电连接片依次排布且相邻两者相互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电连接片与所述第一发热网的连接处;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发热网与所述第二发热网的连接处;当所述第一发热网和所述第二发热网围成筒状时,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和所述第二电连接片接触。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片上开设有第一防滑孔,所述第二电连接片上开设有第二防滑孔,所述导油部件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导油件部分伸入所述第一防滑孔内,所述第二导油件部分伸入所述第二防滑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孔和所述第二防滑孔均为通孔,所述第一防滑孔与所述第二防滑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滑孔包括至少两个,沿远离所述第一发热网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防滑孔排成一列,所述第二防滑孔与所述第一防滑孔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防滑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防滑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包括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电连接片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第二电连接片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片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第一电连接片和对应的所述第二电连接片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件部分置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电连接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太周胜文张辉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