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控制系统及处理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控制系统及处理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709433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2 1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控制系统及处理方法,包括:罐体;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罐体中并将其分隔成混合腔和油泥腔;第二隔板,设于所述油泥腔内并将其分隔成排泥腔和溢流腔;排泥口,设于所述混合腔和所述排泥腔之间,且所述排泥口处设有排泥挡板;溢流口,设于所述混合腔和所述溢流腔之间,且所述溢流口处设有高度可调的溢流挡板;下料口,设于所述排泥腔的底端,并连接有下料连接管;连接三通,其第一端与所述下料连接管相连通,其第二端连接有外排管汇,其第三端连接有抽吸推缸。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单一的集成撬块即可实现含油污泥的油、水、泥分离,大大减少了设备的占地成本和控制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处理,具体涉及一种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控制系统及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1、含油污泥是石油勘探开发、运输、炼制及含油污水处理工程中所产生的含油固体废弃物,其中主要是石油勘探与其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油泥、油砂,具有产生量大(仅原油生产每年200万吨以上,不包括炼厂污泥),含水率高(达99%),含油量高(15%-20%)等特点。

2、现有的含油污泥多采用多模块集成处理方式,因此往往导致整个处理设备占地面积大,处理流程繁琐,且每个环节均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时监控模块,从而导致其控制监控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在以下附图和描述中提出,以使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更加简明易懂。

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及控制系统,通过单一的集成撬块即可实现含油污泥的油、水、泥分离,大大减少了设备的占地成本和控制难度。

3、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包括:

4、罐体;

5、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罐体中并将其分隔成混合腔和油泥腔;

6、第二隔板,设于所述油泥腔内并将其分隔成排泥腔和溢流腔;

7、排泥口,设于所述混合腔和所述排泥腔之间,且所述排泥口处设有排泥挡板;

8、溢流口,设于所述混合腔和所述溢流腔之间,且所述溢流口处设有高度可调的溢流挡板;

9、下料口,设于所述排泥腔的底端,并连接有下料连接管;

10、连接三通,其第一端与所述下料连接管相连通,其第二端连接有外排管汇,其第三端连接有抽吸推缸。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三通呈t形结构状,所述外排管汇和所述抽吸推缸分别设于所述连接三通t形结构的相对两端处。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13、上料提升机,设于所述罐体的一侧,其所述上料提升机的下料口通过上料连接管与所述混合腔上端设有的上料口相连通。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15、机架,用于承载所述罐体;

16、重力称重单元,设于所述罐体和所述机架之间,且所述下料连接管和所述上料连接管均为柔性软管。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泥挡板包括:

18、门板,通过铰接轴铰接于所述排泥口的上端沿;

19、门架,铰接的设于所述门板的外侧一端,并与所述排泥腔的内壁通过铰链相铰接,所述门板闭合于所述排泥口状态下,所述门架呈水平状态设置;

20、排泥挡板驱动装置,与所述门架相连接,用于带动所述门板沿所述铰接轴偏转以打开所述排泥口。

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泥挡板驱动装置包括:

22、拉动轴,设于所述门架上;

23、铰接块,铰接于所述拉动轴上;

24、连接座,旋转连接于所述铰接块上;

25、丝杆,与所述连接座相连接并与所述排泥腔的上端螺纹连接。

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溢流挡板包括:

27、导轨,设于所述溢流口处;

28、滑板,滑移设于所述导轨上;

29、溢流挡板驱动装置,与所述滑板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滑板沿所述导轨运动以改变所述溢流口处的溢流高度。

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料连接管通过两个分料管连接有两个连接三通;每一所述分料管处设有闸阀。

31、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控制系统;

32、所述控制系统与两个抽吸推缸相连接,以控制所述两个抽吸推缸交替作业。

33、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4、关闭排泥口和溢流口,向混合腔内加入待处理的含油污泥,通过实时称重变化得到加入的含油污泥总重;向混合腔内加入需加入的处理药剂,通过实时称重变化得到加入的处理药剂总重;

35、通过混合腔内设置的搅拌桨进行相应的混合,并在混合后通过静置实现油、水、泥的分层;

36、然后进而调节溢流挡板的位置高度进而实现油溢流进入溢流腔内的排出收集和水进入溢流腔内的排出收集;

37、打开排泥口,启动搅拌桨运动并通过抽吸推缸的负压吸附作用,将污泥从下料口中抽出并通过外排管汇进行排出。

3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39、1、通过单一结构的罐体结构即可实现油、水、泥的分离,并将泥及时有效的进行快速排出。其中,具体的通过改变溢流口处的溢流高度即可实现油、水的依次分离,且考虑到剩余污泥混合物的胶质状态,通过推力、重力以及负压吸附力的结合实现污泥的快速排出。

40、2、根据污泥的物理特性,优化了其排泥口处排泥挡板的结构形式,使其处于封闭状态下的闭合支撑稳定性更高,不易发生泄露问题。

41、3、优化了溢流挡板的调节形式,使其便于操控,提高操作效率,并通过丝杆的方式进行升降调节以提高其高度调节的精度,从而更好的实现与分层界面之间的平衡调节。

42、4、抽吸推缸采用交替式抽吸、推送循环,从而可极大的提升排泥效率。

43、附图说明

4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4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6、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7、图3为本专利技术排泥腔、溢流腔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8、图4为本图3中a处的放大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三通呈T形结构状,所述外排管汇和所述抽吸推缸分别设于所述连接三通T形结构的相对两端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挡板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挡板驱动装置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溢流挡板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连接管通过两个分料管连接有两个连接三通;每一所述分料管处设有闸阀。

9.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和控制系统;

10.基于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控制系统的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三通呈t形结构状,所述外排管汇和所述抽吸推缸分别设于所述连接三通t形结构的相对两端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挡板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含油污泥一体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新宇张松松于双张林胡庚乐韩乐强张亚新陈传伟李雪娇张星航汪梦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东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