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88727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8 20:14
本技术提供一种桥梁顶升反力支架,所述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包含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有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底面用于抵接所述桥梁的盖梁的顶面,所述第二支撑部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抵接所述盖梁的侧面,所述第三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远离所述盖梁的一侧,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上表面设有支撑面。本技术通过第一支撑部嵌入梁板与盖梁之间的空隙,第三支撑部具有支撑面且用于放置顶升装置进而实现梁板与盖梁的分离,便于操作人员取出梁板与盖梁之间的橡胶支座,实现橡胶支座的替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桥梁工程的,特别涉及一种桥梁顶升反力支架


技术介绍

1、到目前为止,我国桥梁建设已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在此期间国内修建了大量的空心板桥梁,空心板桥梁通常采用板式橡胶支座,其设计寿命为15~20年,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橡胶支座需要更换。

2、空心板桥梁的橡胶支座更换时,一般采用顶升作业的方式,由于该类桥梁在顶升作业时,梁板底与盖梁顶之间的空隙较小,无法直接放置千斤顶,目前国内较为常用的方法是从桥底从下至上搭设支架,然后千斤顶放置在支架上进行桥梁顶升作业,该方法由于支架搭设规模较大,成本较高;同时受桥梁跨越物影响较大,当桥下为河流或者道路时,顶升支架将受较大限制。

3、因此,对于梁板与盖梁之间空隙较小的桥梁,亟需一种既安装方便,又对盖梁没有损伤的装置在桥梁顶升作业中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因空间受限而在桥梁顶升作业时无法有效顶升梁板底的缺陷,提供一种桥梁顶升反力支架。

2、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3、一种桥梁顶升反力支架,所述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包含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有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底面用于抵接所述桥梁的盖梁的顶面,所述第二支撑部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抵接所述盖梁的侧面,所述第三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远离所述盖梁的一侧,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上表面设有支撑面。

4、在本方案中,支撑单元设置的第一支撑部伸入梁板与盖梁之间的间隙且第一支撑部的底面抵接于盖梁的顶面,通过设置第三支撑部以将顶升装置,例如千斤顶能够设置在盖梁的侧部,第三支撑部用于承载顶升装置。第一支撑部与第三支撑部通过第二支撑部连接形成整体则用于承载使用顶升装置时的力矩,进而实现梁板与盖梁的分离,便于操作人员取出梁板与盖梁之间的橡胶支座。

5、较佳地,所述支撑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单元对称设置于所述盖梁的两侧。

6、在本方案中,通过将支撑单元对称设置以提高顶升梁板时梁板自身的稳定性,防止梁板倾斜,或是在梁板为拼接连接的情况下防止其拼接处出现错缝,便于替换橡胶支座后再次安装梁板于盖梁上。

7、较佳地,所述桥梁顶升反力支架还包括有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位于所述盖梁的顶面且所述连接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

8、在本方案中,通过连接单元将对称设置的支撑单元连接形成整体,不仅能够提高支架承载力矩的能力,而且使得对称设置的支撑单元牢牢卡接于盖梁上,提高反力支架的稳定性。

9、较佳地,所述第三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方且具有预设距离。

10、在本方案中,间隔设置第一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以用于在竖直方向上形成容纳顶升装置的空间,从而顺利在第三支撑部上放置顶升装置,实现对于梁板的有效支撑。

11、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底面与所述盖梁的顶面之间设置有橡胶板,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侧面与所述盖梁的侧面之间设置有橡胶板。

12、在本方案中,橡胶板用于防止第一支撑部或第二支撑部在受力情况下抵接于盖梁上而使盖梁表面发生破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13、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撑部沿其第一端向第二端贯穿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容纳所述连接单元。

14、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安装槽,使得连接单元在将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部连接形成整体时与第一支撑部位于同一高度,进而节约第一支撑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避免因梁板与盖梁之间的间隙较小而无法安装连接单元的情况,避免结构干涉。

15、较佳地,所述连接单元包括有穿设于所述安装槽内的螺杆,所述螺杆的两端伸出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二端设置有用于螺接所述螺杆的螺母。

16、在本方案中,通过螺杆和螺母实现对称设置的支撑单元的连接,以使得对称设置的支撑单元卡接于盖梁的两侧,提高反力支架的稳定性。

17、较佳地,所述连接单元包括有拉索和垫片,所述拉索的两端伸出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二端,所述拉索的两端固定连接有锚固件,所述锚固件的尺寸大于所述安装槽的尺寸,所述垫片设置有开口且通过所述开口套设于所述拉索上。

18、在本方案中,通过锚固件限制拉索的位置,进一步通过垫片填充锚固件与第一支撑部的第二端之间的间距,实现对称设置的支撑单元卡接于盖梁的两侧,提高反力支架的稳定性。

19、较佳地,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有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部的靠近所述桥梁的梁板的表面,所述第一加强肋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

20、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加强肋提高第三支撑部的结构强度和抗力矩的能力,提高反力支架的结构可靠性。

21、较佳地,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有第二加强肋,所述第二加强肋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部的远离所述桥梁的梁板的表面,所述第二加强肋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

22、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加强肋提高第三支撑部的结构强度和抗力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支架的结构可靠性。

23、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三支撑部一体成型设置;

24、或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三支撑部通过焊接连接。

25、在本方案中,通过将支撑单元一体成型减少安装所需工时,节约工程周期,分体式结构并通过焊接连接以在施工现场对于支架进行组装,同样能够减少支架出厂所用工时,节约工程周期。

26、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通通过设置支撑单元,支撑单元中包含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嵌入梁板与盖梁之间的空隙,第一支撑部用于抵接盖梁上以提供支撑单元所需的支撑力,以避免因空间受限而无法为顶升装置提供支撑力的情况,第三支撑部具有支撑面,支撑面用于放置顶升装置,例如千斤顶能够设置在盖梁的侧部,第三支撑部用于承载顶升装置。第一支撑部与第三支撑部通过第二支撑部连接形成整体则用于承载使用顶升装置时的力矩,进而实现梁板与盖梁的分离,便于操作人员取出梁板与盖梁之间的橡胶支座,实现橡胶支座的替换。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包含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有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底面用于抵接所述桥梁的盖梁的顶面,所述第二支撑部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抵接所述盖梁的侧面,所述第三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远离所述盖梁的一侧,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上表面设有支撑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单元对称设置于所述盖梁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梁顶升反力支架还包括有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位于所述盖梁的顶面且所述连接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方且具有预设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底面与所述盖梁的顶面之间设置有橡胶板,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侧面与所述盖梁的侧面之间设置有橡胶板。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沿其第一端向第二端贯穿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用于容纳所述连接单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包括有穿设于所述安装槽内的螺杆,所述螺杆的两端伸出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二端设置有用于螺接所述螺杆的螺母。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包括有拉索和垫片,所述拉索的两端伸出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二端,所述拉索的两端固定连接有锚固件,所述锚固件的尺寸大于所述安装槽的尺寸,所述垫片设置有开口且通过所述开口套设于所述拉索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有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部的靠近所述桥梁的梁板的表面,所述第一加强肋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有第二加强肋,所述第二加强肋的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部的远离所述桥梁的梁板的表面,所述第二加强肋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三支撑部一体成型设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包含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有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底面用于抵接所述桥梁的盖梁的顶面,所述第二支撑部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上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抵接所述盖梁的侧面,所述第三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远离所述盖梁的一侧,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上表面设有支撑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单元对称设置于所述盖梁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梁顶升反力支架还包括有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位于所述盖梁的顶面且所述连接单元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方且具有预设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底面与所述盖梁的顶面之间设置有橡胶板,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侧面与所述盖梁的侧面之间设置有橡胶板。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桥梁顶升反力支架,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骉罗东伟蒋彦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