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677608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8 19: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在相邻叠合板的拼缝处的模板上间隔设置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拉结组件和加固组件,拉结组件通过拉结杆、山型卡、拉结螺母、紧固螺母和垫管的相互配合起到拉结模板和叠合板的作用,使模板和叠合板之间产生拉结作用,同时加固组件通过两侧的加固杆向叠合板施加向下的压力,提高叠合板和模板贴合紧密度,防止因叠合板和模板贴合不紧导致的漏浆。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一方面用于防水,保证拉结杆和加固杆可以穿过后浇叠合层的混凝土;另一方面是为了控制后浇叠合层混凝土的浇筑标高,可以作为对照件来观察所浇筑的混凝土的高度,避免只凭经验判断带来的浇筑误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特别涉及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装配式建筑工程发展迅速,很多相关技术也已经发展成熟完备,然而单纯使用预制构件搭建建筑的全装配式建筑仍在少数,多数还是以装配式和混凝土现浇结合的体系。加入了装配式结构的施工体系存在施工方便、工期短等优点,但该体系的施工重点和难点在于装配式结构之间的连接以及装配式结构和现浇的节点连接牢靠性和相合性。

2、如在目前的叠合板现浇体系中,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第一,叠合板之间的拼缝处需要架设模板,而由于叠合板或多或少存在底面不够平整的问题,此时模板可能会歪斜,导致叠合板和模板之间贴合不紧密,固定不牢固,这种情况下则会导致模板漏浆,增加了人工和经济成本;

4、第二,现浇混凝土在浇筑时标高不易控制,可能会出现后浇层过厚或过薄的现象,此时需要后期修补,可能会耽误工期,甚至影响工程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用以解决叠合板和模板贴合不紧密导致漏浆、后浇混凝土厚度不易控制等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所述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包括间隔铺设的木方,木方上端面设置多个相互拼接的叠合板,相邻叠合板的拼缝处下端面、叠合板和木方之间设置模板,模板为长条形,模板的长向方向上间隔设置固定装置,模板上端面、叠合板的上端面铺设后浇叠合层;

4、叠合板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形状为矩形,叠合板的长边侧面间隔设置外伸的j型胡子筋,叠合板的短边侧面间隔设置外伸的一字型胡子筋;叠合板上端面设置有平行分布的钢筋桁架,钢筋桁架沿叠合板的长向方向布置,并在叠合板的短向方向间隔分布;相邻叠合板的长边接缝处和短边接缝处均设置有搭接钢筋,搭接钢筋为一字型,分别与j型胡子筋、一字型胡子筋固定连接;钢筋桁架顶部设置十字交错布置的横向分布筋和纵向分布筋;

5、固定装置包括拉结组件、固定组件、连接板、紧固螺母组和垫管;

6、拉结组件包括拉结杆、山型卡和拉结螺母;拉结杆穿过模板和连接板中部,拉结杆在模板和连接板之间的部分套接设置第一套管;拉结杆底端、靠近连接板的部分均设置有螺纹;拉结杆底部套接设置用于承托垫管的山型卡,拉结螺母与拉结杆底端螺纹连接并与山型卡抵紧设置;

7、固定组件包括两个加固杆,两个加固杆以拉结杆为对称轴,对称穿过连接板两侧端部,加固杆底端抵靠设置在叠合板上端面;加固杆靠近连接板的部分设置有螺纹;加固杆在叠合板和连接板之间的部分套接设置第二套管;

8、紧固螺母组设置在拉结杆、加固杆和连接板的连接点;紧固螺母组包括山型螺母和锁紧螺母,其中,山型螺母螺纹设置在拉结杆、加固杆在连接板上部的部分并与连接板上端面抵紧;锁紧螺母螺纹设置在拉结杆、加固杆在连接板下部的部分并与连接板下端面抵紧;

9、垫管包括多组,一组垫管有两个且相互平行,垫管沿模板的长向方向布置,设置在山型卡的凹槽中且与木方的下端面抵紧;

10、所述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1、步骤一,铺设木方并规划叠合板在木方上的放置位置,确定叠合板的放置位置后,预先在规划的叠合板拼缝处铺设模板;

12、步骤二,安装拉结组件:根据固定装置在每个模板上的安装数量,在模板上间隔钻相应数量的预留孔,将拉结杆自下而上穿过孔,穿过模板后将第一套管套入拉结杆,使第一套管底端置于模板上端面,拉结杆上部通过紧固螺母组和连接板固定;拉结杆底部安装山型卡和拉结螺母,山型卡和模板之间预留出放置垫管的空间;

13、步骤三,吊装叠合板,使叠合板安放至规划位置,此时叠合板端部压住模板;将相邻叠合板端部的j型胡子筋和一字型胡子筋绑扎固定,之后将搭接钢筋分别和j型胡子筋、一字型胡子筋绑扎固定;

14、步骤四,安装固定组件:将加固杆安装在连接板上并套入第二套管,使第二套管底端置于叠合板上端面,然后拧紧紧固螺母组将加固杆和连接板固定;

15、步骤五,将垫管放置于山型卡的凹槽中,然后拧紧拉结螺母,使垫管紧密贴合在木方下端面,起到拉结紧固模板的作用;

16、步骤六,安装机电管线,机电管线安装后将横向分布筋、纵向分布筋和钢筋桁架绑扎;

17、步骤七,向叠合板拼缝和叠合板的上端面浇筑混凝土,形成后浇叠合层;

18、步骤八,拆卸固定装置和模板:待后浇叠合层的混凝土强度达标后,卸下紧固螺母组,将加固杆从第二套管中抽出;卸下拉结螺母、山型卡和垫管,将拉结杆从第一套管中抽出,最后将模板拆除,留待下次使用。

19、优选的,固定装置在叠合板长边拼缝处的模板上的分布间隔为2.5m,在叠合板短边拼缝处的模板上至少设置2个。

20、优选的,拉结杆与第一套管套接的部分表面光滑,加固杆与第二套管套接的部分表面光滑。

21、优选的,拉结杆的长度至少为加固杆长度的一倍。

22、优选的,拉结杆穿出模板的孔洞处填充设置有封堵材料,用于防止漏浆。

23、优选的,模板的宽度大于相邻叠合板拼缝的宽度,模板的短边两端均超出叠合板拼缝处端部至少10cm。

24、优选的,第一套管下部和第二套管下部的外侧面均设置向外的凸起,用于防水以及增大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和后浇叠合层的接触面积。

25、优选的,第一套管的长度大于第二套管的长度,第二套管的长度与叠合板上端面的后浇叠合层的厚度相等。

26、优选的,拉结螺母和山型卡之间还设置有垫片。

27、优选的,连接板采用槽钢,拉结杆和加固杆均采用螺杆,垫管采用圆钢管。

2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29、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在相邻叠合板的拼缝处的模板上间隔设置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拉结组件和加固组件,拉结组件通过拉结杆、山型卡、拉结螺母、紧固螺母和垫管的相互配合起到拉结模板和叠合板的作用,使模板和叠合板之间产生拉结作用,使模板和叠合板在拉结作用下贴合紧密;加固组件通过两侧的加固杆向叠合板施加向下的压力,从而提高叠合板边缘和模板之间的贴合度,平衡拉结组件的拉结作用带给模板中央的力过大导致的应力集中,进一步提高叠合板和模板贴合紧密度,防止因叠合板和模板贴合不紧导致的漏浆。

30、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拉结组件中设置了第一套管,加固组件中设置了第二套管,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均置于后浇叠合层中,一方面用于防水,保证拉结杆和加固杆可以穿过后浇叠合层的混凝土;另一方面是为了控制后浇叠合层混凝土的浇筑标高,可以作为对照件来观察所浇筑的混凝土的高度,避免只凭经验判断带来的浇筑误差。

31、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在混凝土浇筑完并达到使用强度后并不取出,而是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2)现浇模板固定体系包括间隔铺设的木方(1),木方(1)上端面设置多个相互拼接的叠合板(2),相邻叠合板(2)的拼缝处下端面、叠合板(2)和木方(1)之间设置模板(3),模板(3)为长条形,模板(3)的长向方向上间隔设置固定装置(4),模板(3)上端面、叠合板(2)的上端面铺设后浇叠合层(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固定装置(4)在叠合板(2)长边拼缝处的模板(3)上的分布间隔为2.5m,在叠合板(2)短边拼缝处的模板(3)上至少设置2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拉结杆(411)与第一套管(414)套接的部分表面光滑,加固杆(421)与第二套管(422)套接的部分表面光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拉结杆(411)的长度至少为加固杆(421)长度的一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拉结杆(411)穿出模板(3)的孔洞处填充设置有封堵材料,用于防止漏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模板(3)的宽度大于相邻叠合板(2)拼缝的宽度,模板(3)的短边两端均超出叠合板(2)拼缝处端部至少10c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套管(414)下部和第二套管(422)下部的外侧面均设置向外的凸起,用于防水以及增大第一套管(414)、第二套管(422)和后浇叠合层(5)的接触面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套管(414)的长度大于第二套管(422)的长度,第二套管(422)的长度与叠合板(2)上端面的后浇叠合层(5)的厚度相等。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拉结螺母(413)和山型卡(412)之间还设置有垫片。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连接板(43)采用槽钢,拉结杆(411)和加固杆(421)均采用螺杆,垫管(45)采用圆钢管。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板(2)现浇模板固定体系包括间隔铺设的木方(1),木方(1)上端面设置多个相互拼接的叠合板(2),相邻叠合板(2)的拼缝处下端面、叠合板(2)和木方(1)之间设置模板(3),模板(3)为长条形,模板(3)的长向方向上间隔设置固定装置(4),模板(3)上端面、叠合板(2)的上端面铺设后浇叠合层(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固定装置(4)在叠合板(2)长边拼缝处的模板(3)上的分布间隔为2.5m,在叠合板(2)短边拼缝处的模板(3)上至少设置2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拉结杆(411)与第一套管(414)套接的部分表面光滑,加固杆(421)与第二套管(422)套接的部分表面光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拉结杆(411)的长度至少为加固杆(421)长度的一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现浇模板固定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拉结杆(411)穿出模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绪文王忠信储玉龙强世伟贺国强岳东成朱子卿宋维哲林超郭倩芸李林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二局西北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