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复旦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将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67533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8 19:13
一种将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包括:以N,N‑二甲基甲酰胺、甲醇或氯仿为溶剂,将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配置成Janus粒子改性液;采用浸泡或喷涂的方式,将Janus粒子改性液涂覆于金属、氧化物或塑料材料表面,以将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修饰于待改性材料表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尺寸均一、结构明确,含有非共价交联的头部和线性链尾部,通过简单地浸渍或喷涂,即可实现其在材料的表面改性,其刷层分子量长度可在大范围内调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Janus粒子与表面结合力强,具有优异的粘结稳定性,并呈现出非共价交联头部位于改性层表面,而功能线性链尾部位于涂层外侧的构型,从而实现了材料表面的高效功能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将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


技术介绍

1、高分子刷是一种调控材料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改性方法,其能赋予材料表面防腐蚀、抗粘附、润滑、抗蛋白粘附和抗菌等功能特性。该方法可适用于各类表面,包括具有复杂曲率的材料表面。其改性层厚度在纳米尺度,因此并不影响材料本身的光泽。制备高分子刷的方法通常分为接枝自表面(“grafting from”)和接枝到表面(“grafting to”)两种。“graftingfrom”涉及在材料表面修饰上小分子引发剂和引发剂引发单体聚合两个步骤,通常能够得到接枝密度较高的高分子刷。但由于聚合过程中活性末端被包埋,接枝高分子的分子量通常较小且较不均一。“grafting to”则是将结构参数明确的聚合物链接枝到材料表面。但由于聚合物链的排出体积效应,高分子量的聚合物链较难接枝到材料表面,所制得的聚合物刷接枝密度通常非常小(即接枝效率非常低),难以满足实际功能改性需求。总结来说,现有的高分子刷制备方法仍难以实现不同分子量聚合物链(例如:分子量从几千到近百万)的高效接枝。然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将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嵌段共聚物的聚合物分子量的分散性指数在1.2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将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在交联剂作用下通过链内非共价交联两嵌段共聚物中的可交联嵌段获得,且交联剂与可交联嵌段的重复单元含量的摩尔比控制在0.1-1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将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将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嵌段共聚物的聚合物分子量的分散性指数在1.2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将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在交联剂作用下通过链内非共价交联两嵌段共聚物中的可交联嵌段获得,且交联剂与可交联嵌段的重复单元含量的摩尔比控制在0.1-1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将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为1,4-二溴丁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两嵌段共聚物中可交联嵌段为聚(4-乙烯基吡啶);两嵌段共聚物中不可交联嵌段为疏水的聚苯乙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蝌蚪状janus单链粒子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霞芸陈道勇范艳斌李达华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