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身总成及移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64455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3 21:25
本技术涉及移动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身总成及移动装置。机身总成,包括机壳主体,其具有插装空间、及连通插装空间的开口;中控组件,设置于机壳主体内;功能组件,其由开口可拆卸地插装于插装空间并与中控组件插电连接,功能组件被配置为执行移动装置的工作。由于相关技术中的功能组件一般的电路配合结构多采用线缆焊接连接中控组件并封装在机身总成的内部,存在装卸、更换及维护不灵活不方便的问题;本申请一方面将功能组件与中控组件插电连接进而实现快插;另一方面,功能组件可拆卸地插装于插装空间,进而可以实现功能组件的单独安装、拆卸、更换、维护,其灵活性和便利性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移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机身总成及移动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移动装置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广泛。移动装置通常包括机身总成以及设置于机身总成的位移机构。

2、在机器人领域,移动装置有足式移动装置、轮式移动装置、履带式移动装置、飞行移动装置等。其中,足式移动装置因其对地面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在复杂环境巡检等领域得以应用和发展。相关技术中,移动装置的机身总成内部会集成各种需要的功能组件,例如充电模块、环境感测模块、人机交互模块或者提示模块等。

3、但是,该类功能组件的电路配合结构一般多采用线缆焊接的方式与机身中的中控组件连接,并封装在机身总成的内部。因此也就存在功能组件装卸、更换及维护不灵活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问题,提供一种机身总成及移动装置,旨在实现功能组件的灵活方便装卸、更换及维护。

2、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机身总成,包括:

3、机壳主体,其具有插装空间、及连通所述插装空间的开口;

4、中控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主体;

5、功能组件,其由所述开口可拆卸地插装于所述插装空间并与所述中控组件插电连接,所述功能组件被配置为执行移动装置的工作。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充电模块、环境感测模块、人机交互模块或者提示模块。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装空间有多个,各所述插装空间分别插装有与所述中控组件插电连接的所述功能组件,至少两个所述功能组件被配置为具有不同功能。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壳主体还具有电池插仓、及连通所述电池插仓的装入口,所述机身总成还包括:

9、电池包,其由所述装入口可拆卸地插装于所述电池插仓并与所述中控组件插电连接。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和所述装入口开设于所述机壳主体的同侧。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壳主体包括:

12、外壳体,具有容纳腔;

13、内部基架,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部基架形成有所述插装空间和所述电池插仓。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部基架为开设有减重孔的架体结构。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控组件包括:

16、主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内部基架的外表面;

17、副电路板,与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并设置于所述内部基架的外表面,所述副电路板具有朝向所述插装空间的功能插头、以及朝向所述电池插仓的电源接头。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装空间及所述电池插仓呈“一”字并排间隔设置;和/或,

19、所述内部基架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电池插仓的长方体框架,所述长方体框架具有相临接的第一外侧部和第二外侧部,所述第二外侧部位于所述电池插仓背对所述装入口的一端,所述主电路板贴靠固定于所述第一外侧部,所述副电路板贴靠固定于所述第二外侧部,所述第一外侧部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外侧部的表面积。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功能组件包括:

21、载架,插装于所述插装空间;

22、功能电路板,固定于所述载架并与所述中控组件插电连接;

23、其中,所述载架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开口并与所述机壳主体可拆卸固定连接。

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机身总成为足式机器人机身,其中,

25、所述机壳主体包括相对设置的背部和腹部、及临接于所述背部和所述腹部之间的侧部,所述开口开设于所述侧部。

26、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机身总成。

2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28、由于相关技术中的功能组件一般的电路配合结构多采用线缆焊接连接中控组件并封装在机身总成的内部,存在装卸、更换及维护不灵活不方便的问题;本申请一方面将功能组件与中控组件插电连接进而实现快插;另一方面,功能组件可拆卸地插装于插装空间,进而可以实现功能组件的单独安装、拆卸、更换、维护,其灵活性和便利性大大提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组件(3)包括充电模块、环境感测模块、人机交互模块或者提示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装空间(111)有多个,各所述插装空间(111)分别插装有与所述中控组件(2)插电连接的所述功能组件(3),至少两个所述功能组件(3)被配置为具有不同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主体(1)还具有电池插仓(112)、及连通所述电池插仓(112)的装入口(122),所述机身总成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21)和所述装入口(122)开设于所述机壳主体(1)的同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主体(1)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基架(11)为开设有减重孔(113)的架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组件(2)包括:p>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组件(3)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总成为足式机器人机身,其中,所述机壳主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背部和腹部、及临接于所述背部和所述腹部之间的侧部,所述开口(121)开设于所述侧部。

12.一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机身总成。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组件(3)包括充电模块、环境感测模块、人机交互模块或者提示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装空间(111)有多个,各所述插装空间(111)分别插装有与所述中控组件(2)插电连接的所述功能组件(3),至少两个所述功能组件(3)被配置为具有不同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主体(1)还具有电池插仓(112)、及连通所述电池插仓(112)的装入口(122),所述机身总成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身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21)和所述装入口(122)开设于所述机壳主体(1)的同侧。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高瑞王宏飞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光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