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治理垃圾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62423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2 22:4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治理垃圾收集装置,属于河道治理技术领域,针对了水面漂浮物打捞时,人工打捞时效率不高并且较为费力,以及长条状的水草在捞取时不方便,堆放在浮船上会占用较大的面积的问题,包括浮船本体,浮船本体一端两侧分别固定有收集框,收集框内部固定有内管,收集框内侧壁相互靠近两侧面间转动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靠近浮船本体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浮船本体内部,转动杆外侧壁固定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十字切割刀;本技术转动杆、十字切割刀、收集框、内管、连通管、收集管、从而能够将水草和垃圾进行切断并方便的将水草和垃圾进行捞取,提高了水草和垃圾捞取的效率,节省了人力,使得浮船上能够堆放更多的水草和垃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河道治理,具体涉及一种河道治理垃圾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1、目前,河道污染的现象非常普遍;被污染的河道水体污浊、黑臭,造成藻类的疯长、水体中悬浮物的泛滥,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沿岸居民生活、身体健康,一般水体漂浮物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有机物、漂浮的树叶、垃圾袋等,漂浮物是造成水浑浊的主要原因,使水质恶化,垃圾杂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由于其表面积较大,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水体中的物理化学性质,是污染物迁移的重要指标。

2、现有的水面漂浮物的去除都是人工打捞,打捞时,工人站在浮船上,通过漏网对漂浮物进行捞取,但这种方式不仅打捞效率不高,而且操作起来较为费力,呈长条状的水草在捞取时不方便,并且堆放在浮船上会占用较大的面积。

3、因此,需要一种河道治理垃圾收集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水面漂浮物打捞时,人工打捞时效率不高并且较为费力,以及长条状的水草在捞取时不方便,堆放在浮船上会占用较大的面积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治理垃圾收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道治理垃圾收集装置,包括浮船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浮船本体(1)一端两侧分别固定有收集框(3),所述收集框(3)内部固定有内管(10),所述收集框(3)内侧壁相互靠近两侧面间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1),所述转动杆(11)靠近浮船本体(1)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浮船本体(1)内部,所述转动杆(11)外侧壁固定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十字切割刀(12),所述收集框(3)一侧面贯通连接连通管(13),所述连通管(13)一端与内管(10)外侧壁贯通,所述连通管(13)一端贯通连接有收集管(14),所述收集管(14)内侧壁固定有第二外壳(25),所述第二外壳(25)内侧壁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绞龙(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治理垃圾收集装置,包括浮船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浮船本体(1)一端两侧分别固定有收集框(3),所述收集框(3)内部固定有内管(10),所述收集框(3)内侧壁相互靠近两侧面间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1),所述转动杆(11)靠近浮船本体(1)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浮船本体(1)内部,所述转动杆(11)外侧壁固定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十字切割刀(12),所述收集框(3)一侧面贯通连接连通管(13),所述连通管(13)一端与内管(10)外侧壁贯通,所述连通管(13)一端贯通连接有收集管(14),所述收集管(14)内侧壁固定有第二外壳(25),所述第二外壳(25)内侧壁顶部转动连接有第二绞龙(24),所述第二绞龙(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25)外侧壁顶部贯通连接有第一外壳(21),所述第一外壳(21)内侧壁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绞龙(22),所述第一外壳(21)外侧壁一端底部贯通连接有出料管(7),所述第一外壳(21)外侧壁中部固定有第一支撑架(6),所述第一支撑架(6)底面与浮船本体(1)顶面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华张颖张红艳余挺飞王忠丽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鑫必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