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蜜丸合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599228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2 2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药蜜丸合坨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中药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底座,该底座的顶部左端和右端均通过固定连接有支撑机架,所述底座的底部靠近拐角位置固定连接有安装座,弧形施压板的顶部设置有弧面钩形端,所述弧形施压板的侧表面滚动连接有滚珠,弧形施压板从下往上与球形罐侧表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球形罐的外表面左端延伸至变速箱的内部,所述变速箱的外表面左侧靠近底部位置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球形罐的顶部设置有辅助组件,所述球形罐的外表面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从动翻料组件。该中药蜜丸合坨装置,达到了混料均匀的效果,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混料,不易出现死角,使得混料快速均匀,并便于排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加工设备,具体为一种中药蜜丸合坨装置


技术介绍

1、中药经过研磨之后,可以配合蜜蜡制成药丸,在中药剂中一般分为水丸、蜜丸与滴丸三种,蜜丸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粉末与经炼制过的蜂蜜混合而制成的球形内服固体制剂。中药蜜丸,是指药材细粉用蜂蜜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根据药丸的大小和制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蜜丸和小蜜丸,蜜丸的制备工序为将适量的炼蜜加入药材细粉中,用混合机混合均匀,然后进入下一步工序:用炼药机充分混匀,制成蜜丸,因此,需要中药蜜丸制备的一种合坨装置,对原料进行混合,使得药物呈坨状。

2、目前,现有的中药蜜丸原料合坨时,由于设备存在缺陷,导致部分原料会处在死角的位置,进而影响对原料药物的混合,不利于后续对中药蜜丸的制备。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中药蜜丸合坨装置,包括:

2、底座,该底座的顶部左端和右端均通过固定连接有支撑机架,且所述底座的底部且靠近拐角位置固定连接有安装座;

3、还包括:

4、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药蜜丸合坨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蜜丸合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3)设置有四个,且四个安装座(3)均匀分布在底座(1)的底部且靠近拐角位置,所述滚珠(44)均匀分布在弧形施压板(42)的侧表面,所述弧形施压板(42)的侧表面开设有与滚珠(44)相适配的滚动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蜜丸合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电机(53)的输出端延伸至变速箱(51)的内部,所述伺服电机(53)的输出端与球形罐(52)的外表面左端之间通过变速箱(51)传动连接,所述支撑机架(2)的顶部开设有与球形罐(52)的外表面左端和右端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药蜜丸合坨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蜜丸合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3)设置有四个,且四个安装座(3)均匀分布在底座(1)的底部且靠近拐角位置,所述滚珠(44)均匀分布在弧形施压板(42)的侧表面,所述弧形施压板(42)的侧表面开设有与滚珠(44)相适配的滚动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蜜丸合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电机(53)的输出端延伸至变速箱(51)的内部,所述伺服电机(53)的输出端与球形罐(52)的外表面左端之间通过变速箱(51)传动连接,所述支撑机架(2)的顶部开设有与球形罐(52)的外表面左端和右端相适配的转动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蜜丸合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组件(54)包括圆棒(541),所述圆棒(541)的底部与球形罐(52)的顶部中央位置滑动连接,所述圆棒(541)的底端贯穿球形罐(52)的顶部并延伸至内部,所述圆棒(54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月牙块(542),所述球形罐(52)的顶部且靠近所述圆棒(541)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弹性复位件(543),所述圆棒(54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推盘(544),所述推盘(54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插齿(54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中药蜜丸合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形罐(52)的顶部与圆棒(541)的外圆面之间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所述球形罐(52)的顶部开设有与圆棒(541)相适配的滑动孔,所述弹性复位件(543)的顶端与月牙块(542)的底部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中药蜜丸合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盘(544)设置为锥形,所述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眭荣春王烜夏雪琴胡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大自然制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