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耗能减震装置及耗能减震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耗能减震装置及耗能减震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59517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2 21: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耗能减震装置及耗能减震方法,减轻了地震对建筑的影响,涉及建筑减震技术领域。所述耗能减震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底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盖板;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移动轨道和移动部,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移动部固定在所述移动轨道中;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弹性件和板状件,所述弹性件和所述板状件设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弹性件设在所述壳体内部且位于板状件之间,板状件设在壳体内部与移动部之间的区域,同时弹性件和板状件关于移动组件对称设置;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件和紧固件,紧固件与支撑件固定连接,紧固件与壳体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适用于古代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的场景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减震,具体涉及一种耗能减震装置及耗能减震方法


技术介绍

1、传统木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在世界建筑史上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榫卯连接作为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横向受力构件与纵向受力构件之间最为常见的连接方式,在地震作用下,它可以通过榫头与卯口间的反复拉拔,利用摩擦耗散地震传递给结构本身的能量,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地震的程度。

2、随着现有技术的发展,诸多学者针对榫卯连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安放一种用于榫卯节点加固的扇形黏弹性阻尼器、利用马口铁对榫卯节点处进行特殊处理、利用碳纤维布和扁钢对榫卯节点加固等,但以上措施在多种复杂条件下均难以提高古建筑的减震能力,不能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耗能减震装置及耗能减震方法,可以将地震给建筑结构输入的能量,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有效的耗散地震输入给建筑结构的能量,减轻地震的影响。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耗能减震装置,所述耗能减震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底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盖板;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移动轨道和移动部,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移动部固定在所述移动轨道中;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弹性件和板状件,所述弹性件和所述板状件设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弹性件设在所述壳体内部且位于所述板状件之间,所述板状件设在所述壳体内部与所述滑块之间的区域,同时所述弹性件和所述板状件关于所述移动组件对称设置;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件和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与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紧固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4、可选的,所述移动轨道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移动轨道包括第一轨道滑槽和第二轨道滑槽;所述第一轨道滑槽与所述壳体内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轨道滑槽与所述壳体内侧固定连接。

5、可选的,所述移动部包括滑块和滚轮,所述滑块设在所述第一轨道滑槽和所述第二轨道滑槽上;所述滑块侧壁开设有至少两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中穿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滚轮相连;其中,所述滑块两侧的滚轮位于所述第一轨道滑槽与所述滑块和所述第二轨道滑槽与所述滑块构成的容纳空间中。

6、可选的,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三弹簧、第四弹簧,所述板状件包括第一压力挡板、第二压力挡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和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压力挡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和所述第二弹簧的底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壳体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顶端和所述第四弹簧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压力挡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底端和所述第四弹簧的底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壳体内侧壁固定连接。

7、可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第三杆件,所述紧固件包括第一套箍、第二套箍、第三套箍、第四套箍;所述第一套箍和所述第二套箍设在所述第一杆件表面,所述第一套箍和所述第二套箍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套箍和所述第四套箍设在所述第二杆件表面,所述第三套箍和所述第四套箍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杆件第一端与所述滑块固定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套箍和所述第四套箍固定连接。

8、可选的,所述第一杆件与所述第一套箍和所述第二套箍接触的表面设有橡胶垫。

9、可选的,所述盖板表面开设有槽口和至少两个通孔。

10、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耗能减震方法;

11、将第一套箍和第二套箍沿第一方向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杆件上,第三套箍和第四套箍沿第二方向通过销钉安置在第二杆件上,耗能减震装置通过焊接固定在第二套箍下方;

12、当第一杆件受到外部竖向荷载作用下,第一杆件的杆体发生变形,榫头和卯眼的连接处出现拉拔现象,所述第二套箍携带着焊接在其上的耗能减震装置发生位移;

13、上述耗能减震装置中的滑块和滚轮由于惯性在第一轨道滑槽和第二轨道滑槽上发生相对滑动,推挤第一压力挡板或第二压力挡板,从而使所述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或第三弹簧和第四弹簧发生压缩或复位。

14、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古代木结构梁与枋间榫卯节点的耗能减震方法,包括:

15、将第一套箍和第二套箍沿立柱的横向方向安装在立柱卯口的下方,通过销钉将第一套箍和第二套箍连接成铰链结构,利用第一连接板将第一套箍和第二套箍固定为一体;

16、在榫头所在的木枋上安装竖向设置的第一木枋套箍和第二木枋套箍,将第一木枋套箍和第二木枋套箍通过第二连接板上的螺栓连接,并在第一木枋套箍和第二木枋套箍分别与木枋的接触面之间安放橡胶垫层;

17、在第二木枋套箍上焊接用于耗能减震的缓冲组件,沿木枋纵向设置第一轨道滑槽和第二轨道滑槽,并通过单侧三边角焊接方式固定在耗能减震装置的壳体上,在滑动块两侧分别安放第一压力挡板和第二压力挡板,并置于第一轨道滑槽和第二轨道滑槽上,第一压力挡板与滑轮块接触的另一侧连接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第二压力板与滑轮块接触的另一侧连接第三弹簧和第四弹簧,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另一端连接第一固定板,第三弹簧和第四弹簧另一端连接第二固定板;

18、将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通过螺栓固定在耗能减震装置的壳体壳侧面上,在壳体的下盖板上钻打用于固定所述滑轮块至轨道的孔眼,并通过第一轨道滑槽和第二轨道滑槽所预留的螺栓穿过所述孔眼进行螺栓连接;

19、通过滑轮块下方预留槽与支撑杆通过销钉连接,支撑杆另一侧通过销钉与第三连接板相连;

20、在地震或外力作用下,当立柱和木枋产生相对转角位移时,利用所述第一弹簧至第四弹簧,将地震传递给结构的能量转化为第一弹簧至第四弹簧自身的压缩和复原的变形能,同时利用第一弹簧至第四弹簧的刚度对木榫的拔出量进行阻碍,以实现木榫与卯口之间的减震。

2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耗能减震装置及耗能减震方法,包括壳体,移动组件包括移动轨道和移动部,所述移动部固定在所述移动轨道上;缓冲组件包括弹性件和板状件,所述弹性件和所述板状件设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弹性件设在所述壳体内部且位于所述板状件之间,所述板状件设在所述壳体内部与所述滑块之间的区域,同时所述弹性件和所述板状件关于所述移动组件对称设置;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件和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与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紧固件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当地震发生时,支撑组件受到地震带来的作用力,带动移动部在移动轨道上进行移动,移动部移动的过程中挤压缓冲组件中的板状件,板状件将受到的作用力传递给与所述板状件相连的弹性件,使地震所带来的能量转化为缓冲组件中弹性件的弹性势能进行储存,从而保护建筑结构,有效的耗散地震输入给建筑结构的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伤害和影响。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耗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耗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轨道包括第一轨道滑槽和第二轨道滑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耗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包括滑块和滚轮,所述滑块设在所述第一轨道滑槽和所述第二轨道滑槽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耗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三弹簧、第四弹簧,所述板状件包括第一压力挡板、第二压力挡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耗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第三杆件,所述紧固件包括第一套箍、第二套箍、第三套箍、第四套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耗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件与所述第一套箍和所述第二套箍接触的表面设有橡胶垫。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耗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表面开设有槽口和至少两个通孔。

8.一种耗能减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9.一种用于古代木结构梁与枋间榫卯节点的耗能减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耗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耗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轨道包括第一轨道滑槽和第二轨道滑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耗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包括滑块和滚轮,所述滑块设在所述第一轨道滑槽和所述第二轨道滑槽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耗能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三弹簧、第四弹簧,所述板状件包括第一压力挡板、第二压力挡板、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玉星张梓巍龙锐孙澜曦王晨霞何佳欣
申请(专利权)人:北方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