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片、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57320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5 20:59
本技术涉及一种绝缘片,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两端的增厚部,所述增厚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所述绝缘片包裹裸电芯时形成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增厚部位于所述筒状结构的开口端,所述开口端用于供顶盖组件的至少部分伸入。如此,由于增厚部位于筒状结构的开口端,增厚部的厚度大于主体部的厚度,增厚部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由增厚部围设形成的开口端不容易产生变形,在后续电极组件入壳后开口端容易被夹持固定于壳体与顶盖组件之间,无需采用热熔工艺将绝缘片热熔于顶盖组件的下塑胶,从而可以简化工艺、降低电池单体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特别涉及一种绝缘片、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1、二次电池一般包括壳体、电极组件和顶盖组件,电极组件收容于壳体内并由壳体提供保护,顶盖组件密封设置于壳体的开口。

2、电极组件一般包括裸电芯以及包裹于裸电芯外周的绝缘片。绝缘片的端部需要与顶盖组件的下塑胶热熔连接。然而,绝缘片与顶盖组件热熔后的焊印表面有残渣、拉丝或凸包等残留物,在后续顶盖组件与壳体激光焊接时容易造成炸点漏气甚至导致焊接失效等不良问题;并且,绝缘片热熔工艺需增加热熔焊接工序,工艺流程长,工艺复杂且需要配置设备和场地,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生产成本较低的绝缘片、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2、一种绝缘片,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两端的增厚部,所述增厚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所述绝缘片包裹裸电芯时形成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增厚部位于所述筒状结构的开口端,所述开口端用于供顶盖组件的至少部分伸入。

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绝缘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两端的增厚部,所述增厚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所述绝缘片包裹裸电芯时形成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增厚部位于所述筒状结构的开口端,所述开口端用于供顶盖组件的至少部分伸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包裹区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包裹区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第二包裹区,两个所述第二包裹区远离所述第一包裹区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区;所述增厚部包括第一增厚区、位于所述第一增厚区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第二增厚区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增厚区远离所述第一增厚区一侧的第三增厚区,所述第一增厚区连接于所述第一包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绝缘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两端的增厚部,所述增厚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所述绝缘片包裹裸电芯时形成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增厚部位于所述筒状结构的开口端,所述开口端用于供顶盖组件的至少部分伸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包裹区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包裹区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第二包裹区,两个所述第二包裹区远离所述第一包裹区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区;所述增厚部包括第一增厚区、位于所述第一增厚区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第二增厚区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增厚区远离所述第一增厚区一侧的第三增厚区,所述第一增厚区连接于所述第一包裹区的端部,所述第二增厚区连接于所述第二包裹区的端部,所述第三增厚区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区;当所述绝缘片包裹所述裸电芯时,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区相互连接,两个所述第三增厚区不相互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绝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裹区与所述第二包裹区之间设置有第一折痕,所述第二包裹区与所述第一连接区之间设置有第二折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绝缘片,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增厚区和所述第二增厚区、相邻的所述第二增厚区和所述第三增厚区之间均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第一折痕或所述第二折痕对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包裹区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包裹区宽度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磊马媛媛赵艺惠
申请(专利权)人: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