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57304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5 20:59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包括尾翼本体和连接在车辆的车身上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连接尾翼本体并用于驱动尾翼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均位于车辆的车身之外,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均位于车辆后轮的后侧,第一位置位于第二位置的前上侧,尾翼本体调整至第二位置时,由于尾翼本体位置下降令整车风阻变小,而与汽车后轮之间的水平距离增大,相当于力臂增大,使得在后尾翼下压力降低的同时仍然保持车辆前后下压力比例相近;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尾翼角度变化仅改变车辆后轮下压力,若车辆由于机械故障等原因在尾翼处于第二状态时由于前后下压力比例改变导致高速过弯容易失控甩尾及刹车不平衡导致失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尾翼,具体讲是指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


技术介绍

1、汽车尾翼是指安装在汽车尾部的形式鸭尾的突出物,属于汽车空气动力套件中的一部分,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减少车辆尾部的升力,为车辆提供足够大的下压力,使车辆平稳行驶。许多车辆,尤其是跑车与赛车的尾翼角度可调,根据车辆行驶状况调整尾翼角度。此种车辆尾翼的角度至少有两个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尾翼为高速行驶的车辆提供足够下压力,使得车辆能够轻松过弯,但是下压力的增大也意味着车辆空气阻力的增大,因此为了提高车辆直线行驶速度以及降低油耗,则需要将尾翼调整至第二状态下,以减小车辆风阻,同时减小了下压力。然而,此种角度调节的尾翼,通过机械元件控制尾翼角度瞬间变化,尾翼单独作用并且仅改变后轮处的下压力,尾翼角度变化后车辆前后轮处的下压力比例大幅度变化,高速直线行驶的赛车入弯时,若由于机械故障的原因导致尾翼无法从第二状态调整至第一状态,车辆在尾翼处于第二状态时高速过弯,由于车辆后轮处下压力较小,车辆容易失控甩尾,而且由于前后压力不平衡,刹车时同样容易导致车辆失控,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例如,曾有f1赛车的尾翼若因故障等原因导致赛车在尾翼处于第二状态时试图强力制动并且高速入弯,由于前后轮的压力比例变化过大,导致车辆前后压力不平衡,导致在刹车时失控甩尾的事故发生,赛车丧失比赛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尾翼角度变化仅改变车辆后轮下压力,若车辆由于机械故障等原因在尾翼处于第二状态时由于前后下压力比例改变过大导致高速过弯容易失控甩尾以及刹车不平衡导致失控的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包括尾翼本体和连接在车辆的车身上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连接尾翼本体并用于驱动尾翼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均位于车辆的车身之外,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均位于车辆后轮的后侧,第一位置位于第二位置的前上侧,当尾翼本体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用于使得车辆行驶时前轮侧的下压力和后轮侧的下压力均减小。

3、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具有以下优点:尾翼本体处于第一位置时为车辆后轮提供较大的下压力,使得车辆能够平稳过弯,而尾翼本体调整至第二位置时,尾翼下压力减小,减小车辆行驶阻力,车辆能够更高速地直线行驶,并且尾翼本体调整至第二位置时,尾翼本体处的下压力减小,而尾翼本体与汽车后轮之间的水平距离增大,相当于力臂增大,因此根据杠杆原理并且结合尾翼本体位置变化引起的车辆整车流体动力的影响,使得车辆前轮下压力同样减小,即尾翼本体在第二位置时,车辆后轮下压力和车辆前轮下压力均减小,前后轮下压力比变化较小,即前后下压力比例保持和第一位置时相近,即使由于机械故障等原因,车辆在尾翼本体处于第二位置时高速入弯也不会发生因为前后下压力比例改变过大而导致的失控甩尾的现象,也不会因为刹车不平衡导致车辆失控。

4、作为改进,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和第一连杆,驱动件包括固定部和伸缩杆,固定部一端与车辆的车身铰接,伸缩杆一端滑动连接在固定部另一端,伸缩杆另一端与第一连杆中部铰接,第一连杆上端与尾翼本体铰接,第一连杆下端与车辆的车身铰接;采用此种结构,通过第一连杆和驱动件控制尾翼本体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变化,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5、作为改进,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连杆,第二连杆上端与尾翼本体铰接,第二连杆下端与车辆的车身铰接,第一连杆上端与尾翼本体的铰接点和第二连杆上端与尾翼本体的铰接点连线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连杆下端与车辆的车身的铰接点和第一连杆下端与车辆的车身的铰接点的连线沿竖直方向设置;采用此种结构,通过另外设置第二连杆使得尾翼本体位置变化时角度不发生改变。

6、作为改进,伸缩杆位于固定部的后侧,第二连杆位于第一连杆的后侧,第二连杆上端与尾翼本体的铰接点位于第一连杆上端与尾翼本体的铰接点的后侧,第二连杆下端与车辆的车身的铰接点位于第一连杆下端与车辆的车身的铰接点的下侧。

7、作为改进,第二连杆为并列的两根,两根第二连杆之间留有供第一连杆通过的空隙;采用此种结构,防止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转动时彼此之间发生干涉。

8、作为改进,驱动组件为两组且沿尾翼本体长度方向分布;采用此种结构,提高驱动组件驱动尾翼本体位置变化时尾翼本体的稳定性,使得尾翼本体两侧统一。

9、作为改进,尾翼本体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连接有尾翼端板。

10、作为改进,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和导轨,导轨连接在车辆的车身上,尾翼本体滑动连接在导轨上,驱动件连接车辆的车身并连接尾翼本体,驱动件驱动尾翼本体在导轨上滑动;采用此种结构,通过驱动件驱动尾翼本体在导轨上滑动来使得尾翼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1、作为改进,尾翼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过程中,尾翼本体与水平面的夹角始终不变;本技术中无需通过尾翼本体的角度变化来改变下压力,因此在尾翼本体的位置变化过程中保持尾翼本体角度不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翼本体(1)和连接在车辆的车身上的驱动组件(2),所述驱动组件(2)连接所述尾翼本体(1)并用于驱动所述尾翼本体(1)在第一位置(100)和第二位置(200)之间移动,所述第一位置(100)和所述第二位置(200)均位于车辆的车身之外,所述第一位置(100)和所述第二位置(200)均位于车辆后轮的后侧,所述第一位置(10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200)的前上侧,当所述尾翼本体(1)从所述第一位置(100)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200)时,用于使得车辆行驶时前轮侧的下压力和后轮侧的下压力均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包括驱动件(21)和第一连杆(22),所述驱动件(21)包括固定部(211)和伸缩杆(212),所述固定部(211)一端与车辆的车身铰接,所述伸缩杆(212)一端滑动连接在所述固定部(211)另一端,所述伸缩杆(212)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2)中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2)上端与所述尾翼本体(1)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2)下端与车辆的车身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还包括第二连杆(23),所述第二连杆(23)上端与所述尾翼本体(1)铰接,所述第二连杆(23)下端与车辆的车身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2)上端与所述尾翼本体(1)的铰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杆(23)上端与所述尾翼本体(1)的铰接点连线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杆(23)下端与车辆的车身的铰接点和所述第一连杆(22)下端与车辆的车身的铰接点的连线沿竖直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212)位于所述固定部(211)的后侧,所述第二连杆(23)位于所述第一连杆(22)的后侧,所述第二连杆(23)上端与所述尾翼本体(1)的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杆(22)上端与所述尾翼本体(1)的铰接点的后侧,所述第二连杆(23)下端与车辆的车身的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杆(22)下端与车辆的车身的铰接点的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23)为并列的两根,两根所述第二连杆(23)之间留有供所述第一连杆(22)通过的空隙(3)。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为两组且沿所述尾翼本体(1)长度方向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本体(1)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连接有尾翼端板(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包括驱动件(21)和导轨(24),所述导轨(24)连接在车辆的车身上,所述尾翼本体(1)滑动连接在所述导轨(24)上,所述驱动件(21)连接车辆的车身并连接所述尾翼本体(1),所述驱动件(21)驱动所述尾翼本体(1)在所述导轨(24)上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本体(1)在所述第一位置(100)和所述第二位置(200)之间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尾翼本体(1)与水平面的夹角始终不变。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翼本体(1)和连接在车辆的车身上的驱动组件(2),所述驱动组件(2)连接所述尾翼本体(1)并用于驱动所述尾翼本体(1)在第一位置(100)和第二位置(200)之间移动,所述第一位置(100)和所述第二位置(200)均位于车辆的车身之外,所述第一位置(100)和所述第二位置(200)均位于车辆后轮的后侧,所述第一位置(10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200)的前上侧,当所述尾翼本体(1)从所述第一位置(100)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200)时,用于使得车辆行驶时前轮侧的下压力和后轮侧的下压力均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包括驱动件(21)和第一连杆(22),所述驱动件(21)包括固定部(211)和伸缩杆(212),所述固定部(211)一端与车辆的车身铰接,所述伸缩杆(212)一端滑动连接在所述固定部(211)另一端,所述伸缩杆(212)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22)中部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2)上端与所述尾翼本体(1)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2)下端与车辆的车身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变式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还包括第二连杆(23),所述第二连杆(23)上端与所述尾翼本体(1)铰接,所述第二连杆(23)下端与车辆的车身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2)上端与所述尾翼本体(1)的铰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杆(23)上端与所述尾翼本体(1)的铰接点连线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杆(23)下端与车辆的车身的铰接点和所述第一连杆(22)下端与车辆的车身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一凯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三刃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